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摩崖与山水齐辉

摩崖与山水齐辉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处处展现出摩崖石刻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同甲天下的奇观。桂林石刻分布图龙隐岩壁无完石的龙隐岩,是桂林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现已建成桂海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骝马山的佛教摩崖造像与西山同时。桂林石刻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与山水齐辉_桂林石刻_人文桂林

“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给予了桂林唐宋以来山水纪游摩崖石刻以“甲天下”的赞誉。在桂林市区35座名山胜处的崖壁上,至今留存有唐代至清代摩崖石刻和唐宋时期摩崖造像2000多件,它们是桂林古代社会各方面历史信息的记录。数量巨大,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其中古人开发山水、游览山水和欣赏山水的石刻占居有八成以上,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投契融和,它们是桂林山水极富特色的文化遗存。龙隐岩、龙隐洞、普陀山、南溪山、伏波山、叠彩山……处处展现出摩崖石刻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同甲天下的奇观。

桂林石刻分布图

龙隐岩

壁无完石的龙隐岩,是桂林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现已建成桂海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

七星岩洞口的摩崖石刻

这里原有桂林最早的隋开皇十年(590年)高僧昙迁(542~607年)于七星岩口所刻的《栖霞洞》题榜,但今已不存。

山水题咏石刻由隋唐延续至宋代达到炽盛,直至明清,可谓是一千多年绵延不绝。桂林最早的摩崖石刻,为隋开皇十年(590年)高僧昙迁(542~607年)于七星岩口所刻的《栖霞洞》题榜,但今已不存。中唐以后,南来桂林的士大夫文人日渐增多,他们徜徉于桂林优美的自然山水之间,暂时忘掉政治的失意和官场的烦扰,亲操翰墨,即时就地品题刻石。在来桂官宦文人的开发、品赏和宣传下,桂林山水之美开始得到认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宋代是桂林游冶最为隆盛的时期,诸山的摩崖石刻突出展现了山水赏游盛况和山水文化成就。人们出游大多盘桓终日,“薄暮而返”,甚至在一游之后又故地重游,并且将种种游事活动和从中享受到的雅趣,以题记、诗词等形式都悉数列出留刻于各处石崖,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历代名家的书刻以及各体书法皆尽其妙,堪称绝品。

元祐党籍碑

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刻于龙隐岩的《元祐党籍》,是反映以王安石变法为核心的北宋元祐党争的实物例证,全国仅存两件。石刻书法为蔡京的书迹,其用笔简捷,自然秀劲,书法中的面貌带有浓厚的士大夫气。

龙图梅公瘴说碑

《龙图梅公瘴说》实为一篇政论檄文。作者梅挚是北宋仁宗朝龙图阁学士,景祐初年(1034年)知昭州(今桂林平乐)。梅挚针对时人惧怕岭南“瘴气”,“人之畏往”的心理,直指社会中的“人瘴”猛于自然的“土瘴”,作《五瘴说》指斥贪官污吏的租赋、刑狱、饮食、货财、帷薄五种腐败丑恶行径,可谓发人深省。

舜庙碑

唐代刻于虞山的,由韩云卿撰文、韩秀实书碑和李阳冰篆额的《舜庙碑》,人称“三绝碑”。韩云卿是韩愈的叔父,为中唐“文章盖世”的文学家,“文辞独行中朝”。书碑的韩秀实为唐代隶书名家韩择木之子,书法“绰有古意”。篆额者李阳冰,为唐代第一位篆书大家,时人曰之为“仓颉后身”。

唐李实摩崖造像

桂林西山唐李实摩崖造像,雕凿于初唐,具印度风格,是中西南路交通的实证。

伏波山佛教摩崖造像(雕凿于中唐之后)

十六尊者像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刻于隐山的《十六尊者像》,是唐末五代初高僧贯休的传世精品。其人物的面部和坐卧姿态造型独特,时人称作“胡貌梵相”,即深目高鼻、巨额隆眉的有别于汉人的奇特形象。罗汉的坐卧姿态为隐士高人画的传统形式,为“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贯休以圆实流畅的铁线描勾画罗汉人物,以尖削盘旋曲折的线条描绘山石,与画中人物共同构成立意绝俗的视觉效果,画风和造型对后世宗教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于山水题咏石刻之外,桂林诸山也成为历代纪事、政论、地图、医方、书札、楹联等形式众多名刻的荟萃之地。桂林乃至广西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多能在石刻中直接记载或间接得到反映,其记载的史实信息,为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桂林城市的建设,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究等也被载刻于石,实为古人科学智慧的结晶。

佛教造像也是桂林石刻的重要内容。在西山、骝马山、伏波山、叠彩山都保存有较多唐代至宋代的摩崖造像,其中以西山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西山摩崖造像集中分布于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西峰的崖壁间,现存造像86龛、佛塔2座(造像龛和佛塔龛共有佛像215尊)、瘗龛35龛(有题记的1龛),均为唐代作品。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5尊、7尊、11尊的,最大的高165厘米,最小的仅数厘米,主要镌刻卢舍那、观音、阿閦及其弟子像,个别龛内有供养人像。今见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是唐调露元年(679年)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岩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此外还有龙头峰唐上元三年(676年)造像和唐景龙三年(709年)造壁龛记。西山佛龛以小巧为主,造像多细腰宽胸、袒胸露乳,具初唐风格,并明显受到来自中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骝马山的佛教摩崖造像与西山同时。伏波山佛教摩崖造像雕凿于中唐之后。叠彩山佛教摩崖造像在中唐之前就有,但在会昌年间(841~846年)被毁,现存多为宋代补凿,今见最早有明确纪年的为宋治平元年(1064年)邓造像和志华造像。叠彩山造像面型瘦削,神态哀戚,衣饰较为厚重,莲座低矮,莲瓣肥厚,背光从唐代的莲瓣状演化为椭圆形,与西山、骝马山摩崖造像风格迥异。

除佛教题材外,叠彩山瞻鹤洞、普陀山四仙岩、会仙岩也有少量道教题材摩崖造像和线刻像。

桂林石刻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海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 曾燕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