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段抬高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段抬高心肌梗死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为心肌血氧供需不平衡所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5.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目的是即刻缓解缺血和预防严重不良反应后果,主要包括一般处理、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与抗血栓治疗和有创治疗。阿司匹林和肝素:抗栓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措施,可阻止血栓形成,避免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为心肌血氧供需不平衡所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除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它是介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临床上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类型,以往分别称为初发性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等,目前趋向于统一称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的称谓在临床上仍保留)。此外,由于贫血、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等原因诱发的心绞痛称之为继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可继续发展成为心肌梗死,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诱因 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情绪激动、劳累、过度运动超出体力承受的限度、饱食、油腻食物过多、饮酒过量、天气变化、受寒、阴雨天气、排便时用力过猛等均可能诱发心绞痛。此外,吸烟过度、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急性循环衰竭等也是心绞痛的诱发常见诱因。

2.发病机制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病基础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了破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血小板聚集和(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等,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加重心肌缺血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3.分类

(1)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简称初发型心绞痛。指以前从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心绞痛的病程在1~2个月内。有过稳定型心绞痛但已数月不发生心绞痛的病人再发生心绞痛时,也被归入本型。本型病人多数以后转变为稳定型心绞痛,但少数可能发展为恶化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2)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简称恶化型心绞痛,亦称进行型心绞痛。指原有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1个月内心绞痛发作频度突然增加、持续时间延长且程度加重,病人的痛阈逐步下降,较轻的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即能引起发作,发作时间可超过10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不能使疼痛立即或完全消除。发作时心电图示ST段明显压低与T波倒置,但发作后又恢复,且不出现心肌梗死的变化。

(3)卧位型心绞痛:指在休息或熟睡时发生的心绞痛。常发生在半夜(平卧位后1~3小时内),偶尔在午睡或休息时发作。发作时需立即坐起或站立。硝酸甘油的疗效不明显。

(4)变异型心绞痛:此型发作常呈周期性,多发生在午夜至上午八时之间,发作时心电图显示有关导联ST段暂时性抬高,常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已有充分资料证明,本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吸烟是本型心绞痛的主要危险因素。

(5)混合型心绞痛:劳力性和自发性心绞痛同时并存,由冠状动脉的病变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固定减少,同时又发生短暂的再减损所致。

4.临床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性质同稳定型心绞痛,但程度加重,引起心绞痛发作的体力活动量下降,甚至不活动亦可出现心绞痛,胸痛持续时间常大于20分钟,对硝酸甘油反应较差。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是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发展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5.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目的是即刻缓解缺血和预防严重不良反应后果(即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梗死),主要包括一般处理、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与抗血栓治疗和有创治疗。

(1)一般处理:及时住院治疗。卧床休息1~3天,床边24小时心电监测,及时发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给予氧气吸入以缓解呼吸困难或发绀,并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对于烦躁不安、剧烈疼痛者可给予皮下注射吗啡3mg,必要时可5~15分钟重复使用1次,以减轻症状;尽早使用他汀类药物(抗炎和稳定斑块);如有必要应重复检测心肌坏死标记物。

(2)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药。

硝酸酯类药物:能降低心肌需氧,同时增加心肌供氧,对缓解心肌缺血有帮助。一般建议每隔5分钟1次,共用3次,后再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持续静脉滴注或微泵输注,以10μg/分钟开始,每3~5分钟增加10μg/分钟,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血压下降。

β受体阻滞药:可选用缓慢静脉推注5mg美托洛尔(1~2分钟内),每5分钟给药1次,共3次。最后一次静脉注射后开始口服治疗,美托洛尔25~50mg,每6~8小时1次,共48小时,之后维持量用25~100mg,每日2次,有条件应使用缓释片。使用β受体阻滞药治疗期间,应经常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并且听诊肺部有无啰音和支气管痉挛。

对使用了β受体阻滞药和硝酸酯仍不能控制缺血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阿司匹林和肝素:抗栓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措施,可阻止血栓形成,避免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应即服阿司匹林150~300mg,此后,每天口服50~150mg。阿司匹林禁忌或过敏者可用氯吡格雷。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如伊诺肝素1mg/kg,每12小时1次,或达肝素1mg/kg,每12小时1次。疗程3~7天。

变异型心绞痛首选地尔硫30~60mg,每日3~4次口服。

(3)介入治疗:对于病情极端严重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在有条件的医院应行急诊冠脉造影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