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宁波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影响和作用着当下的宁波的改革开放、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世世代代生活在宁波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创造性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不断地丰富其文化内涵,形成并留下了十分宝贵、极具特色的宁波文化遗产。
宁波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二节 宁波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宁波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类型

(一)宁波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

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口岸、浙东文化的摇篮、明清以来抵御外来侵略的前沿;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长三角地区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历几千年的发生、传承与发展,宁波形成了以浙东学术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有机融合的独特地域文化。

1.文化遗存数量多,层次高

宁波的历史文化遗存分布于各个年代。在文化遗存的数量上,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22处、省级34处、市及县(市、区)级240处。有10多处保护相对完好的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名镇)和277处各级文物保护点。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座(慈城、石浦、前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市级历史文化名村10个。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和丝绸之路中国段(海陆部分:浙江宁波)2处遗址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宁波段)被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全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个,省级49个,市级123个,国家级传人5名。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总量在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居第15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6位,在计划单列市中居第1位。

2.文化类型丰富,特色鲜明

经历几千年的积淀,宁波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类型,并体现于思想理论、科学教育、生产活动、对外交流、艺术审美、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主要有:河姆渡文化、浙东学术文化、藏书文化、海上贸易文化、海防文化、儒商文化、青瓷文化、建筑(石刻)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当今,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发展,又产生了现代工业与贸易、城市空间、科学教育、文化创意、休闲生活等新型的现代文化式样。宁波文化既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勇气,也表现为勤于实践的品格,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既有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又有现代文化的创造性,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统一;既立足于中国正统的儒家文化背景,又领风气之先、走在时代前列,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外来文化的融合统一。

3.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相互促进

浙东学术文化精神是宁波传统文化的核心。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明清的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浙东学术文化为宁波人的伦理思想和团结互助、乐善好施的行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在浙东学术文化的熏陶下,义利合一、崇文尚教、务实开放、强调个性能力成为宁波人文精神的特质;适应商品经济要求,以德立业、诚信为本,务实进取、团结互助成为工商意识发达的宁波人的文化自觉,造就了中国近代著名的商帮“宁波帮”。宁波商帮的形成、兴起以及反哺家乡重教兴业,又极大地促进了宁波地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商帮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宁波文化、经济发展的高度,为宁波积淀了优秀和独特的文化、经济遗产;更重要的是造就了宁波“经世致用”的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机制和社会人文环境。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影响和作用着当下的宁波的改革开放、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

(二)宁波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在宁波地域漫长的7000年历史进程中,宁波人民从物质到精神,进行了多方面的创造,积淀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作了一个初步的梳理,主要有12大类文化资源:史前文化、海洋文化、浙东学术文化、藏书文化、商业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石刻)文化、创意文化和休闲文化。

表2-2 宁波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img3

续表

img4

续表

img5

通过对宁波主要文化资源类型的梳理,我们发现:(1)宁波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代圣贤辈出,尽显宁波浙东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地域特色。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领域都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2)宁波的浙东学术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在中国文化史、对外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三大文化融合、经济文化一体造就了“知行合一”、儒商辈出、与众不同的宁波文化,形成一个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3)宁波传统文化精神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弘扬。宁波这块土地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7000年河姆渡文化母体的能量不可限量。浙东学风鼎盛,影响遍及海外,塑造了宁波人价值精神;海上贸易发达,形成一方富庶乡土和历史遗存。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建设成就,北仑港建成继续确立了宁波港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口岸地位。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集中体现了宁波在长三角地区中的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与实力。近几年来,以文化强市建设为载体,加强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二、宁波优势文化资源

《宁波通史》的编纂者们在前言中讲到,“我们主张海路、商贸、文化是阅读宁波这部厚重史书的核心关键词”。他们认为,宁波“因海路而开放”、“因商贸而闻名”、“因人文而辉煌”。[6]的确,浙东学术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构成了宁波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世世代代生活在宁波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创造性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不断地丰富其文化内涵,形成并留下了十分宝贵、极具特色的宁波文化遗产。因此,宁波文化的优势在于其绵远悠长、独树一帜,在于其独有的书味、海味、商味文化。

(一)浙东学术文化

浙东学术文化精神是宁波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浙东学术文化起步于汉唐,兴起于宋元,昌扬于明,鼎盛于清。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后有王充、虞世南、杜醇、杨简、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鸿儒大家,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区域性学术派别。尤其是明代王学的崛起,更是影响深远、遍及海内外。浙东学术文化在文化价值上,坚持实学实用、经世致用;在文化精神上,以其独立思考的批判意识和较强的历史自觉性,体现出民主启蒙思想的光芒。目前,与宁波的学术文化和学术名人相关的人文古迹和遗址尚有:白云庄、龙虎草堂、黄宗羲故里建筑群、黄宗羲墓、全祖望墓、王阳明故居、王应麟墓、月湖竹洲等。

与浙东学术文化相随始终的,还有源远流长的藏书文化。宁波的藏书文化可溯源至唐代,其后历代都有私家藏书之名家。在宁波中心城区,除天一阁外,尚有童槐“得月楼”、冯孟颛“伏跗室”、徐时栋“烟屿楼”、孙氏“蜗寄庐”、戴季石“访庐”、李庆城“萱荫楼”等;镇海有郑勋的“敬业堂”;余姚有黄澄量的“五桂楼”(号称浙东第二藏书楼);慈城有冯本怀的“抱珠山房”等。因此,宁波被世人誉为“藏书之乡”。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更使宁波的藏书文化名噪天下。藏书文化透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包含崇文尚学的好读精神、嗜书如命的收藏精神、世代相传的恪守精神、爱书以德的开放精神、留意桑梓的爱乡精神以及化私为公的爱国精神。“家诗户书”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精神,是宁波必须加强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的特色文化资源。

(二)海洋文化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境内平原河网密布,从海路经甬江、姚江、奉化江等内陆河道,与京杭大运河相通。宁波襟江濒海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宁波的海洋文化集中体现为发达的海上港口交通、悠久的海上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木桨和鲨、鲸等骨骼,表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的先民们就已开始海上渔业。达蓬山秦渡庵画像石刻和积淀的“徐福文化”,体现了宁波古代早期的海外交通文化。唐宋以来,宁波成为与日本、韩国、东南亚、阿拉伯国家开展民间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日韩遣唐使的登岸入境港。明清又被确定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自古以来,宁波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的主要遗存有: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唐宋时期海上贸易产品——青瓷的生产地)、海曙高丽使馆和波斯巷遗址(宋元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的历史见证)、柳汀街“居士林”(明代日本遣明使的“四明驿”)、天封塔(古代明州港的航标)、中马路的浙海关旧址(清初中国四大海关之一)、三江口东岸的庆安会馆(甬埠行驶北洋船舶的航工聚会场所)、江北老外滩(近代宁波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

除了宁波独具特色的海上交通、贸易和港口文化之外,宁波海洋文化还体现在:一是海防文化。明朝以来,宁波经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战争。主要代表是镇海口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不到两平方公里南、北两岸的范围内。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8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6处。南北两岸合计共14处。这些海防遗址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这些军事活动遗址构成了宁波海洋军事文化特色的重要人文资源。二是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象山传统的“三月三、踏沙滩”、“妈祖赛会”、“六月六迎神赛会”、“七月半放水灯”等民间活动,都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特性的文化资源;当代的“中国开渔节”则是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并融入了现代绿色环保的先进理念。三是独具魅力的海洋饮食文化。宁波沿海海洋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海鲜美食形成了以原形原色、原汁原味为主要特色的烹饪风格,海鲜菜肴体系日臻完整。“宁波海鲜”成为当今最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品牌。

(三)商贸文化

宁波具有优良的经商传统。“无宁不成市”之誉表明宁波自古以来商贸繁荣、宁波人善于经商。甬商源于春秋,唐代宁波生意人足迹已经遍布四海。走南闯北、浪迹海外的宁波商人,在人数相对集中的地方组成同乡会组织。明末宁波商人在北京广设会馆,清代拓展到全国主要商业城市,民国时期臻于鼎盛,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宁波商帮。尤其是近代的宁波商帮,他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杰出的经营才能称雄中国商界半个多世纪。

宁波商贸文化主要体现于与宁波商贸活动相关的历史、产业、制度、建筑、节事等方面。一是“宁波帮”精神。在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宁波帮”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范和文化性格——“宁波帮”精神。“宁波帮”精神包含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积极进取、用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勤俭节约、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诚信经商、以德兴业的商业道德,团结一致、注重联合的合作精神。二是实业传统。宁波人工商业意识强烈,积极投身“实业兴国”。历史上的宁波“红帮裁缝”在“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经营理念指导下,扮演着中国近现代服装业开拓进取的重要角色;当代宁波服装业发达,又成为中国服装业的杰出代表和引领者。宁波是我国钱庄业的最早发源地,清末民初宁波钱庄集中的地段就是江厦街一带。无论是钱庄业、银行业、还是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典当业,宁波人都起到了领导和中坚力量的作用。江厦街曾经创造出多个中国金融业的第一,有“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之说。三是爱国爱乡情怀。“宁波帮”艰苦创业,泽被故里,反哺桑梓,爱国爱乡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群体共识。从叶澄衷到到吴锦堂、严信厚、虞洽卿、朱葆三、包氏(玉刚)家族、王氏(宽城)家族、邵氏(逸夫)家族、曹氏(光彪)家族,在整个20世纪100年间,“宁波帮”人士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捐资助教、乐育人才,热衷于内地家乡的公益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能够体现宁波商帮文化内涵的人文资源主要有:(1)会馆古建筑。如庆安会馆、安澜会馆、钱币博物馆等。(2)老字号商家店铺。如状元楼、东福园、昇阳泰、缸鸭狗、冯存仁等。(3)古今商业街区。如江厦街、药行街、天一广场、万达商业广场。(4)古商埠遗址。如老外滩。(5)“宁波帮”名人故居(故里)、名人雕塑、名人墓、名人行踪遗迹等。(6)各种商业节事活动。如服装节、消博会、浙洽会、“宁波帮”大会。

三、宁波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一)宁波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宁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建设的关系,对全市文化资源的保护从文物保护单位延伸到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为文化资源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1.普查建档有序进行

自1982年以来,宁波先后开展了三次文物大普查,对宁波现存文物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为文物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1世纪,宁波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线,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方面采取“点、线、片、面”的保护体系,成效显著。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宁波市组织开展了文物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第一至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备案基本完成,全市文博系统馆藏珍贵文物建档编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2004年年初,宁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队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宁波试点模式”。

2.保护规划进展加快

宁波市在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方面也有较快的进展。上林湖越窑大遗址、河姆渡遗址保护规划相继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保国寺、天一阁保护规划进入二审修改阶段,为更好地展示文化资源内涵、打造宁波历史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天一阁博物馆还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9种珍贵古籍申报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书香天一”出版计划取得丰硕成果。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方面也卓有成效:一是坚持城区文物保护与旧城危房改造、历史街区整治开发相结合,积极促进“中提升”等城市战略的实施,保护开发了江北岸外滩、慈城古镇、东钱湖景区,保留了郁家巷、莲桥街、秀水街等历史街区重要文物建筑群。二是将考古遗址保护项目纳入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田螺山遗址、永丰库遗址、和义门瓮城遗址等“边考古、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成功做法受到业界充分肯定,有力地提升了名城形象。三是以评选公布宁波市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古村并编制完成保护规划为突破口,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丝绸之路”(海路部分宁波段)和上林湖越窑遗址进入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林湖越窑遗址还被列入国家首批大遗址保护名单。2008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正式确认将大运河(宁波段)纳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大运河(宁波段)的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全面完成,已进入保护规划编制阶段。

3.地方立法不断完善

2007年,宁波市制定出台《宁波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了依法保护、长效管理,填补了国内文物保护的法律空白。200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9年5月,出台《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修订《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宁波市人大通过立法形式设定每年12月8日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这也是宁波地方立法设定的第一个城市节日。此外,《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此条例开创了国内专门为镇域内古迹的整体性保护立法的先河。

4.保护利用形式多样

199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开放,1994年天一阁博物馆、2008年宁波博物馆也相继落成开放。在此之后,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国办民办并举,以宁波博物馆建设为龙头、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的专题馆和各行业兴办的行业馆作为两翼的“一馆两翼”宁波博物馆体系。至2010年年底,宁波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09家,其中已经公布为国家二、三级馆的博物馆有10家,常年公益性开放的纪念馆、陈列馆84家。在“大资源观”和“市民博物馆”的理念指导下,宁波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建立了“宁波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博物馆联盟”,高起点亮相于海内外,收到了各方欢迎;天一阁等博物馆结合端午、中秋传统节日举行文化雅集,推出馆藏捐赠文物精品展系列、各县(市)区馆藏文物精品展系列以及民间收藏精品展系列,促进了全市文物资源的共享和展示,吸引了更多人民群众走进博物馆;依托“梁祝传说”、“开渔习俗”举办的“中国梁祝婚俗节”、“中国开渔节”已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品牌节;依托传统甬剧、姚剧等地方戏创作的《典妻》、《王阳明》等艺术精品,提升了宁波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以国遗项目“十里红妆”民俗为素材创作的大型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展示了一副舞台化的江南风情画卷;奉化的布龙、宁海的耍牙、象山的竹根雕都多次赴境外展览展示,提升了宁波的文化影响力。

(二)宁波市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资源保护资金不足

宁波一直比较重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也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宁波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政府投资还只限于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多等级较低的建筑类资源单体,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如屋面渗漏、盖瓦破损、木质构件脱落、墙面剥落等;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建筑所在地的多数居民对早先那段历史已不甚了解,这些旧居有随时被拆除的可能。如奉化的葛竹王氏故居、石门古宅院民居、董村竺清旦烈士故居、宋家堂、孝子门楼、鹤庐、芹庐、下阊门,等等。

2.文化资源保护缺乏整体意识和公众意识

宁波在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比较偏重于单个资源本身的保护,而对其周边的环境保护还不够。美国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不断增强民众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普通民众逐渐认识到除了遗迹遗址本身需要严格保护外,这些资源的人文价值是和周边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没有环境的衬托,资源单体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宁波在文化资源的管理中,还存在仅仅依靠相关部门开展工作,而公众参与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

3.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不强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记忆,文化资源应当是一个地域或一群人共同拥有的,这就是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但是目前一些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其共享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是收费门槛过高,如一些文化旅游休闲景点、文艺演出,因为昂贵的费用,让一些低收入者无法参与。二是人为设置障碍,如将一些建筑改为营业性的私人会所,限制其他人群的共享。三是一些资源尚处于既不保护也不开发的闲置状态。

4.老城和新城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在城市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忽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延续缺乏深入地谋划和整体性规划,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宁波城区一些具有传统历史风貌特征的街巷和民居正在逐年减少,城市风貌改变过快。如老城区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鼓楼公园路街区已被全面改造,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和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各有一半被改造成绿地或广场,月湖东岸原有19公顷传统民居仅剩不到2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