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蜜蜂的种类繁多

蜜蜂的种类繁多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开始养蜂以后,自然界中一部分蜜蜂逐渐成为我们家养的品种。能产蜜的蜂很多,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饲养、杂交和选择,繁衍出来的种类很多,统统称为蜜蜂,让人眼花缭乱,如今各地把林奈给蜜蜂的拉丁学名限定于一个种,在我国称它为西方蜜蜂。西方蜜蜂已经遍布各地,虽然亚种很多,但出现在各国邮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都是意大利亚种,它的身影如今已成为蜜蜂的灵魂和象征。产蜜能力超过意大利蜂,但产王浆的能力较弱。
蜜蜂的种类繁多_蜜蜂邮花

人们开始养蜂以后,自然界中一部分蜜蜂逐渐成为我们家养的品种。由于当初来源不同,以及日后的环境差异,现在饲养的蜜蜂品种因地而异,各有千秋。它们是地球上宝贵的生命资源,是我们家养动物中个体最小、数量最多的成员。

1.蜜蜂学名的来历

1758年,林奈为动植物命名创立了双名法(图3.1)。他对动物进行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分类,给蜜蜂定为膜翅目蜜蜂属昆虫,拉丁文学名是Apis mellifera,意思是采蜜的蜂(图3.2)。1861年又将它改为Apis mellifica,他想突出蜜蜂会“酿蜜”的本领(图3.3)。但是,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则,分类学家和学术界只承认最先给出的名字。在2014年乌干达发行的蜂类小型张的边纸上,就林奈为蜜蜂定名的事有详细的记载(图3.4)。现在这两个拉丁学名都有人在使用,在邮票上也是这样,显得有点混乱。能产蜜的蜂很多,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饲养、杂交和选择,繁衍出来的种类很多,统统称为蜜蜂,让人眼花缭乱,如今各地把林奈给蜜蜂的拉丁学名限定于一个种,在我国称它为西方蜜蜂。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2.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西方蜜蜂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西亚、北非和欧洲。在自然状态下,它们自由自在地在岩洞中筑巢,每个巢大多有3个相互平行的巢脾。它的体表和绒毛的颜色变化很多,因生活环境不同而异,从黑褐色到黄色都有,它们的性格也有各种变化,由此分出许多亚种。

2012年几内亚比绍发行的蜜蜂小型张边纸上,可以见到西方蜜蜂工蜂头部的特写镜头,头胸部有密集的绒毛,两边有肾形的大复眼,以上颚为主体的口器,还有长达6 mm的喙,使它们有咀嚼和吮吸两种功能。后足上的花粉篮由致密的刚毛组成,能将采集到的花粉聚在后足上,形成一个硕大无比的花粉团(图3.5、图3.7)。

同年布隆迪也发行了蜜蜂邮票,在小型张边纸上能见到西方蜜蜂工蜂的全貌,还有内部解剖图,蜜蜂体内的脑、消化道、气囊都清晰可见(图3.6、图3.8)。

西方蜜蜂已经遍布各地,虽然亚种很多,但出现在各国邮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都是意大利亚种,它的身影如今已成为蜜蜂的灵魂和象征。

图3.5

图3.6

图3.8

图3.7

(1)意大利蜂

意大利亚种(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最初来自亚平宁半岛。蜂王体色为黄色到浅棕色,雄蜂金黄色,腹部有黑斑。工蜂体长12~13 mm,喙长超过6 mm。它长期生活在冬季温暖潮湿,夏季干旱炎热的地方,养成了它耐热不耐寒的特性。从19世纪中叶开始,它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欧洲北部,后来又输入美国,1884年进入澳大利亚,1913年后两次来到中国,至今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并且逐渐适应了各地的气候。它的优势是产卵量大,产蜜量高,经济价值高,深受养蜂人的喜欢。在和别的蜂种竞争中,它有几分霸气,不断排斥当地蜂种而称霸一方。在2008年皮特卡恩群岛的“花和蜂”邮票上,有写明学名的意大利蜂,它们在花前飞舞、采蜜,姿态十分潇洒(图3.9—图3.12)。在2010年罗马尼亚的蜜蜂邮票上,意大利蜂作为西方蜜蜂的亚种,位居四大亚种之首(图3.13)。

图3.9

图3.10

图3.11

图3.12

图3.13

(2)卡尼鄂拉蜂

卡尼鄂拉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原产于阿尔卑斯山南部到巴尔干半岛北部一带,能耐漫长的冬寒,善于在早春稀少的花丛里忙碌,也喜欢在温凉的夏季劳作。体色较黑,绒毛多呈棕灰色。雄蜂为黑色或灰色。个体大小与意大利蜂相似。性格比较温和,采集力很强,产卵力较弱。产蜜能力超过意大利蜂,但产王浆的能力较弱。春季里,它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巨大的繁殖力使蜂群迅速扩大;到了秋季,它们又收缩规模,节约食料,安然过冬。它们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蜂种。在我国家养的蜂群中,它约占一成。

2001年斯洛文尼亚小型张上有卡尼鄂拉蜂的蜂王和工蜂(图3.14)。2010年罗马尼亚的邮票上(图3.15),也有卡尼鄂拉蜂。

图3.14

图3.15

(3)高加索蜂

高加索蜂(Apis mellifera caucasica),原产于高加索中部,分布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一带,适合在冬季温和、夏季多雨炎热的地区生活。体色较黑,绒毛呈浅灰色。工蜂体长12~13 mm,喙长 7 mm左右。工蜂第一腹节背面有棕色斑点。性情比较温顺,蜂王产卵力不强,但工蜂善于培育幼蜂,在百花盛开的季节里,蜂群能稳步扩大。工蜂有很强的采胶力,而且不常分蜂,因此蜂群的势态很稳定。它较长的喙,能深入豆科植物花冠中采蜜,可惜产蜜量并不很高,因此目前饲养的蜂群不多。

在2005年阿塞拜疆的邮票上(图3.16)与2010年罗马尼亚的邮票上(图3.17),都能见到高加索蜂。

图3.16

图3.17

(4)喀尔巴阡蜂和黒蜂

喀尔巴阡蜂 (Apis mellifera carpatica)是欧洲黑蜂的一个杂交后代。欧洲黑蜂(A. mellifera mellifera)是西方蜜蜂的指名亚种,原产于阿尔卑斯山以西和以北的欧洲广大地区,个体较大,体近黑色,工蜂长12~15 mm,腹部粗壮,第2,3节有黄棕色斑。由于它性情凶暴,不易饲养,在许多地方有它的后代,大多是经过杂交的。因此,有人认为喀尔巴阡蜂还不是独立的亚种,只是卡尼颚拉蜂的一个生态型而已。至今在罗马尼亚饲养的大多是喀尔巴阡蜂,那里有10多个蜂王繁育场,专门通过养蜂协会给各地蜂农供应蜂王,保证了蜂种的纯洁。

喀尔巴阡蜂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罗马尼亚养蚕和养蜂邮票上,蜜蜂形象是图案化的(图3.18)。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的养蜂邮票上,介绍的也是喀尔巴阡蜂(图3.19)。在2010年罗马尼亚发行的蜜蜂邮票上,可以看到它靓丽的形态和外貌(图3.19)。

图3.18

图3.19

黑蜂在19世纪初由俄国传入我国新疆和东北地区,曾经在黑龙江一个火车站附近大量饲养过,这个火车站后来就被命名为蜜蜂站,即现在尚志县的蜜蜂乡(图3.20,蜜蜂乡邮戳)。多少年来几经杂交改良,已经掺进了意大利蜂的基因,成为独特的东北黑蜂。如今数量已经不多,成了我国的保护蜂种。

图3.20

(5)东非蜂

东非蜂( Apis mellifer scutellata),分布于中非、东非的大草原和南非的部分地区。大多喜欢在洞穴里或露天营巢,有随季节迁徙的习性,而且经常分蜂,野生习性很明显,因此经济价值不高。在20世纪60年代被引进巴西,该国有意改良当地蜂种,不料从实验室逃走几只,在自然界出现了十分凶猛的后代。到20世纪末,美洲各地的蜂种普遍接受了它的基因,自然而然地改良了当地蜂种。

图3.21

2004年纳米比亚专门为东非蜂发行邮票,可以看到它在雏菊和芦荟等植物上访花采蜜的情景(图3.21—图3.25)。2007年莫桑比克的邮票上也出现了东非蜂,显示出它发达的上颚和螫针(参见图5.28)。2011年布隆迪的蜂类小型张上,有它采蜜和飞行的姿态(图3.26)。2012年塞拉利昂的邮票上,有它“怒发冲冠”地飞向花朵的情景(图3.27)。

图3.22

图3.23

图3.24

图3.25

图3.26

图3.27

(6)西非蜂

西非亚种 (Apis mellifera adansonii)与东非亚种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它们俩原本就是一个亚种。它分布在西非一带,生活能力极强,产蜜量比较高。

1997年马里的邮票上有西非蜂(图3.28)。

(7)乞力马扎罗蜂

乞力马扎罗蜂(Apis mellifera monticola)是西方蜜蜂在非洲东部的另一个亚种,1951年由史密斯给它鉴定和定名,现今生活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埃尔贡山、乞力马扎罗山和梅鲁山等海拔1 500~3 100 m的寒冷地区。它体色较黑,能耐寒冷,民间饲养较少。 2011年中非发行的养蜂专家赖利( C. V. Riley)的邮票上,以及法布尔的小型张边纸上,都可以看到乞力马扎罗蜂,其中有工蜂、雄蜂和蜂王(图3.29、图3.30)。

图3.28

图3.29

图3.30

(8)突尼斯蜂

突尼斯蜂(Apis mellifera intermissa)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区,即从利比亚到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与撒哈拉蜜蜂和西班牙蜜蜂相似。蜂体色较黑,绒毛稀疏,能耐北非严酷的气候条件。遇到干旱年份,蜂群可能会大批死亡,但它们能通过分蜂化整为零,大量构筑王台,迅速培育出多个新蜂王,在短期内恢复种群数量,从而使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能长期稳居不败之地。但不耐寒冷的特性限制了它们向欧洲拓展地盘。

在突尼斯邮票上有这种独特的突尼斯蜂(图3.31)。

图3.31

3.东方蜜蜂

东方蜜蜂(Apis cerana) 和西方蜜蜂同属不同种,它是林奈为西方蜜蜂定名后38年,由他的学生法布里修斯(J.C. Fabricius 1744—1808)定名的(图3.32边纸)。

东方蜜蜂起源于南亚次大陆,千万年来已经广泛分布在从中亚到东亚,从南亚、东南亚到东北亚的巨大空间内,内有许多亲缘相近的种和亚种。许多种在我国云南、广西一带都能见到。它们为维护生态平衡,为维系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2000年泰国发行的蜜蜂邮票上,可以看到它采花的生态图像(图3.33);在2012年布隆迪和我国台湾的邮票上,有它正面和侧面形象(图3.34、图3.35);在几内亚邮票上还能见到它劳作的身影(图3.36)。

(1)中华蜂

图3.32

图3.33

图3.34

图3.35

图3.36

中华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东方蜜蜂中饲养最多的亚种,体形中等。蜂王体长14~19 mm,工蜂长9~13 mm,体色为黄色到黑色,蜂王多呈棕色,但雄蜂多呈黑色。体色因栖息在平原或山尖海拔不同而异。它的饲养历史十分悠久,而且分布很广。晚唐诗人罗隐在诗中说它“不论平原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野生的多在树洞、土穴或墙洞中营巢。巢脾形状也因环境而异。蜜源植物丰富和气候适应性强是它的优势。一群蜂一年能产20 kg蜂蜜,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清朝皇室贵族每年消耗的5 000 kg蜂蜜,都是长白山地区的中华蜜蜂生产的。1993年北京召开了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我国发行了蜜蜂特种邮票,内有中华蜜蜂(图3.37)。它在越南的邮票上也亮过相(图3.38)。

在20世纪前期,意大利蜂进入我国,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不无遗憾地开始告别山尖和平原。现在蜂群数量已经由过去500万群减少到不足100万群,日后情况更不容乐观。

图3.37

图3.38

(2)印度蜂

印度蜂(Apis cerana indica),是东方蜜蜂中第二大亚种,主要分布于南亚次大陆,在我国云南、缅甸也有野生蜂群,体色以黄色为主,多呈黄黑相间的色条。工蜂体长9~12 mm,喙长5 mm左右。它分为山地、平原和克什米尔3种生态型,前者能适应山区生活,平原型能适应农区和湿地,大多能耐高温。它分蜂力弱,产蜜能力中等。孟加拉国的邮票上有形象鲜明的印度蜂(图3.39)。2013年孟加拉国发行世界自然遗产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邮票,其中有养蜂人在红树林采集蜂蜜的情景(图3.40)。孙德尔本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湿地,在保护区内印度蜂和孟加拉虎一样,是重要的保护物种,有1 300多养蜂人在饲养印度蜂。在他们的呵护下,印度蜂貌似野生,但巢脾大,产蜜十分丰盈。

图3.39

图3.40

(3)爪哇蜂

爪哇蜂(Apis cerana javana),体色为黄黑色,主要分布在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岛上,在马来半岛也有它们的踪影,常常在洞穴内营造复脾巢。一群蜂一年能产15 kg蜂蜜。1985年新加坡发行的昆虫邮票上有爪哇蜂(图3.41)。

(4)日本蜂

日本蜂 (Apis cerana japonica),体色形状和中华蜂颇为相似,只分布于日本列岛。1993年越南邮票上有日本蜂(图3.42)。在日本的普通邮票上,有日本蜂在红花三叶草上采蜜的情景(图3.43)。

图3.41

图3.42

图3.43

4.其他种类的蜜蜂

在东南亚、南亚和我国云南、广西一带,还有一些与东方蜜蜂相似的种类,大多是野生的。

(1)大蜜蜂

大蜜蜂(Apis dorsata),又称排蜂,分布在我国云南、海南和广西南部以及东南亚。体形较大,工蜂长16~18 mm。胸黑腹黄,背上有一条银白色绒毛带。喜欢在近水源的在岩壁上露天筑巢,大多一巢一脾。常常多个蜂群聚在一起筑巢,这种习性有利于蜂群之间的交流。有迁徙习性,性情比较凶猛,护巢能力很强,遇到来犯者,它们会紧紧抱成一团。大蜜蜂的经济价值很高,是我们西南少数民族钟爱的蜜蜂,过去他们仅捉野蜂取蜜,或者采集幼虫和蛹食用,现已开始人工饲养,产蜜量很高,一个蜂群一年能产25~40 kg蜂蜜。在民间被认为是珍贵蜂蜜,在市场上价格很高。

在1987年马里的邮票上(图3.44)、2000年泰国发行的蜜蜂小型张中(图3.45)、2003年印尼的昆虫小版张中(图3.46)、2011年几内亚的三角形邮票上(图3.47)都能见到大蜜蜂。

图3.44

图3.45

图3.46

图3.47

(2)黑大蜜蜂

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地区,个体很大,工蜂长达17~18 mm,体色为褐黑色、腹节上有白色毛环,它们大多栖息在1 000~3 500 m的高山岩隙中,有季节性迁徙习性。产蜜较多,一群蜂一年能产蜜20~40 kg,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蜜蜂。生活在尼泊尔和喜马拉雅山区的,过去常被认作大蜜蜂,近年来得到厘正和确认。当地居民为了获取蜂蜜,不惜攀登百米悬崖,不畏蜂螫,情景既好奇又惊险。

在1993年越南发行的邮票上,能见到黑大蜜蜂(图3.48)。

(3)小蜜蜂

小蜜蜂(Apis florea),个体较小,工蜂体长仅7~8 mm,体色黑白相间。分布地域和大蜜蜂基本相似,在阿曼、伊朗和巴基斯坦都能见到,我国云南、广西西南部都有分布,它们是热带植物重要的授粉昆虫。在我国《云南十八怪》的邮资明信片上,最后一怪“草会咬人真厉害”,指的就是这种小蜜蜂。它们生活在1 900 m以下的山间河谷的灌木林中,大多在离地面很近的幽静环境中露天营巢。在荨麻开花季节,小蜜蜂到花上采蜜,有人采麻叶,不但会让荨麻刺了,还常被蜂螫(图3.49)。我们只要懂得蜜蜂的习性,就会见怪不怪。小蜜蜂的迁徙和护巢性能和大蜜蜂相似,产蜜量较低,一群蜂一年能生产蜂蜜 1 kg。小蜜蜂是典型的野生蜜蜂。在巢的中下部培育幼蜂,一窝蜂的数量成千上万。每年春天万紫千红的时候,它们开始分蜂;在夏季气候炎热,就将巢迁移到树荫深处或洞穴内。

图3.48

图3.49

泰国的蜜蜂小型张中有小蜜蜂(图3.50),在马里邮票上也有小蜜蜂(图3.51)。

图3.50

图3.51

(4)黑小蜜蜂

黑小蜜蜂( Apis andreniformis),在云南称为小草蜂。工蜂体长仅为7~8 mm,腹部栗黑色,腹节上有灰色环。分布在东南亚海拔1 000 m以下的地区,大多在树上营巢,巢的中下部是它们培育幼蜂的区域,上部和两边是存放蜂花粉的“粮仓”。在暴风雨来临时,工蜂们会紧紧抱成一团,显示出极强的护卫能力。它们的个体虽小,但动作灵活,活动在灌木丛中,给花朵授粉的能力很强。当地人在取蜂蜜时,总是先用烟熏驱散蜜蜂,将整个蜂巢取回,同时获得幼蜂和蛹作为美食。一年能收获2~3次。

在泰国的蜜蜂小型张中,有正在采访野牵牛花的小蜜蜂(图3.52)。

(5)沙巴蜂

沙巴蜂 (Apis koschevnikovi),工蜂体表红铜色,所以有红色蜜蜂的雅号。它是婆罗洲岛上特有的蜜蜂,主要分布在文莱和马来西亚的沙巴、沙捞越一带。大多在洞穴内筑巢,习性也和东方蜜蜂相似。在20世纪初被发现和定名,经80多年后才得到确认。

图3.52

越南邮票上有沙巴蜂(图3.53)。

东方蜜蜂和许多亲缘相近的种和亚种,适应性都比较强,传粉能力也很突出,历史上一直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 可惜在引进意大利蜂以后,它们的生存和繁殖空间受到挤压,时常出现蜂蜜被盗和交配受阻的情况,导致蜂群数量锐减。这些蜜蜂都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应该受到我们的保护。

图3.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