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调研

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调研

时间:2022-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的个案调研,向高教工作者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教育工作者可从调查结果中管窥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状况。公民意识的强弱可以从学生对公民知识的理解、认识、公民观念等方面来把握。调查表明,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公民素质的理解停留在公德意识上,把公民素质等同于公德。确定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公民素质的实际情况,如对宪法法律法规的不了解,一些行为的不规范。
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调研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调研

——某高校个案研究

叶瑞克

(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 杭州 310023)

摘 要 公民素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大学生作为中国公民中的精英份子,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本文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的个案调研,向高教工作者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公民 公民素质 公民意识 法治观念 公德意识 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

1.公民与公民素质基本概念

公民,是指在现代国家中,在法治的安排下具有独立意志,享有权利义务的法律主体。同时,公民又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作为社会化的人,他必须具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公德意识、法治观念等,如此这些便构成了公民素质。公民素质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律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作为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时代和社会赋予公民素质新的含义。

2.大学学生公民素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目前大学生的公民素质的现状如何呢?为此,笔者对某高校进行了个案调研。问卷的内容主要有对公民素质内涵的认识、对身边同学公民素质的基本评价以及学生对高校培养公民素质教育效果评估。教育工作者可从调查结果中管窥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状况。

2.1 公民意识方面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公民身份及权利义务的观点和看法。公民意识的强弱可以从学生对公民知识的理解、认识、公民观念等方面来把握。调查表明,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公民素质的理解停留在公德意识上,把公民素质等同于公德。学生对公民的权利义务认识比较全面和准确,但是仍然有部分权利义务选项选择率并不是非常高。笔者认为,原因并不能归结为“不了解”或者“不清楚”,学生对该选项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情况(难以实现)也可能是重要原因,如“信仰自由”。学生对宪法、法律、法规的不了解显而易见,当回答“当你受到非法侵害时,你会以怎样的方式解决?”一题,只有33.7%的学生选择“直接求助于法律手段”,有56.1%的学生选择“不能私了再求助于法律手段”。可见,学生的法律意识仍然较淡薄。笔者文献调查到,有位教育工作者曾在1999对广州不同类学校抽样800名中学生进行相类似的调研,当被问及相同的问题时,中学生有90.4%的人选择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虽然是不同地域,不同的调查对象,但这样的比较似乎还具备一定程度的意义,法律意识的倒退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2 学生对身边同学行为的评价以及品质的评论

总体上,学生对身边同学行为的“良好度”基本上还是比较认可的,而对同学的品质也持欣赏态度。但是突出问题也不少,如“上课发短信、打电话”行为选择“总是(几乎每天)”的占了32.6%,选择“经常(每周)”的占了26.2%;又如“上课乱占位”行为选择“总是(几乎每天)”的占了20.3%,选择“经常(每周)”的占16.0%。还有诸如“开会或者听讲座时有电话铃声响”、“打饭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等”、“校园里骑车带人”、“闯红灯”和“践踏草坪、攀折花木”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2.3 学生对学校、学院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采取的措施的效果的评估

有7.5%的学生选择了“好”,45.5%的学生选择了“较好”,另有38.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可见,学生对学校、学院公民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持一种相对肯定态度。

3.关于公民素质教育,给予学校学院的意见建议

3.1 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学生公民素质现状确定培养目标,以适应新世纪对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目标是培养公民的总体规范,具有权威性与导向性。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点首先应该在教育培养目标上得到体现。

确定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公民素质的实际情况,如对宪法法律法规的不了解,一些行为的不规范。学校、学院的公民素质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只有大宣传、大教育,停留于表面,更要下得去,进行深入教育,进行小教育。

确定目标时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这不仅要求年轻一代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素质,而且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较强的应变能力、心理相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确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不但没有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状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学院应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适应新世纪的变迁。

3.2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视“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公民和世界一员所应有的素质”,强调公民意识的教育,不断改进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使之在公民素质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我国中小学一般单独开设“公民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这一点值得借鉴,可以把握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机,把公民教育课程与两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课师资进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3.3 公民素质教育方法探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国家在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与历史上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有效地实施公民素质教育。其中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近年来被认为比较有效或具有新颖性的方法。

3.3.1 价值辨认法

价值辨认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意识,教会学生对现实生活作出价值的判断和选择。这种方法简化为6个步骤:①假设问题,提出一个假定的问题让学生解决。②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③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④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然后作出选择。⑤珍惜并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⑥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这种教育相对传统填鸭式的“思想品德修养”课,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3.3.2 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公民素质教育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适合于学生第二课堂,如学生自治组织举办的一些活动以及素质拓展计划等。

3.3.3 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同时也回报社会。

3.3.4 社会指导法

社会指导一般包括职业指导、人格指导、学习指导、健康指导、家庭指导、道德指导、社会公民指导、休假指导等等。

参 考 文 献

[1] 李映洁. 公民素质. 社会进步的根本.人民网.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 1131361﹠typeid=17﹠openfile=1

[2] 金生洪. 成人教育与公民素质的培养——对成人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 教育研究,2002年11月.

[3] 洪明. 韩国学校公民素质教育探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总第112期.

[4] 李镜. 对大学生公德教育的思考. 辽宁警专学报,2004第3期(总第25期). 2004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