首页 百科知识 高加索俘虏

高加索俘虏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加索俘虏》是普希金献给自己的朋友尼·尼·拉耶夫斯基的。高加索俘虏成了大山景色安静的观察者。高加索俘虏不仅陶醉在高加索的大山美景中,而且对切尔克斯人的生活也颇感兴趣。普希金尽管对自己精心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并不满意,但是他还是很喜欢这首长诗,他自己承认,在高加索俘虏身上有他发自肺腑的诗行,切尔克斯少女的爱情撼人心魄。金斐拉的背叛粉碎了阿列戈的一切梦想,于是他亲手杀了约会中的金斐拉和她的情人。

族,渴望在茨冈人聚集地,在那些未被文明碰触的自然人中实现自由的梦想。“他这漂泊无定的放逐者”(3,240),亲眼看见了破烂的帐篷、被毡毯半掩的马车、夜幕篝火、平川旷野上的马匹、懒洋洋的狗熊,听到了妇女的歌声、孩子的吵闹、狗吠声和马的嘶鸣声,这一切构成了夜幕降临时草原上茨冈人的生动的生活画面。“但他在雷雨下处之泰然,/晴朗的白日却睡梦昏昏。——/他生活着,把狡猾盲目的/命运的权威不放在眼中”(3,240-241)。在他与金斐拉的对话中,我们发现阿列戈早已厌倦“窒息的城市的奴役的生活”(3,242),那里“嗅不到清晨的凉爽气息,/闻不到春天草地的香味”(3,242),“他们出卖着自己的意志,/以爱情为耻,思想被迫害”(3,242-243),尽管那里有“高大的宫殿”“花花绿绿的挂毯”“热闹的演唱”“喧腾的酒筵”“打扮漂亮的姑娘”(3,243),但是“如没有爱情,便没有欢乐”(3,243)。阿列戈“鄙弃文明的枷锁”(3,246),沉浸在自由漂泊的流浪生活中,享受着与茨冈姑娘金斐拉的爱情。两年过去了,阿列戈已经习惯了茨冈人的生活,但是对金斐拉而言他却成了“年老的丈夫”,她开始心生厌倦,“他的爱我已经感到腻味。/我的心要求自由,我气闷——”(3,252),她开始和茨冈的年轻人约会。金斐拉的背叛粉碎了阿列戈的一切梦想,于是他亲手杀了约会中的金斐拉和她的情人。金斐拉步其母亲后尘,随性而爱,没有道德伦理的约束,但却有不同的后果。城里人不能忍受爱情的背叛,而茨冈老人却这样比喻移情别恋的女子:“在辽远的天空中/荡漾一轮自由的月亮;/它无心地向着整个世界,/不分厚薄地洒下了清光。”(3,254)他自己经历了年轻妻子的背叛,妻子跟别人私奔后,他一直和女儿相伴一生。尽管自此恨透世上的女人,但是没有复仇,阿列戈表现出不解,老人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青春比鸟还自由,/什么人能够把爱情阻挠?”(3,257)而阿列戈不仅像他所说的“绝不会放弃我的权利”“甚至我会以复仇为享乐”(3,258),而且事实上也是那样做的:当他发现金斐拉与别人约会偷情时,把刀刺向年轻茨冈人和“死也要爱”的金斐拉的胸膛。茨冈老人经历了妻子和爱女对爱情的背叛,但是他不喜欢阿列戈的血腥的复仇方式:“离开我们吧,你是高傲的人。/我们粗野;我们没有法律。/我们也不惩罚,也不处刑——/我们不需要流血和呻吟——/但不愿和凶手活在一起……”(3,266)城里人可以接纳远离文明的大自然,可以习惯游荡的生活,但是不能接受茨冈人对爱情如此自由的态度。作为城里人的阿列戈可能受累于社会的各种法规的制约而苦恼,于是他离开自己生活的土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寻求解脱;但是“他还不能正确地说出自己的烦恼。他只是思慕大自然,抱怨上流社会,有着世界追求,为他无论如何找不到的失去的真理而哭泣”[7]。普希金笔下的阿列戈尽管有着拜伦的影响,傲慢不可一世,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这绝不是模仿之作,因为诗人给出了俄罗斯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劝诫高傲的人先放下自己的傲慢,请游手好闲的人先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不要到处游荡寻找真理,真理其实就在你的内心。关键是要把握自己,学会自控。

诗人以主人公悲剧结局试图说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应在外部世界里寻求自己苦恼的解决办法,而是要首先修炼自己,战胜自己。真理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心深处。

茨冈人居无定所,没有法律的制约,享受的是绝对的自由。卢梭和拜伦都认为文明人可以回归自然,诗人在长诗中以阿列戈的悲剧宣告了社会人是很难和自然人融合在一起的,以此证明了卢梭的人回归自然可以自救的理想只是乌托邦而已。普希金在长诗里粉碎了阿列戈的这种幻想。

奥涅金整个形象不仅对读者是个谜,对研究者也是个谜。

别林斯基称奥涅金为被无所事事放荡的生活所戕害的苦恼的自私者,聪明而无用,作为一个普通的世俗的主人公,他身上所具有的特征是可以在周围的人身上或自己身上找到的。

高尔基认为,“奥涅金是普希金精神上的兄弟”,甚至是“普希金的肖像”。

普希金在自己的诗体小说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采用了一种与读者聊天的方式展开叙事,普希金时而是作者,时而又是他杜撰的主人公。以此使读者相信,正像洛特曼说的那样:“他笔下的人物既是他艺术想象的产物,应该遵循文学规律;又是现实的人物,是他的熟人和朋友,与文学没有任何关系”[8]。他把文本变成生活,不是生活在文学中的表达,而是文学变成了生活。

洛特曼认为,《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19世纪俄罗斯小说的开端,创立了与传统小说诗学标准相悖的独特的标准,后来的小说创作都不免要与《叶甫盖尼·奥涅金》联系起来,都是对《叶甫盖尼·奥涅金》文本的发展演变,借用普希金的结构,发展了小说的内涵。

《高加索俘虏》《茨冈人》和《叶甫盖尼·奥涅金》都是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的代表作,深受拜伦的东方叙事诗歌影响,充满罗曼蒂克的个人主义诉求。尽管抒情主人公同拜伦的主人公一样,渴望自由和爱情,但是不同于拜伦笔下善于行动的主人公,普希金笔下的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当追求的个人自由得不到实现时,便心灰意冷:如做了切尔克斯民族俘虏的俄罗斯青年绝望到连少女的爱情也无法唤起他生活的热忱,长诗中的形象就是一个观望者,是高加索自然美景的观察者,是切尔克斯人生活的观察者《;茨冈人》中阿列戈因其在茨冈人居住的草原摆脱了城市生活的烦恼,得到了渴望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因而很快习惯了茨冈人流浪懒散的生活。但他依然是个没有行动的人,仅仅是参与了茨冈人的生活而已,只是个为了自己而追求自由的骄傲的人,都不是“拜伦式英雄”。

从《茨冈人》到《叶甫盖尼·奥涅金》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城市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苦恼,排解苦恼的唯一方式便是出走、流浪。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普希金指出了俄罗斯人的出路,潜藏着这样的规劝之声:“‘谦卑吧,骄傲的人,首先放下自己的骄傲。游手好闲的人们,变得谦卑吧,从事母土上最基本的工作。’——这是正直和智慧的人唯一的出路。不需要通过吉卜赛或者其他的方式来寻找完美世界,如果你们把自身看得比真理还要高贵,把自己当成艺术品似的,怀着恶毒的骄傲,对生活的索求就像索要礼物,那么你们就永远不会找到真理。甚至想都不要想,这样的人必须为真理付出代价。”(Достоевский,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