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自信应对境外媒体

以自信应对境外媒体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这种情况,在政策与管理上,政府应给予各级官员尤其是基层干部更加宽松的环境,鼓励其发言。目前,中国还缺少积极应对国外媒体的经验,往往是在事发后才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及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往往不被国外媒体所直接引用,从而使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时,青岛市政府主动约请英国华誉传媒的高级专家,对此有的放矢地采取了开放和主动的媒体应对策略。
以自信应对境外媒体_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第三节 开放型策略:以自信应对境外媒体

正如加拿大《世界日报多伦多分社社长丁侃在2005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所说:“25年前,对中国来说是‘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No news is good news),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新闻多是负面,没有新闻反而好。”[10]

因此长期以来,“大事化小”、“捂盖子”,是我们在应对境外媒体时的基本操作习惯。这种做法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是,通过限制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来减小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但是现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仅密集,甚至还存在夸大中国实力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捂盖子”的操作习惯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表示,官员在互联网时代还试图“捂”住真相,无异于掩耳盗铃,“是比较天真的一种愿望”。[11]

虽然奥运之后从理念到制度上,“开放”式的策略取代了“捂盖子”的封闭式传播策略,但或许由于习惯使然,也或许是担心以“开放”策略公开信息后,可能会使一些西方媒体出现更多对华负面报道或不实报道,因此我们的政府官员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有时仍然表现得过于紧张,谨慎不决。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是对社会的管理,还是对国际舆论的管理都是不利的,并且可能会使很多事情变得更为复杂。

一、端正心态,学会接受批评

“捂盖子”、“大事化小”,只要正面报道,拒绝批评、质疑和指责,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心态的不够自信。前荷兰驻华大使闻岱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说:“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的另一个后果,是国人必须习惯接受各种眼光的挑剔和评判。有人会视中国为威胁,有人会对中国迅速上升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大惊小怪。这是开放的必然结果。中国已经与世界经济水乳交融,有交流就会有碰撞和矛盾。”[12]

因此,学会接受评判和挑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并接受善意的批评与意见,是我们的政府首先应该具有的基本胸襟和心态。正如国内外许多学者指出的,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遭到的批评也越多,批评中国正在成为一种时髦。要消除这些误读,仅仅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能还不够,中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

“俄罗斯之声”的编辑瓦罗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麻烦。美国和法国总统不也到处遭遇抗议吗?中国正在腾飞,历史上中国曾是文明大国,但近代的衰落让它忘记了如何做大国。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气度,要坦然地面对各种批评和赞誉。一个大国,绝不可能指望只在掌声中前进,它只能在别人挑剔声中走自己的路。”[13]

一味地期待别人的掌声,而拒绝挑剔与批评,既不现实,同时也是不成熟的表现。但目前的中国,似乎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去面对各种“品头论足、指手画脚、说长道短”。

在我国具体的政府涉外工作中,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一些政府官员出于怕说错话、怕犯错、怕承担责任的心理,往往对境外媒体的采访存在一定的惧怯情绪,不愿也不敢主动配合境外媒体的采访。

针对这种情况,在政策与管理上,政府应给予各级官员尤其是基层干部更加宽松的环境,鼓励其发言。对外国记者不要躲避,要敢于接受采访,并对各种问题予以回答。如果在采访中出现差错,该对外澄清的一定要公开澄清。

二、及时公开,引导媒体报道基调

谣言止于公开。在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法定的时代,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掌握了多少,政府都要及时站出来面对媒体和公众,否则往往会使自身陷于被动地位。

目前,中国还缺少积极应对国外媒体的经验,往往是在事发后才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以2007年《纽约时报》对中国牙膏质量的报道为例,当时两个负责调查的记者在调查了巴拿马“毒牙膏”的危害和源头后,希望与中国相关机构联系核实,但是却被委婉地拒绝了。这些过程最终都出现在《纽约时报》的一篇头版报道中。一星期后,同样是这两个记者,发布了极尽夸张煽动之词的“中国毒牙膏惊现迈阿密市场”的恶性负面报道。其他媒体进而纷纷跟进,追查本地商场是否有中国产的“毒牙膏”,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这不仅对中国出口产品和厂家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而且对整个中国的品牌和中国国家形象,也造成了持久的损害。[14]

在这一事件当中,中国相关机构拒绝媒体采访,未能及时注意与有效引导境外记者有关中国牙膏质量问题的质疑,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虽说如果当时中国相关机构配合了《纽约时报》的采访,并不一定就能避免遭到攻击,但拒绝的结果却是使事态更趋糟糕。

因此,在大政策清晰的情况下,对外传播应采取授权制,若要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便不宜层层报批。消息发布层层报批是行政体系运作角色不清晰、官员免责弊端的体现,对外传播的时机就是这样丧失的。如果谁也不敢负责,谁也不用负责,最后就只好层层上报给最高领导层,但最终决策人没有现场感,对事情来龙去脉不一定完全清楚。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带来消极负面影响。[15]

比如,长期以来“捂盖子”、“大事化小”的做法,导致了国外媒体对中国政府的言论习惯性地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正如中国体育方面的专家苏珊·布劳内尔在其出版的《北京奥运:奥运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书中说,西方记者总以为中国对许多事都保密,并把这视为他们作出各种结论的借口。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及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往往不被国外媒体所直接引用,从而使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及时主动地公开信息、引导报道基调外,随着事态发展,信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如何把握和引导媒体,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应对的问题。

2008年青岛浒苔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在该事件发生之后,很多西方媒体的记者到青岛进行跟踪报道,担心青岛是否能够顺利举行奥运帆船比赛。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时,青岛市政府主动约请英国华誉传媒的高级专家,对此有的放矢地采取了开放和主动的媒体应对策略。

比如,政府每天向国内外媒体通报事件最新消息,降低媒体胡乱猜测的可能,缓和他们因无法获得相关信息而产生的情绪;每周组织一次记者采访团,安排他们现场参观清理浒苔的工作;创造记者与相关专家和政府官员一对一的采访机会,请他们讲述在处理浒苔事件中的亲身经历;编制提供浒苔事件相关资讯包,向记者提供一系列背景材料,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应对举措,政府获得了境外媒体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16]

因此,在第一时间主动公开信息、引导舆论基调的基础之上,根据信息的实时变动,及时追踪、了解、掌握事件发展,通过对外不断进行信息的及时更新与补充,才能更好地以准确全面的信息引导媒体报道。

三、真实公开,确保信息的客观真实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面对媒体时,基本上都采取了“及时主动”公开信息的原则,以掌握传播主动权、引导舆论方向。但是在具体实施和执行过程中,有时忽略了确保信息真实、客观和可信的重要性。谎报、瞒报的结果往往比不报的结果更加糟糕。

以邓玉娇案为例。在事件爆发初期,客观地说巴东政府方对待媒体采访的态度还是比较开放的:5月12日、5月18日,巴东警方曾先后发布案情通报;野三关镇甚至把邓贵大3人的档案资料调出来给记者;巴东县公安局副局长宋俊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局长杨立勇也曾接受媒体专访,详细分析案情。

然而是什么引起了网民对该事件的广泛关注与舆论哗然?在此案中,警方有四方面的行为成为邓玉娇案演变的重要原因:

1.起初的案情通报里,只提3人到梦幻城消费,刻意淡化其行为的前因。直到纪委做出对黄德智、邓中佳的处分决定,公众才得知是接受了福成矿业的“吃请”了,而不是简单的“酒后陪他人消费”。

2.隐瞒4000元的来源。邓贵大作为一名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工资的公务员,拿这么多钱去娱乐场所于情理不合。

3.对黄德智“放任自流”,不加控制。后来公众意识到黄存在问题时,警方已经非常被动。

4.否认第二次案情通报。

正是这四方面的行为引发了网络舆论广泛质疑。[17]似是而非,看似公开,实则模糊的信息公开,不仅没有起到引导舆论、平息事件的效果,反而让事情越演越烈,直接影响政府形象与信誉。

由此我们看到,仅有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贯彻实施程中,要真正做到信息的客观准确,不能为了某些其他目的,而故意模糊信息。然而在实际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出于习惯,地方政府官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方面总想要“澄清”政府形象,另一方面又想要“息事宁人”,平衡各利益。由于过多的考虑及利益的协调,在面对媒体时,不能将真实、公开的原则贯彻落实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