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胃肠道解剖

胃肠道解剖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胃是胃肠道中最膨大的器官,上接食管,为入口,解剖上叫贲门,下连十二指肠,为胃的出口,称为幽门。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十二指肠空肠曲是区分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线,其标志性结构叫屈氏韧带,以区分上、下消化道。升结肠与横结肠交界的部位称为肝区,横结肠与降结肠交界的部位称为脾区,是大肠的两个重要解剖结构。直肠在骨盆底以上者称盆部,以下者称为肛管。

一般将消化道通俗的称为胃肠道,它全长8~10米,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等部分。食物进入口腔,在口腔经坚硬而锋利的牙齿反复切割和咀嚼研磨成细碎的食团,并经唾液腺分泌的含有淀粉酶的大量唾液初步消化,经咽、食管,进入胃。

食管上接第6、7颈椎交界水平的咽下口,下至第11胸椎处的胃贲门,长25~30厘米,若自切牙测量,至贲门口长约40厘米。食管走行于颈、胸骨后,是消化道中最狭窄的部分,可分为颈、胸、腹三段。食管全长的口径粗细不等,解剖上存在上、中、下三处明显的狭窄部,第一处狭窄在食管起始端,距门齿约15厘米,第二处狭窄于大支气管交叉处,距门齿约24厘米,第三处狭窄在膈的食管裂孔处,距门齿约40厘米。这三处狭窄易滞留异物、形成瘢痕,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是胃肠道中最膨大的器官,上接食管,为入口,解剖上叫贲门,下连十二指肠,为胃的出口,称为幽门。胃就像一个有弹性的口袋,充满时胀大呈袋状,空虚时可收缩成管状。中等充盈的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腹上部,幽门位于第一腰椎右侧。胃由上而下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幽门部又称胃窦。胃壁分为前壁、后壁与大弯、小弯四部分,前后壁相连处呈弯曲状,上缘较短,叫胃小弯,凹向右上方,胃小弯近幽门处有一个切迹,叫角切迹,是溃疡和肿瘤的好发部位;下缘长,叫胃大弯,凸向左下方。胃的形态和位置因体形不同而差异较大,体形矮胖者多呈牛角形胃,称为高度张力胃,其位置较高,在幽门部偏向右侧;体质强壮者胃呈“丁”字形,称为正常张力胃,位置在脐上偏左;体形瘦长者胃多呈鱼钩形,叫做弱力型胃,其位置可下降于脐下3~5厘米;体形极度瘦弱者胃可降至肚脐以下,称作无力型胃,即人们常说的胃下垂。胃、十二指肠解剖见图1-2。

图1-2 胃十二指肠解剖

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的中下部,长5~7米,是胃肠道最长的部分,非常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小肠上端起于胃幽门口,下端止于回盲瓣,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是小肠的第一段,上接幽门,下连空肠,长约30厘米,呈U形的马蹄铁状弯曲,紧贴后腹壁,开口向左,环抱胰头。十二指肠分上部、降部、横部和升部。上部约5厘米,呈近圆形,因此又叫十二指肠壶腹;十二指肠降部长约8厘米,在下端内侧有一个乳头样的隆起,叫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和胰管皆开口于此,胆汁和胰液就是从这个开口流入小肠内的;十二指肠横部长约13厘米,其下端连接升部,十二指肠升部较短,它与空肠连接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是区分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线,其标志性结构叫屈氏韧带,以区分上、下消化道。空肠和回肠纡回盘据于腹腔中、下部,该肠段比较长,活动性也较大。其上段的2/5管腔常空虚,故称为空肠;下段3/5纡回较多,所以叫做回肠。它们由肠系膜固定于后腹壁。在空肠和回肠的黏膜表面可以看到有许多像花瓣一样的环状皱襞,突入肠腔3~10毫米,此结构大大增加了肠腔内的表面积,使营养成分的吸收更加充分。回肠的末端连接盲肠,小肠在右髂窝处移行至大肠

大肠全长约1.5米,宽5~8厘米,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大肠在小肠襻周围形成一“冂”形框。盲肠在右下腹部位和回肠相连接,呈囊袋状,长约8厘米。盲肠和回肠连接处有一个可以定向开放和关闭的瓣膜,叫回盲瓣。盲肠末端有一条像蚯蚓一样的圆形盲管,叫做阑尾,长5~7厘米,粗0.5~1厘米。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升结肠起于盲肠,在腹部右侧由下向上至右季肋下向右横行称为横结肠,再由左季肋下向下折行称为降结肠,在左侧脐水平线处移行为乙状结肠。升结肠与横结肠交界的部位称为肝区,横结肠与降结肠交界的部位称为脾区,是大肠的两个重要解剖结构。结肠结面有三条纵行的结肠带,由纵肌层加厚形成,带间有横沟隔成的囊状凸起,称结肠袋。横沟突向管腔,形成结肠的半月皱襞。沿结肠带可见形状大小不一的肠脂垂。除横结肠有系膜,活动性很大外,升、降结肠均无系膜,藉结缔组织附于后腹壁,活动性很小。降结肠在右髂嵴处连续于乙状结肠,后者呈S形弯曲,在骶骨岬处连接直肠。直肠是大肠末段,全长12~15厘米,上接乙状结肠,在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骨盆底终于肛门。直肠在骨盆底以上者称盆部,以下者称为肛管。直肠有两个弯曲:一个在上,凸向后,与骶骨前面曲度一致,称骶曲;一个在下,凸向前,称会阴曲。直肠肛门部的腔面凸起6~10条纵行皱襞,称直肠柱。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小皱襞相连,形成凹面向上的直肠窦,彼此连续成齿状线。

消化管的组织结构极为相似,解剖上由管腔内向管腔壁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结构。消化道黏膜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共同构成,是管壁最内层。食管及食管以上、肛门齿状线以下,属复层扁平上皮。胃、小肠、大肠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向管壁固有膜(或更深处)凹陷,分化成消化道管壁中的小腺,如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小肠腺及大肠腺等。在咽部和肛门齿状线下个别部位有复层柱状上皮,是上皮移行转移处。固有膜多属纤细的疏松结缔组织(类似网状结缔组织),含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多属B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其他白细胞,构成一道防御屏障。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自胃以下,肌纤维排列为内环和外纵两层。其收缩能改变黏膜形状,以利消化、吸收、局部血液运行和腺体分泌等。黏膜下层位于黏膜层下,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走行着小动、静脉及神经纤维,尚有黏膜下神经丛。该层有支持、营养、调节黏膜的功能。肌层位于黏膜下层外围,除食管中段以上及肛门下部为骨骼肌外,其余各段均由平滑肌组成。平滑肌又分为内层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及外层纵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而胃的肌层较为发达,尚有一斜行平滑肌纤维层。在消化管壁上,有些部位环行肌特别发达,形成括约肌,如食管下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回盲部、肛门内括约肌等,肌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消化管的最外层叫外膜,它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不少部位外表面有浆膜覆盖,成为腹膜脏层。消化管结构见图1-3,图1-4。

图1-3 消化管结构

图1-4 消化管结构

老年人消化道随年龄增加其结构也会发生改变,表现为食管黏膜上皮逐渐萎缩,黏膜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增加。胃体、胃窦移行带向胃体上移,尤在小弯处明显,一些老年人胃幽门腺黏膜可占据整个小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数目也见减少,黏膜纤维化增加,小肠绒毛变粗、变短形成叶状,纡曲状绒毛增多,小肠绒毛高度宽度的变化导致小肠黏膜表面积减少。小肠壁内淋巴细胞Peyer淋巴结也有减少。大肠肌层变薄,肌纤维渐萎缩,直肠储存容积减少,肛门内括约肌纤维化可致内括约肌松弛,阈值降低和排便能力下降等。

(万 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