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管病变检测“伯仲”之争

血管病变检测“伯仲”之争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能及早发现血管病变,从“健康”人群中筛选出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及时、及早进行干预,避免疾病发生和发展,这成为临床心脑血管病医学专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传统上评价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这两项检查被认为是判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深入发展,许多自然之谜得以破解,人类对疾病认识和征服也随之而展开。人类脏器功能衰老是从血管病变开始的。随着年龄增长和不良生活及环境因素的持续性影响,血管逐渐地出现管壁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管壁病变持续进展,导致动脉管壁上有脂质沉着,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脏器得不到充足血液和营养供应,脏器功能逐渐减退,会出现诸如脑梗死、脑萎缩、心绞痛、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以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而这些疾病往往是血管疾病的晚期表现,再进行治疗和处理已经是“穷途末路之招”了。人类与疾病斗争史实际上是对疾病发生及其演变的认识过程。如何能及早发现血管病变,从“健康”人群中筛选出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及时、及早进行干预,避免疾病发生和发展,这成为临床心脑血管病医学专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上评价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它们是通过有创方法,在局麻下从患者大的血管将造影管或米粒大小的超声探头送入体内,并直达要检查的血管部位,通过特殊造影剂或特殊的视频设备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血管造影是通过管腔内充盈造影剂来显示血管腔轮廓长轴影像,但无法了解血管壁的结构和粥样斑块的特征,与之相比,血管内超声利用特制的超声探头,可进入人体任意部位的血管腔内,通过超声波反射探查病变,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壁结构,较早发现血管壁结构变化,准确地了解血管腔内粥样斑块的大小、面积及形态特点。这两项检查被认为是判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它们的具有有创性,检查部位只局限于病变部位血管,检查费用昂贵,存在手术风险,而且需要整套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操作。这些特点限制了它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推广应用,使其很难成为常规筛查措施。同时它是在血管壁出现严重动脉粥样斑块和管腔狭窄后,才能得以检测出。因此,可以认为它是血管病变晚期检测重要手段,而对血管病变早期表现则是“束手无策”。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的“路在何方”?目前,新兴的无创伤性检测方法——系统评价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指标技术,能够对血管早期病变评价,如用外周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程度来评价动脉的内皮功能;用回波跟踪技术,通过测量血管内径的变化来评价动脉的弹性;用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肱指数来无创和简便地评估动脉节段僵硬度和动脉阻塞状况。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声检测动脉内皮功能和脉搏波速度等评价大动脉弹性等的几组数据的系统分析,对全身血管进行全面评估,可以为受检者提供全身心脑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评估其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进而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方式改善或药物干预。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无创伤性的系统检测,使得在临床上有针对性地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进行逆转血管病变的干预治疗,避免和延缓血管晚期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些检测方法无疑能全面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