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药物之一的洋地黄,应用于临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医生对洋地黄的疗效及副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疗剂量范围内,使用洋地黄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由于洋地黄的治疗剂量为中毒剂量的60%,二者十分接近;加上医生习惯于采用常规洋地黄给药方法;此外,老年人低血钾、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心肌状况不良(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等情况下,对洋地黄较为敏感,所以用药后容易发生中毒反应。在医院通常多采用小剂量试验治疗,发生中毒情况比较少;而在用药不规范的病人,出现中毒机会较多,约占使用洋地黄病人的20%。洋地黄中毒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约占80%左右。
临床上洋地黄中毒时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交界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原因为洋地黄过量时可增强心肌的自律性及应激性,使心肌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而易出现异位心律。且心室肌对洋地黄的敏感性远远超过心房肌(约为10倍),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早搏(室早)最为多见,表现为多发性室早、二联律、三联律,严重者出现多发多源性室早,预后较差,若处理不当,病死率为28%。如果发生室速或室颤,则病死率高达92%。但洋地黄中毒时引起房性心律失常者相对较少,包括房性早搏、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等均不多见。
另一方面洋地黄过量又可抑制心房、房室结及室内传导功能而出现各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如一度、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可有交界性逸搏,通常心律较规律(每分钟50~70次),易被误认为是洋地黄用量不足而增加其用量,其结果是常导致致死性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予以高度重视。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
(1)病人在用洋地黄前无早搏,用药过程中出现了早搏,应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洋地黄中毒。
(2)病人出现室性早搏呈二联律或三联律,应警惕是否有洋地黄中毒。
(3)阵发性房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改变。
(4)原有心房颤动,心律突然变慢而规则,应高度警惕有无洋地黄中毒。
(5)诱发洋地黄中毒的诸多因素中,以心肌缺氧心肌退行性变、电解质紊乱最为重要,其中以低血钾最为常见。
洋地黄中毒处理原则为停药、补钾(若血钾低)、吸氧、对症处理等。经上述处理2~3日后,一般都能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