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外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

海外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已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以扩充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由于当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绝大多数已加入所在国的国籍,因而这部分不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主体。
海外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大汉语教材的编辑出版力度,强化汉语教学师资人才培养

针对当前汉语国际推广教材普遍存在的观念陈旧、数量不足、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在教材编写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及时清除教材中观念陈旧落后和不合时宜的内容,代之以反映当代中国尤其是当地社会新发展、新变化的内容,从而使中文教材与当地主流社会的学校教材接轨,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将当地主流的中小学教材直接翻译成中文教材。二是要加大教材的编写力度,改变过去一套或几套教材打遍天下的做法,而应通过招标方式编写若干套华文教材,形成由既有对非汉语为母语的学生都适用的通识教材,又有带明显国家、地域、语言和年龄特征的教材组成的系列化教材体系。三是要重点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做到根据不同对象编写适合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汉语教材。在这方面,国侨办已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例如,最新编印的《中文》和《汉语》教材,就是分别针对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初学汉语的华裔子弟而编写的。另外,教材在编写时还应考虑分级别和具体使用对象,中小学生和成人使用的教材要分开编写。四是在增加教材知识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如可以编辑出版多媒体教材,以便于学习者使用MP3、网络等手段进行学习。

针对当前海外华文教育中存在的汉语教师严重短缺问题,可通过下列方式解决:一是走出去的办法,即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直接选派(包括政府选派和民间志愿者)专业汉语教师到需要国家和地区任教或培训当地汉语教师的方法。在这方面,国侨办已有一套较为成功的运作方法。具体讲就是在华人较多的东南亚地区,由于华文教育师资缺口大(大约3~4万人,其中仅印度尼西亚一个国家华文教师目前的缺口就高达3万名)、需求迫切,采取直接从国内派专业师范教师到当地任教的方式;对欧美地区,则大多是派出专家到当地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讲座,短期培训当地教师。二是请进来的办法,即将海外一部分优秀的当地汉语教师集中到中国来进行系统的培训。这方面的工作也已经开展。

至于师资中存在的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则主要依靠加大培养力度来解决。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修、培训)结合起来、把培养和资质认证结合起来。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已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以扩充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

(二)努力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保持海外华文教育的强劲持久动力

当前,海外华文教育从对象上看主要包括3类人:一是具有中国国籍但长年定居国外的华侨;二是已加入所在国但程度不等地保留中国文化取向的海外华人;三是无中华文化取向的华裔和非华裔外国人。这些人虽然都身处中国以外,但由于种族和文化特征差异,他们学汉语的动机和需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具体说,或多或少存在的经济诉求是其学汉语的共同点,差异是除经济诉求外,华人还有种族和文化认同上的诉求,而华侨除经济、民族和文化诉求外,更是有包括政治认同在内的全方位中国指向性诉求。

面对这3类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海外华文教育应在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努力做到办学模式多样化和教学内容差异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对海外华侨的全方位需求,采用侨民教育的方式,教学内容除中国语言文字外,还应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等内容,目的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中国心。由于当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绝大多数已加入所在国的国籍,因而这部分不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主体。

对海外华人的经济和文化需求,采用华文教育的方式,教学内容除中国语言外,还应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目的是培养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所应有的中华情。目前,海外华人大约有3 000多万,且在经济、科技和管理等方面颇具实力,因而这部分应是当前及今后海外华文教育的主体和重点。近年来,为海外华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国侨办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海外华人通过侨办提供的语言教学支持和举行的一系列“寻根之旅”等活动,在汉语学习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都受益良多。

对包括华裔在内的外国人以经济为主的需求,采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式(对外汉语教学与华文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华文教育除具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功能外,还负有推广中华民族语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保持华人民族特性的使命),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对中国文化有特别兴趣的外国人另当别论),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能熟练与中国打交道的“中国通”。由于理论上除华人外的所有外国人都是此部分华文教育的潜在对象,因而这部分应作为重点着力培养和拓展,为海外华文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力争与当地主流教育接轨,努力实现海外华文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要解决一些国家人为设置的外部障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海外中文教育与当地主流社会的学校教育相协调,力争将海外华文教育纳入当地国家的国民教育序列。在当前的形势下,与主流教育接轨是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被归于国家教育司管辖,美国一些中学已实现学生中文成绩可于日后转化为大学学分,等等。

在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同时,为保持海外华文教育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教育形式的独立性,最优选择是中外合作建立独立的孔子学院。当然,鉴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实情,建立孔子学院的方式也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外高校合作、中外政府合作、外国企业与中方合作等多种建设孔子学院的模式。如果建立独立孔子学院的条件还不具备,次优选择是在当地大中小学校设置中文系或开设中文课程,这样既能完成华文教育的实质内容,又能保证华文教育的学分能得到有效承认。如果连在当地大中小学校设置中文系或开设中文课程的条件都不具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也不能放弃,而应充分利用学汉语的商业价值、发挥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短期、不固定的华文培训班的形式来固守阵地,以创造条件实现当地华文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总之,在当前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的大好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虽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找准方向并积极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海外华文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还是大有希望的。

(本文作者周聿峨为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易刚明为暨南大学博士生,广东商学院政治学院讲师)

【注释】

[1]李江涛:“汉语水平考试受热捧,3.5万外国考生力拼‘中国托福’”,《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23日。

[2]杨凯:“当中文成为‘就业王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2月15日。

[3]“‘汉语热’持续升温,三千万‘老外’热学汉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8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