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六经辨证体系

六经辨证体系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除常用到“六经辨证体系”外,还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如果从时间先后来看,“六经辨证体系”是最早的辨证体系。应该这样说,《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完全是张仲景首先创造性提出的。

中医诊治疾病的两大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前者指的是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而人则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后者则是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分辨出证候,并拟定治疗方法。“辨证”就是把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而“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除常用到“六经辨证体系”外,还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可以说,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各有优点。

如果从时间先后来看,“六经辨证体系”是最早的辨证体系。对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在这之前,中医学基本上还是处于朴素的经验阶段。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对东汉以前的临证医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并且确立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此后,对外感热病及各种内科杂病,均有了具体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手段。还有,在应用单味药的经验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复方配伍,并且开始产生了复方配伍的理论。这与辨证论治原则的形成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应该这样说,《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完全是张仲景首先创造性提出的。如其自序所言,那是在汇集历代诸家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而成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的基础上,考察了整个外感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患者正气的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发病的规律,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这些都总结在现存的《伤寒论》十卷中。概括起来,即是以六经论伤寒,也就是把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由于手足经络同名,六经实际上包含十二经,而十二经络属各个脏腑,因而把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整个脏腑经络联系起来。

六经病是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综合分析人体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归纳分析的结果,又是指导立法遣方的依据。此外,从《伤寒论》每篇题为《辨××病脉证并治》来看,六经辨证还需要从每种病证中,辨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这主要是一种方法,告诉医师在临证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抽丝剥茧,如何做到庖丁解牛。那就可以先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等六方面来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