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声名地位的彰显传颂

声名地位的彰显传颂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声名地位的彰显传颂——门第、堂号、官厅、楼阁、坊旌,都是体现声名、地位的实物,其用料、造型、图案、花饰等,都反映出主人当时的声誉与威望。这是彰显谷村先贤声名与地位不多的实物之一,再不加以维护修缮,恐怕难逃坍塌的命运。

声名地位的彰显传颂

——门第、堂号、官厅、楼阁、坊旌,都是体现声名、地位的实物,其用料、造型、图案、花饰等,都反映出主人当时的声誉与威望。

谷村历史上,科举的盛况,仕宦的辉煌,成就了显赫声名。在其建筑当中,今天的人们便可感知或窥探这么一份秘密。

宋朝时的百桂堂,是为旌表谷村李氏近百学子荣登科第而建,高宗皇帝“御书飞白”,荣耀至尊;元朝初年,李伯原重建,著名书法家赵孟承旨书写匾额,居然改名为“千桂”堂,比“百桂”更胜一筹。

彰显谷村先贤科举盛况、仕途辉煌的建筑,不仅遍及谷村内外,甚至遍及县城内外。仅谷村内部,这类建筑就琳琅满目:宋朝时为李可方、李允方兄弟进士而建的“双桂第”,为李炅、李晋之及晋之子李可方、李允方而建的“父子兄弟进士坊”,李晦之建的“学士第”,为李伯圭、李忞、李梦简而建的“父子兄弟科第坊”,明朝时李楷、李栋兄弟建的“双凤第”,李赞、李贡兄弟建的“双进士第”,为李相而建的“金榜题名坊”,为李中建的“解元坊”,李一德建的“鹾使第”,为李邦华、李日宣而建的“百步两尚书坊”,为李蕴建的“诰敕坊”,李廷谏作记的“文昌阁”,李邦华建的“朝元阁”,清朝时为李次莲、李振裕、李鹤鸣而建的“一门三进士坊”,李振裕建的“御书楼”、“翰林第”,李次莲建的“进士第”,李景迪建的“柱史第”,无一不是显赫声名、隆崇地位的彰显与传颂。(www.guayunfan.com)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大多已经消失,只在《谷村仰承集》中保留了一个简单记载。李振裕建的“翰林第”尚在,位于谷村李氏祖祠的左侧,已经非常陈旧;扁砖砌的正门,不是青砖,呈混色,乱石与砖块砌就的墙体,已剥落不堪;门额上白底黑字的“翰林第”三个大字已不清晰,看上去不像原物,外观上很普通,与周围民居没什么区别,只有门顶与门坎的红石,才能让人看出它与周围房屋的区别,显出一点身份的尊贵来。这是彰显谷村先贤声名与地位不多的实物之一,再不加以维护修缮,恐怕难逃坍塌的命运。到那时,人们还怎么去谷村寻找那份历史荣耀的见证呢?

更为彰显谷村先贤声名与地位的建筑,还有几座先后建成的同名建筑:

一是两座敕书阁,一座建于明朝中期,为万历丙子年乡试举人李教而建;一座建于清初,为李邦华恩封四世而建。

二是三座尚书坊,前两座建于明朝,一为李邦华而建,一为李日宣而建,后一座建于清朝,为李振裕而建。

三是两座四世一品坊,一座为李邦华恩封四世而建,一座为李振裕恩封四世而建。另有县志记载的一座,为李日宣恩封四世而建。

同样可惜的是,这些建筑早已毁弃于岁月深处,无处寻觅了。

官厅,是谷村人对古代先贤建筑群的通俗称呼,是大臣得帝王恩赐而建的宅院。明朝的李邦华、李日宣建有官厅,清朝的李振裕、李景迪建有官厅。这是他们入仕为官的象征,是他们身份高贵、地位显赫的体现。

李振裕、李景迪的官厅,均位于老屋村,过去地名叫石园,各呈三排单栋院落格局,即前中后三栋房屋用围墙连接成一体。这些房屋的建筑手法比较讲究,全是马头墙风格(俗称十六个垛子),前低后高,依次递升,扁砖到栋,骑线割缝,飞檐翘角。最富艺术特色的,是檐下和垛上的绘画或雕塑,人物、花鸟、山水、盆景,大小相配,动静相谐,很富观赏性和感染力。房屋保存比较完好,但也失于修缮与维护,开始呈现破损、坍塌迹象,围墙已经不见,使原本拥有院落的官厅,变成了单栋的民居,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围墙是土改时期拆除的,当时已经将这些地主的财产,分给了贫雇农和下中农。两座官厅的第一栋前面,竟然搭有现代建筑,与原有房屋连成一体,显得不伦不类,破坏了官厅整体的艺术美感。

有村民说,官厅是按照皇宫建筑的形制建的,皇帝特赐他们按皇宫形制兴建。这事实上不可能,帝王绝不可能允许官员在民间兴建与皇宫类似的建筑,村民的说法恐怕是一种误解。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官厅乃皇帝敕建,是奉旨而建,但敕建并不代表按皇宫形制兴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