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声名水上书

声名水上书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声名水上书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荣枯鉴》“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这是英国诗人济慈给自己写的墓志铭。我国历史上颇有一些著名的清官,公正严明,清如渭水,其中有一些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但也有一些不免有沽名钓誉之嫌,比如名声在外的海瑞。他认为,爱惜名誉的人,名誉反而容易受到损伤;爱惜自身的人,则能够保全自身。

四、声名水上书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荣枯鉴》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这是英国诗人济慈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他觉得对于自己来说,所谓的名声都是浮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声只是人的一种身外之物,没必要把它看得那么重要。也许是中国与国外的传统教育不同,我国从古代开始,读书人就很重视名誉。所以,才会有贞妇因为有其他男人碰了自己的手,就砍断自己的手臂;有东汉的党锢之祸,党人明知反对宦官会招致祸端乃至杀身之祸,仍然坚守“清流”的道义;还有谏官不惜死谏,在向皇帝进谏的时候,派家人抬着棺材紧随其后,表示自己必死的决心,巴不得皇帝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方才更显自己的忠臣之心。

坚守心中的道义,维护自己的名誉自然是人之常情,也是追求人生完美价值的一种体现。然而名誉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更加不是人生价值的绝对体现。所谓“过犹不及”,不管是不珍惜名誉还是太过在意名誉,都不是正确的,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唯有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是正确的。

由于我国历史上独特的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读书人都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礼记·大学》中所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么长一段话其实就说了一个意思,“修身”是读书人,也就是所谓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再加上从东汉开始的一年一度的“举孝廉”选秀活动,最初也是由那些好名声在外的选手来参加的,选中了就可以做官,从下等寒门进入士族的行列。这样看来,读书人重视名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本末倒置,把名声当做一切,那就不好了。

我国历史上颇有一些著名的清官,公正严明,清如渭水,其中有一些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但也有一些不免有沽名钓誉之嫌,比如名声在外的海瑞。为做清官而清,假如无害还好,真的做了伪君子,还不如真小人来得痛快些。

海瑞是明嘉靖和万历年间有名的清官,素以刚正耿直闻名。嘉靖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之一,在位时间有四十五年,而四十五年中他居然有二十几年不理朝政不上早朝,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官位空缺,有很多官员居然从来没见过皇帝!但是嘉靖皇帝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从来不杀大臣,因为他不理朝政,很多大臣纷纷上疏,时间久了,不免有些人用词不太谨慎,说话比较难听,但是他发脾气之余,最后也就是个留中不发,不了了之,这一点已经比那些昏庸且残暴的皇帝好得多了。

既然有很多大臣向皇帝上奏章进谏,海瑞也没有落后。他写了长长的一篇奏折,就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献给了皇帝。有耿直名声的人说话肯定是不懂得婉转照顾一下受众的心理感受的,果然,嘉靖皇帝读了他的奏章以后,气得不行,把他的奏章扔到了地上,对左右说:“快把这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要不怎么说海瑞的名声大呢,连在深宫中的宦官都知道他和他的性格。伺候皇帝的宦官黄锦笑着说:“皇上您别生气了,这个上奏章的海瑞我听说过,这人一向就有傻笨的名声。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了陛下的天颜是死罪,就事先买好了棺材等候您治罪了,他是肯定不会跑的。皇上您何必跟这样的人生气,您杀了他,反倒成全了他的名声,也让天下人说您的气量不够。”

嘉靖皇帝生气极了,他虽然觉得黄锦的话有道理,但是又不甘心就这样放过海瑞,最后还是命人将海瑞逮捕关进了监狱。海瑞一直被关押,直到嘉靖皇帝病死、明穆宗继位才被释放出来。

据说关押海瑞的牢房主事比较同情这位直言敢谏的官员,嘉靖皇帝刚刚驾崩的时候,他认为海瑞不但会被释放而且会被重用,就置办了酒菜招待海瑞。海瑞开始以为是因为自己即将被处死才有这样丰盛的宴席,就大吃大喝起来,当他听说皇帝死了,这顿酒菜是为了庆祝他即将开释的时候,他悲痛大哭,将刚吃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一夜哭声不断。后来,明穆宗将海瑞官复原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长在新中国新社会的我们比较没有忠君的观念,我能想象出海瑞作为臣子听到皇帝死去的悲痛,但是怎么也体会不了他悲痛到呕吐、昏厥的地步的心情。这个情景倒让我想起当年淝水大战时候的谢安。战争结局的战报传来之时,他正在跟朋友下棋,看了文书,面不改色、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孩儿们取胜了”,然后继续下棋。他的朋友激动地一推棋盘,跑出去宣布好消息了。跟朋友的喜怒形于色相比,更加显现出了谢安的泰山压顶而色不变的镇定功夫。然而,朋友离开之后,谢安立刻拿起捷报到内室去,由于内心太过激动,他竟然把鞋子前面的屐齿碰掉了都不自知。谢安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是一叶落而知秋,谢安的矫情跟魏晋人物之风度相比是大大不如了。海瑞也是一样,总逃不了惺惺作态矫揉造作的嫌疑。

更加令人发指的事情还在后面。海瑞五岁的女儿曾经在饥饿的时候吃了家里的男仆给的一块饼,海瑞闻听此事大怒,认为女儿居然接受男子给的食物,是不遵守封建道德的一种行为,硬是逼着女儿绝食死了。

这件事没载入正史,仅见于明人姚叔祥的笔记小说《见只编》中,很有可能是后人编造出来讽刺打击海瑞的。但是所谓捕风捉影,海瑞为人耿直,更嫌呆板,他的处世原则就是严于律己、严于律人,具有极端的道德洁癖。一味地用自己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他人的人,实在不是相处的好下属和好伙伴,而且,他们往往打着正义的旗号,行满足自己“完美”品行之实,实在是伪君子之流,只可敬而远之,不可近身。

与海瑞这类人相反,还有一类在原则上很容易变通的人。冯道在《荣枯鉴》开篇圆通卷就写:“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他认为,爱惜名誉的人,名誉反而容易受到损伤;爱惜自身的人,则能够保全自身。结合他一生的际遇来看,这句话大概是他的处世之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小人的眼里,所谓声誉,也如同浮云一般,因为并不能给人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其实这种处世之道也有其正确之处。冯道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规模动乱的年代之一——五代。冯道能历经五朝十一帝而得保富贵,跟他这种处世的原则大有关系。五代这种大家纷纷赤膊上阵,轮流做皇帝的局面,凡遇改朝换代就追随皇帝去死的所谓忠臣,估计活不了几年。乱世出英雄,在五代这种非常时期,冯道也算是应运而生。在那样的年代,珍惜名声的人就只好去隐居,无声无息死于动乱;爱惜自己的人能够识时务顺应所谓的天道,似乎也不能说他的行为是错的,不过为后人诟病也是难免。这也就只有看各人的价值尺度了,天平两端分别是名声和生命,孰轻孰重?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有句“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是不重视名声的典范。路易十六是能重视名誉而不重视,因为他要的就是享乐。冯道选择后者大概情有可原,不能兼济天下,也没法独善其身,读书人也得活下去啊。

冯道的经典话语不少,大多是他为了讨好当时的皇帝所说,现在看来很是厚颜无耻、奴颜婢膝,简直想象不出他是怎么说出口的。也许当一个人真的放弃了尊严,不再把名声当成一会事儿,很多事情做起来就容易得多了。然而他总是能抓住皇帝的心理,说的话总是正中皇帝心坎儿,不能不说是有智谋,而且是有急智。

公元936年,石敬瑭以将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出卖给契丹的代价,换来了契丹的出兵相助,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当时,石敬瑭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他命令冯道出使契丹,说:“此行非卿不可。”事情明摆着,石敬瑭如此行径很为契丹贵族所不齿,去契丹做使臣一定会受到侮辱,但是冯道毫不犹豫就答应前往了。他说:“陛下你受契丹皇帝的恩德,我受到您的恩德,如此说来,北朝皇帝也是我的恩人,我出使契丹,向恩人致敬,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冯道知道自己非去不可,那就不如索性表现得大方一些,将自己前往的意愿表示得很是强烈。他这话可替石敬瑭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石敬瑭都自觉理亏的行为说得名正言顺,石敬瑭自然心花怒放,更加信任冯道了。

冯道到了契丹,耶律德光对他印象不错,也知道他在后晋的地位,于是试图收买他让他留下,冯道回答说:“契丹是父亲,后晋是儿子,我在后晋做臣子,那就跟在契丹做臣子一样,两朝的臣子哪里有什么分别!”这话其实是婉拒,但是说得相当漂亮,耶律德光听了还挺高兴,觉得冯道懂得分寸,于是让他走了。

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会想到,如果冯道不是这样回答耶律德光,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是汉人,你是契丹人,我不乐意留在你这里!”后果会如何?这就是爱惜自身然后保全自身的例子。

公元946年,契丹灭了后晋,生擒了晋出帝石重贵,冯道应召入朝。耶律德光有心戏弄冯道,于是问他说:“你为什么来朝?”冯道坦率地说:“无城可守,无兵可用,我不来又能怎么样呢?”耶律德光又问:“你是什么样的人呢?”冯道装疯卖傻地说:“我无才也无德,不过是个痴顽老头儿。”听他这样自嘲,耶律德光心情大好,哈哈大笑,于是任命冯道做了太傅。后来又有一次,耶律德光问冯道:“怎么样才能救天下百姓呢?”冯道回答说:“此时即便是佛祖出世也救不了天下百姓了,只有皇帝你能救百姓。”这个回答还真有点现实主义的味道,耶律德光听后龙颜大悦。

冯道爱惜自己的生命,于是凡事以此为出发点,在乱世之中,先保住性命,再保住荣华富贵。在他心里,他很清楚自己最看中的是自己的性命,所以可以为此而牺牲自己的名誉,而在此基础上,后人也必须得肯定,冯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且在奉承诸位皇帝的同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几位皇帝的残暴,保护了不少平民,不能说冯道此人只有过失没有功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行为,只是一种个人选择,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的全部依据。

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选择海瑞这样的人,还是冯道这样的人做自己的同伴呢?当然最好是同时远离,因为他们都可能为了自己看中的东西出卖你,但是必须选的话,我宁愿选择后者,至少,他还有一丝人情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