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时间:2024-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血流动力学因素明显影响血栓中细胞和纤维蛋白的相对含量,因此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组成并不相同。动脉血栓是在高速血流的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分主要为细纤维蛋白丝缠绕的血小板凝块,颜色灰白,质地较硬,称为白色血栓。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酶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血酶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药和血小板功能抑制药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且临床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这两类药物都有显著的疗效。

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组成的,可发生于血管系统的多个部位,包括静脉、动脉、心腔和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因素明显影响血栓中细胞和纤维蛋白的相对含量,因此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组成并不相同。动脉血栓是在高速血流的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分主要为细纤维蛋白丝缠绕的血小板凝块,颜色灰白,质地较硬,称为白色血栓。而静脉血栓常形成于血流淤滞区,主要由红细胞和大量散在的纤维蛋白组成,另外还有数量较少的血小板,称为红色血栓。中等血流速度区的血栓由红细胞、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混合组成,称为混合血栓。而纤维素性血栓多见于微循环血管内,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两个基本机制在体内紧密联系,因为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酶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血酶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药(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阿昔单抗等);使用较多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水蛭素及其衍生物、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等。抗凝药和血小板功能抑制药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且临床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这两类药物都有显著的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