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分子的计划政治

知识分子的计划政治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鸿生[4]:知识分子的计划政治我首先得问自己,比如我对这个活动感兴趣,这个兴趣点到底在哪里?对印度的兴趣,跟我自己焦虑的一些中国问题有切身的相关性。比如说具体的制度,具体的一群人对我构成威胁,好像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东西,这个东西到底怎么来命名讲不清楚,就是说这个敌人太怪了,所以我用“计划政治”这个词。
知识分子的计划政治_从西天到中土 :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王鸿生[4]:知识分子的计划政治

我首先得问自己,比如我对这个活动感兴趣,这个兴趣点到底在哪里?比如说是出自对印度的认知兴趣,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地方,我不可能都了解。为什么对印度要有一种认知——我觉得好像不是在认知上面。那么,是不是因为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真是嫌贫爱富,老是往欧美跑,周边的穷国家根本看也看不见,所以是一种伦理矫正?因为我们现在要去关心印度,关心越南,是自我一种伦理上的矫正,我觉得好像也不是这个东西,因为我觉得自己一向不嫌贫爱富。我觉得我很难把自己现在就想像成一个世界公民,不仅是因为我外语不好,出国机会不是很多。我不知道外语好的,比如说出国机会多的人,是不是真的已经把自己想像成是一个世界公民了,我们自我的身份是不是真的可以这样,我觉得各种条件不允许我去这样自我设定,这个挺虚幻的。

对印度的兴趣,跟我自己焦虑的一些中国问题有切身的相关性。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焦虑,跟对印度的关切,肯定有一些切身的相关性,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这个世界上,跟其他民族的关系中,所谓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中好像有这么一个空间,这里面有值得去探讨的东西。但是自我和他者搞不好以后会变成一个相互定义的东西,就是用自我去理解他者,用他者来定义自我,这样一个平面的关系是我不太喜欢的,至少我觉得在理论上,它不彻底,在心理上,我觉得也不舒服,把别人看成他者。至少说,比如在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理论中,他者是包含上帝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会倾向于接受一种我、你关系式的理解方式,而不是我、他关系式的理解方式,因为我觉得这个我、他关系,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不义的状态了,如果我已经把自己放到了一个不义的状态里面去理解对方的话,这个里面已经有我自己要去解决的问题了。所以,我觉得对印度的这样一个兴趣本身非常值得去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对印度,或者说对这样一些作者的著述,或者他们的演讲发生兴趣?到底是什么东西被触动了?我觉得要反问自己这个东西。这里边牵扯到对所谓共同体的理解。假如说共同体,包括敌人、对手、朋友,我自己的主体性等,这一系列理解都由这样一个兴趣出发。我们现在计划经济没有了,但是在全球化的过程里面,可能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一种“计划政治”,因为现在有特别好的技术手段,可以消化你,可以忽悠你,使你自觉不自觉地就被卷进去了。比如你可能是一个反抗者,你是持一个抗争性政治的立场,但是最后,你可能不知不觉地、自己都意识不到地被消化掉了,或者说你成为了同盟。比如说具体的制度,具体的一群人对我构成威胁,好像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东西,这个东西到底怎么来命名讲不清楚,就是说这个敌人太怪了,所以我用“计划政治”这个词。它可能并不严格,只是说在接触这类问题的时候,应该特别警惕这种“知识权力”的无意识,我们自身的知识权力的无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