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生态灾难的历史演变趋势

论生态灾难的历史演变趋势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探讨生态灾难的演变规律,了解其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我们人类有效地制止与预防生态灾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人类的能动活动使得人类社会所在的自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至于出现了一个以前所不曾有的“人化自然”,即自然界成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既然人类所处的自然已经被“人化”了,人类当然应该对于发生在这个“人化自然”中的生态灾难负责。
论生态灾难的历史演变趋势_中国西南地区灾荒

论生态灾难的历史演变趋势

黎德化(1)

在今天,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生态灾难这个人们不太熟悉的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人类的视野,并且也对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产生着极具破坏力的影响。根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统计,全世界每年由于各种生态灾难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所造成的生态难民高达1000万以上。(2)为此,探讨生态灾难的演变规律,了解其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我们人类有效地制止与预防生态灾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生态灾难的概念内涵

所谓生态灾难,指主要由人类社会的不当活动所造成的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所产生的灾难性伤害、冲击与灭亡。例如,德国国家电视台ZDF近来揭示,由于苏联秘密特工的恐怖活动,1986年,欧洲的大型化工厂、制药厂及其仓库接二连三发生爆炸,剧毒化学物质流入莱茵河,带给流经多国的莱茵河一场毁灭性灾难,死鱼堆积如山,甚至在经过十余年后的今天,附近居民各种怪病的发病率还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在2006年的一次战争中,由于以色列的飞机轰炸,一个黎巴嫩的发电厂被炸,大量泄漏的石油把海岸变成了黑色的油带,造成了黎巴嫩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靠近黎巴嫩的地中海海面被石油污染,大批海洋生物死亡

生态灾难的种类是复杂的。从发生过程看,有爆发式与渐进式;从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表现方式看,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从作用方式看,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从生态灾难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声污染、光污染、土地贫瘠、人畜免疫力降低与传染病的肆虐等;从发生源来看,生态灾难又可分为化学污染(如燃料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物理污染(如噪声的污染、电磁波的污染、噪光的污染)与生物污染(尘螨的污染、宠物的污染)等。

生态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导致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威胁人类社会的健康与生存。生态灾难的影响是长期的,它破坏土地的持续利用、灭绝物种、损害人们的健康、毁坏景观、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人类社会的心理恐慌、促成生态移民。必须指出的是,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与破坏力越来越大,这使得生态灾难越来越成为人类主要的、也越来越频繁的灾难形式,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生态灾难的社会成因分析

要了解生态灾难的发展规律,必须首先了解生态灾难的发生。

生态灾难的发生当然有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原因。就自然而言,如地震、旱涝灾害、大气层中氢的逃逸与地球生物圈的过氧化(3)等等,都对生态灾难的发生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不过,造成人类社会生态灾难更直接、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人类社会自身的不当活动所致。人类的能动活动使得人类社会所在的自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至于出现了一个以前所不曾有的“人化自然”,即自然界成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既然人类所处的自然已经被“人化”了,人类当然应该对于发生在这个“人化自然”中的生态灾难负责。

那么,人类社会的活动对生态灾难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第一,不断增长的人口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一部分作为能源,一部分作为食物,还有一部分作为生产材料。以我国为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仅从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关系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 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远远慢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重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第二,不断升级的人类消费水平,也推动着生态灾难的发生。人类的消费水平,是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最初的人类消费,还只是满足身体的自然需要,现在人们的消费,已经从口腹之欲进化到饱“眼福”和“耳福”、追求快速、便捷等精神性需求层次上。拍摄一场好莱坞的大片动辄要花费上亿美元,动用无数人力和物力,只是为了猎奇。为了追求高速度,人们占用了越来越多的土地,消耗了越来越多的矿物,来修建铁路、公路、机场、码头,制造了无数的交通工具;为了住得舒适和豪华,人们挖空成座成座的山、填埋了大片的湖泊,来获得建筑所需要的石头、水泥和空间,以便于修建现代化的住宅;为了追求口感,人们动用了大型的机器设备、用大量土地来生产原材料,用异常复杂的制作工艺,来制造能满足不同人需要的美味食品。毫无疑问,这样的高水平消费也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能源与自然物质材料。

第三,现代工业经济对于环境资源的掠夺,是造成生态灾难最直接的原因。在这些行为中,一是人类不计后果地掠夺动植物资源,把自然界的动植物资源当做榨取商业利润的对象。这些掠夺性行为主要表现在砍伐原始森林、捕猎野生动物、疯狂开采地下矿藏等等。例如,目前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走私的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成为仅次于军火、毒品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贸易。1只训练有素的猎隼价值5000到20000美元;1只鹦鹉约值4000到40000美元;1公斤麝香价值50000美元;1条藏羚羊绒围巾价值35000美元;1株兰花的价格也可高达2000美元;1株大烛台仙人掌价值竟可达7000美元。这一切的货币规模至少达到60多亿美元。在我国,自1998年至今,各口岸海关查获各类进出境人员携带、邮寄的象牙及其制品共计上千件,并多次查获了虎骨、猎隼、海豹皮、鳄鱼皮、蟒蛇皮、蝴蝶及昆虫标本等列入《公约》保护的濒危动植物产品。毫无疑问,这种掠夺是导致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等生态灾难最重要的原因。二是人类在生态环境上的短期行为。如果说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掠夺还是一种恶意行为的话,那么人类某些出于良好愿望的行为也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所谓现代农业和现代养殖业,就是一种从良好愿望出发但结果却对人类社会带来生态灾难的行为。我们知道,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人口要获得食物的压力,人们发现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下,由于农药、化肥、合成饲料、生长激素的大量使用,使得粮食、蔬菜、家禽和家畜的成长周期大大缩短,而产量大大提高。它满足了人类社会对食物数量的要求。然而,人们在应用这些生物技术的时候,却没有关注它长期的生态环境后果和社会后果,留下了许多严重的后遗症。它使得土地的有机物越来越少,出现了土地板结和沙漠化的趋势。同时,由于人为地缩短了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使得靠这些生物技术生产出来的动植物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丧失了原来的风味,结果使得人们对食物风味的多样性、食物的原味性、食物的安全性的要求遭到了践踏,食物美味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三是干扰自然规律,片面利用生态环境的价值。人类在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往往片面地利用动植物的价值,干扰它们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这些行为也是导致生态灾难的重要原因。例如,为了尽快地获得作为食物的肉食品,人们给禽类注射激素,吃单调的饲料,并把禽类圈养在很小的空间,使它们得不到足够的运动,人类还任意改变禽类的特征。这样一来,禽类变得越来越胖,生长周期越来越短。以色列的生物学家发明了不长羽毛的鸡,甚至以色列的科学家还在探讨不要鸡而只要鸡肉的生物培养方法。到这个时候,禽类已完全丧失了鸟儿的特征,甚至连传统意义上禽类的特征也已经丧失,成为一堆有血有肉的活的怪物,成为商人赚钱的一种纯粹的工具,它们不再是人类的伙伴,甚至也不再是人类美味的食物,人们吃着油炸、清炖、红烧、熏烤、粉蒸或其他任何一种烹饪方法做出来的禽类,除了感到是在吃饲料以外,再也没有了任何其他感觉。当然,当消费者和禽类感到悲哀的时候,只有那些发明家、生产者和商人在狂笑,他们为自己所赚取的大把银子而陶醉。然而,当人类在任意破坏动物自身生长规律的时候,动物或者说大自然却在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进行报复——当人们改变了禽类的生长规律的时候,也破坏了禽类的免疫系统,于是,诸如禽流感一类的瘟疫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疯狂传播,开始是疯牛病,再后来就是禽流感,天知道以后还会有什么病产生。而且,这些由动物引起的疾病还有一个特征:新病发生的速度越来越快,其复杂性越来越严重。四是过度发展,不考虑地球生物圈的承受能力。在资本主义不断获取超额利润这一社会生产目的的引导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在永无止境地发展,地下的能源被越来越快地开发并燃烧,大气层的温度在急速升高,臭氧层被破坏。毫无疑问,这样的行为改变了地球原有的运动条件,并因而引发了地球环境的生态灾难。例如。最近发生在美国的飓风,就给美国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至于美国不得不接受来自于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才能应付目前的灾难。

三、生态灾难的演变趋势

从以上对生态灾难得以发生原因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生态灾难发生发展的一些带规律性的趋势。

第一,从生态灾难发生的规模与严重性来看,生态灾难是与人口增长及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从上述关于生态灾难发生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得知,现代工业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这些资源的消耗是以把资源转变为污染物并排放到自然界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现代工业经济每增长一个指数,其环境污染的指数也增加一个指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专家在95个国家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过去50年来,人口增加使得人类赖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态系统,包括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该机构由45个成员组成的董事局发表的报告指出:“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地球的自然运动规律带来很大的压力,地球的生态系统因此未必能养活得了未来的人口。”报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濒临灭绝的边缘。这项历来最大规模的地球生态系统研究工作发现:“过去50年来,人类为了取得食物、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来得快,破坏面也比任何一个年代来得广。这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承受着无法扭转的损失。”报告补充道,从1945年至今,被人类开垦为耕地的土地面积,比18世纪和19世纪开垦的土地加起来还要多。报告说:“未来50年,地表剥蚀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果。”(4)例如,世界上人均能源消耗量在按每年1.3%的速度增加,如果加上人口增长,则每年增加3.4%。这些能源消耗的增长,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这个上升速度自1958年以来是以每年1.5/百万(ppm)速度增加。(5)大气层温度升高对气候与环境的负面影响现在已经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对于许多生活在低温地带的生物而言那就是灾难性的后果了。现代工业经济除排出大量废气外,还排出大量粉尘与工业垃圾,这些排出物中含有大量的汞、铅与放射性污染物,它们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洋含氧量减少、空气质量下降,从而使得海洋中的鱼类资源日益枯竭、植被减少。例如,格陵兰冰帽中的铅含量以及大气中的铅含量就随着人类社会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呈现增长的趋势。(6)在今天,由于人类工业经济的发展,地球上每天有5.5万公顷的森林被毁灭,每天有800万吨水土流失,每天有163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每天有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每天有1500吨能吞噬臭氧的废气进入大气层,每天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中,每天约有1.8万吨垃圾从船上倒入海中。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环境灾难,我们的地球上每天有15亿人在呼吸被严重污染的空气,每天全世界至少有8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死亡。(7)现在,生态灾难发生频繁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也是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这显示了生态灾难与经济发展的正比关系。

第二,从生态灾难发生的模式来看,生态灾难有一个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不断扩散的趋势。我们知道,生态灾难是现代工业经济的伴随物,其中又以现代加工业最为突出。最早的生态灾难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在工业发达国家,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成千上万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丧生。其中,有八起事件引人注目,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即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事件致使60多人死亡。1948年美国多诺拉二氧化硫废气致使全镇43%的人口发病,17人死亡。1952年伦敦二氧化硫废气致使4000多人死亡。1936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导致大批人死亡。日本在1908年和五六十年代先后发生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先后导致大批人罹患“水俣病”、“骨痛症”,数百人死亡。

发达国家在遭受了第一波生态灾难的打击后,他们学聪明了,很快就把那些排出大量污染物的产业转移到一些劳动力成本低的不发达国家,如印度、中国、越南等地区,这种转移使得被转移地成为生态灾难发生频繁的地方。例如,1984年在印度城市马德里亚普拉德什邦附近的一座生产杀虫剂的工厂泄漏了大量的有毒气体,死了1万多人。另外,印度的苏肯达山谷由于过度开采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在巴西,经济发展使得亚马孙雨林每年都会被摧毁10088平方英里,而世界上超过50%的野生动物和40%的氧气都来自亚马孙。据中国经济网的文章指出:在我国,“燃煤电厂和炼焦厂是二氧化硫排放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全国燃煤电厂建成脱硫设施的装机容量只有5300万千瓦,仅占燃煤电厂装机容量的14%。……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导致了酸雨污染,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严重危害到土壤质量和食物安全。2005年监测的696个市县中,有一半以上都出现了酸雨,个别地方酸雨频率达到百分之百,已经到了逢雨必酸的地步。”(8)我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灾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频繁发生,且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例如,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我国淮河突然暴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黑色污染水团所到之处,鱼类全部死亡。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并造成松花江流域污染,这一污染造成沿河下游几千万民众不能饮用松花江的水,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恐慌。

目前,许多新的工业国家又在酝酿着产业转型,例如在我国,先后有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提出了产业转型的问题,但这次转型是往我国不发达的地区转移。例如,广东佛山高污染的陶瓷业就将自己的产业转移到了经济较落后的清远地区与邻近的江西省,以实现其产业转型的需要。这实际意味着把生态灾难也转嫁了出去。

第三,从生态灾难发生的主体看,生态灾难的发生是与城市化进程同步的。从生态灾难发生的原因中我们得知,现代工业经济与人口增长是导致生态灾难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工业经济与人口二者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的:工业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劳动力,而更多的劳动力又需要更大的经济发展。这样的结果就出现了城市化的趋势。正如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所看到的那样:“生产技术与贸易的发达而导致的经济起飞造成社会内生产与非生产活动人口的分化,形成产生革命的基本动力。”(9)工业革命以来,在西方围绕现代产业中心发展了一大批现代城市,而前面所说的第一波生态灾难发生地也大多在这些城市。随着产业向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转移,这种城市化的趋势也出现在了不发达国家。从1950年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所谓的“城市革命”,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成倍增加。仅在不发达地区,从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间,城市人口就翻了三倍,从2.86亿增加到11.4亿。自1980年以来,住在城市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0)同时,城市化的另一个趋势是人口都涌向大城市,而这些城市更是现代产业的制造中心。例如,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其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制造业占到全国的30%;菲律宾的首都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其制造业约占全国的60%以上。(11)然而,城市的发展却没有与相应的环境配套工程同步发展,特别是完善的给排水系统与生活、生产垃圾的处理没有建立,使得这些城市的环境状况极其恶化。据中国经济网2006年10月18日的文章《经济发展透支环境资源》一文指出:“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也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2005年,全国可吸入颗粒物劣于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为35.8%,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宁夏和四川等地。可吸入颗粒物与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关系密切。2005年,全国烟尘排放量达到1182万吨,不仅没有完成‘十五’计划削减9%的指标,反而还有所增加;工业粉尘排放量达到911万吨,也没有达到‘十五’计划的削减目标。”(12)另据人民教育网的文章指出:目前我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这是来自多个渠道勾勒出的环境现状。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13)。另据科学和环境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印度的3119个城镇中,仅209个城镇具有部分的、8个城市具有完整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在恒河流域,有114个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每天向恒河中倾泻未经处理的污水;DDT工厂、制革厂、造纸厂、化肥厂、橡胶厂和许多其他工厂把恒河作为其污水的出口;胡格利河湾(靠近加尔各答)灌满了来自加尔各答附近150多个大工厂排放的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加尔各答60%的人口患有肺炎、支气管炎和其他与空气有关的呼吸道疾病。”而“中国城市肺癌死亡率是全国平均数的4到7倍”(14)

第四,从生态灾难发生的过程来看,生态灾难存在着由内陆河流湖泊向近海扩散的趋势。现代产业多数都离不开淡水,它们需要水来漂洗、浸泡、冷却、稀释等等,其中像造纸、印染、皮革等化工产业更是用水大户,这些产业由于严重依赖淡水,因而也往往依河流或湖泊而建。这些产业中的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往往是发展中国家最容易形成的产业,由于对劳动力依赖严重,利润低,这些产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最经常的做法就是直接排污,它们也因而成为水污染的大户。这些富含化学物质的污水加上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是造成我国城市95%的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由内陆汇集到通往海洋的大河,并最终流到近海,造成近海的污染。例如,我国有关调查显示,海鱼重金属污染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鱼类铅含量平均为0.72~1.36g/kg干重,镉为0.08~0.27g/kg干重。珠海市对151份海鱼检测结果显示,总汞含量平均值为0.06mg/kg,超标率0.66%;镉含量平均值0.087mg/kg,超标率4.64%;铅含量平均值1.78mg/kg,超标率为3.97%。

第五,从生态灾难发生的种类和形式来看,生态灾难有着种类越来越多、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如果说最早的生态灾难主要集中在河流和工厂废气的话,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灾难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餐桌与卧室,由于像苏丹红、瘦肉精、甲醛等化学物质进入人们的生活,食物中毒、家装中毒、垃圾中毒、核泄漏、太空垃圾、臭氧空洞、声音炸弹等等生态灾难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生态灾难也越来越防不胜防。

鉴于生态灾难对人类社会越来越大的威胁,开展生态灾难的研究已经成为非常急迫的时代任务与社会责任,其中特别是开展生态灾难的控制研究更为重要。笔者以拙文抛砖引玉,意在提高人们对此问题研究的关注度与参与热情。

【注释】

(1)*黎德化,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生态史研究。

(2)见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http://overseas.tt91.com,2009年9月27日文章《生态灾难不能重演》一文。

(3)参见武觐文《生命过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4)赵士洞:《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5)数据参见[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6)[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49页。

(7)《读者》2009年第14期,第62页。

(8)中国经济网2006年10月18日《经济发展透支环境资源》一文。

(9)转引自宁越敏等所著《中国产生发展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1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1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9页。

(12)中国经济网2006年10月18日《经济发展透支环境资源》一文。

(13)人民教育网2009年7月13日的文章。

(1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