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爆震后中耳鼓膜的创伤穿孔

爆震后中耳鼓膜的创伤穿孔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耳是爆震后创伤的主要部位,轻者引起鼓膜充血或深浅层之间出血;重者引起鼓膜穿孔破裂,边缘不规则,常伴有少量出血或血痂。也有人认为冲击波负压对听器有损伤作用,强调冲击波造成的鼓膜穿孔边缘向外翻是负压致伤的依据。Kerr认为并不能根据鼓膜穿孔边缘外翻来证明负压致伤作用,鼓膜穿孔边缘外翻系超压先致其穿孔,随后的负压再向外吸引所致。耳蜗机械性损伤与压力波使基底膜位移增强有关。

(一)中耳鼓膜及听骨链损伤

中耳是爆震后创伤的主要部位,轻者引起鼓膜充血或深浅层之间出血;重者引起鼓膜穿孔破裂,边缘不规则,常伴有少量出血或血痂。小的无感染穿孔常在伤后2周自然愈合。若伤后6周穿孔边缘仍无新生血管形成,则自然愈合的可能性很小。鼓室内的病变常有出血、积血,听小骨脱位或骨折,重者可见鼓室黏膜撕裂,圆窗膜破裂等。爆炸后空气迅速膨胀,气压瞬间升高并形成超压,随后压力很快下降为零,并进入负压期。冲击波为导致听觉器官损伤的主要因素,其中又以超压波起主要作用。虽然负压波比正压波为弱,但时间较长,故也有一定的致伤作用。

不少作者都是基于冲击波超压的作用来解释听器冲击伤发生机制的,认为在强大冲击波超压作用下,外耳道腔内压力在瞬间急剧升高达到高峰并作用于鼓膜,而此时咽鼓管通常情况下都是处于闭合状态,即使部分开放也根本来不及调节,故使得鼓膜外侧的压力大大高于内侧压力,引起鼓膜充血和破裂等病变。

也有人认为冲击波负压对听器有损伤作用,强调冲击波造成的鼓膜穿孔边缘向外翻是负压致伤的依据。也有人认为负压致伤的意义可能较小,尽管有时也可见到鼓膜穿孔边缘的外翻,但鼓膜的外翻可能是继发性作用。因为只有在很大当量(100万吨左右)炸药爆炸时,负压才降到比环境压力低0.2~1.1kg/cm2(大约相当于180dB SPL),而常规兵器发射和爆炸时的冲击波负压远远达不到此当量级。Kerr认为并不能根据鼓膜穿孔边缘外翻来证明负压致伤作用,鼓膜穿孔边缘外翻系超压先致其穿孔,随后的负压再向外吸引所致。

对于爆震后中耳鼓膜的创伤穿孔,Richmond等1989年提出了用于动物鼓膜损伤程度的分级标准:Ⅰ级为微小破裂;Ⅱ级为中度破裂;Ⅲ级为大破裂或者全破裂。Griffin 于1979年提出的人鼓膜穿孔四级分级法:Ⅰ级为穿孔面积25%;Ⅱ级为穿孔面积25%~50%,或者两个象限的多个穿孔;Ⅲ级为穿孔面积50%~75%,或者3个象限的多个穿孔;Ⅳ级为穿孔面积75%~100%。

(二)耳蜗结构损伤

当人们在暴露的空间受到原发冲击波的作用时,除了可以发生鼓膜破裂、听小骨骨折、脱位和鼓室内出血等中耳损伤外,内耳也可能受到损伤。一般认为0.14~0.35kg/cm2的压力可造成鼓膜破裂,4~7kg/cm2的压力就可引起内耳损伤。强大的压力波可经过鼓膜穿孔或者通过听骨链放大作用,直接作用于蜗窗而传至外淋巴。上述直接或间接压力都可引起外淋巴的流体压力,并通过前庭膜或基底膜传至蜗管中的内淋巴,使内淋巴产生剧烈的波动,基底膜和盖膜发生强烈剪切和挤压运动,从而造成内耳基底膜、前庭膜、螺旋器、听神经纤维以及血管的机械损伤,可表现为螺旋器从基底膜上撕裂、毛细胞与神经纤维间的突触连接断离、毛细胞静纤毛与盖膜脱离等。可见外毛细胞静纤毛散乱、倒伏(图18-1),甚至广泛地脱落(图18-2)。Henderson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较低水平(119~131dB)脉冲噪声即对耳蜗有直接机械损伤,如使第3排外毛细胞与Deiters细胞间缝隙变大及网状板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破裂,较高水平(如超过135dB)脉冲噪声则可使耳蜗Corti器从基底膜上剥离。耳蜗机械性损伤与压力波使基底膜位移增强有关。在自由声场峰值2.5kPa(约162dB)的冲击波可引起耳蜗内0.1kPa的压力差。当基底膜伸展幅度超过其宽度的1/10时,即有可能发生破裂;当基底膜伸展幅度为其宽度的2倍时,必然发生破裂。

图18-1 第3圈第2、3排外毛细胞静纤毛散乱、倒伏(×2 200)

图18-2 第3圈第3排外毛细胞静纤毛广泛脱落(×1 5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