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接汪公菩萨

接汪公菩萨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汪公菩萨,即汪华,号英发,出生于绩溪县瀛州汪村。徽州有“时乱即思汪王保境”的传统,许村五大方各社屋供奉汪公菩萨应是在咸丰初年陆续兴起的。人们平常要接请的汪公菩萨是特指供奉在箬岭忠烈庙的汪公,为便于与其他社屋里的汪公菩萨相区分,人们习惯上称它为“老汪公”。汪公菩萨长年坐于轿中。许村接汪公菩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新春祈福;一是安苗袪灾。
接汪公菩萨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汪公菩萨,即汪华(586—649),号英发,出生于绩溪县瀛州汪村。隋末,因其平婺源,拓箬岭,保六州而为百姓所拥戴,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长安。汪华去世以后,百姓“以安国有功,民社封为六州总管”。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时累封至“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宋政和四年(1114)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元顺帝改封“昭忠广仁武烈灵显王”。明太祖“颁给榜文,特昭崇敬”,洪武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今尚残存)于箬岭。总庙一进,坐北朝南,宽8.85米,深8.55米,面积为75.7平方米。四周的墙壁全为凿平的花岗岩石块砌成,顶盖大青瓦。八字门,青石门楣上刻有“忠烈庙”三字。庙内神龛的上方挂一横匾,上书“六州屏翰”;两侧悬挂的对联为:“自昔州闾资圣护,于今稼穑沐神功。”之所以将总庙建在箬岭,除了纪念箬岭这个徽州北门要塞是他开通的之外,还因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人称“二龙戏珠”,也称“老鹰扑地”。据说当年地藏王菩萨也打算将他的道场设在这里,让汪公拥有一块风水宝地,又镇守了要塞,保了徽州平安,这当然是理想的选择。总庙建成以后,规定凡汪华生日(二月十五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汪生九子,均有赐封,即所谓的“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许村至今仍有“太子阁”残存。

到新中国成立前,许村五大方的各个社屋都供奉有汪公菩萨。所谓的“五大方”,是把整个许村按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分成的五个区域。东方指前溪,这里有富溪大社;南方指古山下、青山头、东沙和西沙,这里有古山下和青山头的富资大社和东、西沙的富资大社[20];西方指环泉,这里有富昇大社;北方指金村,这里有上升大社。中方指东升、高阳和楼下,这里有东升村的东升大社和楼下的合溪大社。供奉汪公菩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现有的材料来看,许村最早记载有供奉汪公的是元中叶。许洪寿捐金建忠烈庙于登堂。而社屋里供奉汪公的最早记载是咸丰二年(1852),在《富溪大社支用账》中记为“支钱五百文,汪公神靴”,这年的八月太平军即入许村。徽州有“时乱即思汪王保境”的传统,许村五大方各社屋供奉汪公菩萨应是在咸丰初年陆续兴起的。

人们平常要接请的汪公菩萨是特指供奉在箬岭忠烈庙的汪公,为便于与其他社屋里的汪公菩萨相区分,人们习惯上称它为“老汪公”。该菩萨为整根檀木雕成,呈坐姿,通高约为1.8米。头戴冠冕,珠帘遮面。身雕龙袍,饰以彩绘,衣漆红色,黄色镶边,领、袖口漆黑色。面为红色,以马尾制髯须,挂至腰间。双手捧朝笏置于胸前。菩萨脚前还立有一块高至膝盖的牌位,上书“汪公大帝之位”。汪公菩萨长年坐于轿中。该轿通高约为2.8米,长、宽各约为2米,通体红色,雕刻精美。因菩萨和轿身过高,为了降低重心,增加稳定性,轿底铺上了厚重的地墁砖。轿杆长约8米,直径达20厘米。该轿为四人大轿,四抬四扶,两组轮换。“老汪公”永不离轿,各处接请汪公都是连轿一起供奉。

汪公菩萨除了有保境安民之功外,还有“水旱疫疠,有祷辄应”[21]的神奇。许村接汪公菩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新春祈福;一是安苗袪灾。新春祈福是在每年正月举行,从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结束。保苗袪灾是每年春、夏季邻近四乡遭遇旱虫之灾时,人们就要接汪公去保苗袪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