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久病重症病人可呈营养不良状态。此类病人若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本病不论何种类型,皆可有部分病人并有慢性活动性肝炎、关节炎、虹膜炎、结节性红斑、脓皮病及溶血性贫血等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胃肠道外病变。慢性期病变主要为肠壁增生肥厚,僵硬,肠腔狭窄。本病易发生肠梗阻及内、外瘘管,常认为是本病特点。并发慢性肠梗阻有腹胀、便秘及呕吐。

(一)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病变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最多见,严重者可损害整个结肠,少数可累及末端回肠。病理变化早期以黏膜层为主,黏膜下层病变较轻,而累及肌层及浆膜者很少。肉眼可见病变处黏膜呈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镜检在肠腺隐窝底部有中性白细胞浸润,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黏膜细胞变性坏死,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周围小血管可有血管炎及血栓形成。这些隐窝脓肿可互相融合破溃形成广泛而不规则的浅表溃疡,溃疡之间有炎症延续,可有黏膜出血。偶可发生大出血。由于病变不断修复,纤维组织增生,以致肠壁增厚、僵硬、缩短,肠腔变狭,可有假息肉形成。

1.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情轻重相差很大。大都呈慢性起病,有些病人发病前有精神刺激、上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等诱因,但多数病人不易明确发病日期。

2.轻症病人 较多见,病变大都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有程度不等之下腹痛,多呈阵发性绞痛或腹部不适,有时大便频数,偶带少量血液或仅有少量黏液,症状长期迁延或复发作,全身情况良好。

3.重症病人有时于精神受刺激或肠道感染后发病,间歇性下腹或左下腹部痛,腹部不适、腹胀、腹鸣,大便一日数次,甚至十数次,粪便呈糊状或稀水状,粪便带血,也可有黏液或脓性物,病变侵及直肠时可有里急后重。常有低热、厌食、心动过速、体力减退、精神焦虑及体体重减轻。体检除腹部有压痛外无其他发现。久病重症病人可呈营养不良状态。病人可于第一次发作后症状持续多年不愈,也可呈不定期之间歇发作。少数病人可合并发结肠梗阻、结肠穿孔、直肠周围脓肿或内外瘘管以及结肠、直肠假性息肉。本病患者可有贫血和白细胞增高,血浆蛋白可减少。

4.暴发病人 无任何前驱症状,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恶心、呕吐,严重腹痛、腹胀、腹泻,可有大量便血,病人于短期内陷于虚脱或全身衰竭状态。其病变可遍及整个结肠,有时可出现结肠极度扩张而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此类病人若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

本病不论何种类型,皆可有部分病人并有慢性活动性肝炎、关节炎、虹膜炎、结节性红斑、脓皮病及溶血性贫血等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胃肠道外病变。

(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本病好发部位以末端回肠及右半结肠最为多见,但自口腔至肛门全消化道任何部位皆可发生(发生于结肠者称结肠克罗恩病)。病变为局限性,呈节段性分布,病灶之间有正常肠段间隔。慢性期病变主要为肠壁增生肥厚,僵硬,肠腔狭窄。肠黏膜充血、水肿,并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假息肉形成及卵石状。病变肠段之间的黏膜形态正常。活检可见黏膜下微小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

本病各种年龄皆可发病,以20~30岁青壮年最多见。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1.急性型突然发病,有腹痛、呕吐、腹泻,可有发热。体检常有右下腹压痛,部分病人可扪及包块,酷似急性阑尾炎,多因拟诊阑尾炎剖腹探查时才获确诊。此种病人若行阑尾切除术则容易发生瘘管。

2.慢性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之腹痛、腹泻。腹痛多位于右下腹,通常呈阵发绞痛,便后可缓解,若病变波及浆膜层也可呈持续性腹痛。大便多呈糊状或稀水样,很少有黏液及脓血。发生内瘘而形成肠道短路时可并发小肠吸收不良,此时大便恶臭带有油腻性质。此外,病人平时常有腹部胀气、肠鸣、食欲减退、低热、精神焦虑、失眠、体重下降等症状。体检可见体质消瘦,腹部有压痛,有时可扪及右下腹部包块。

3.迁延型症状反复间歇发作,迁延多年不愈。本病易发生肠梗阻及内、外瘘管,常认为是本病特点。并发慢性肠梗阻有腹胀、便秘及呕吐。有些病人则因发现腹壁、会阴部瘘管,或因阴道、尿道等处有粪便或异常气体溢出经检查发现内瘘方明确诊断。久病重症病人除消瘦、贫血外、尚可出现各种营养缺乏症及电解质紊乱。有时病程中也可合并肠出血。但总的讲,本病系以腹泻为主,出血较溃疡性结肠炎为少见。

部分病人可于病程中伴发反复发作之口腔溃疡及胃肠道外病变,如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硬皮病、虹膜炎、胆石症、肾结石及肝肿大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