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研究

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研究

时间:2022-02-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新区、白云区提出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符合世界先进城市发展潮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根本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我们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将全面解决群众幸福指数的问题,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愿望。
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研究_常青树

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研究

贵阳市高新区、中共白云区委 兰义彤

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是高新区、白云区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这一举措,是区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经过认真调研、科学分析、反复论证而得出的,是对高新、白云当前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是对高新、白云“机遇叠加期”的全面整合,是对高新、白云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创新。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本文对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城市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高新区、白云区提出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符合世界先进城市发展潮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根本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强调要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理论内涵;强调要全力以赴改善民生,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充分体现了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本质;强调发展要贯穿生态文明理念,涵盖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责任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二)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是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途径

2008年,我们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一度受挫,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等一系列弊端也同时暴露了出来。高新、白云要转“危”为“机”,共克时艰,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科学谋划好各项工作。在对区情的再认识、再深化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深入分析,区工委和区委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为啥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同时也解决了发展信心不强、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

(三)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是实现高新、白云的互生共赢、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就白云区来讲,以前一直是以传统工矿区、郊区作为城市定位,为彻底改变这一面貌,长期以来,白云区不断加大城市改造、建设力度,积极向省会中心城区靠近。2007年1月20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发布由省政府批准实施的《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将白云区纳入省会城市中心区范畴,白云区与金阳新区联结成一个整体发展。之后修编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也将白云纳入核心发展区域。应该说,白云区已经拿到了省会中心城区的“身份证”。同时,高新区进行新扩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区全面加快发展,着力建设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这不论是对高新区、还是白云区来讲,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目前的关键之处在于省会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新扩区域如何建、建什么、建成什么样以及两个区怎么实现紧密联系、合力发展的问题。针对于此,区工委、区委形成共识,将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作为了实现城市飞跃、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紧抓实,以此来促进高新、白云的互生共赢、共同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是满足人民愿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个城市好不好,不仅要看城市的GDP,而且要看城市居民生活得是否幸福,也就是所谓的“幸福指数”。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其指标分类,A类指标为: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B类指标为: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C类指标为: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将全面解决群众幸福指数的问题,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愿望。

二、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现实条件

近年来,高新区、白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求突破,凝心聚力抓落实,在解放思想中谋求科学发展,在克难攻坚中推进跨越式发展,在统筹兼顾中促进和谐发展,迈上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新征程。

(一)有利条件

1.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新区、白云区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和谐发展,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白云区方面,连续四年在第二轮全省20个经济强县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三,连续五年获全省投资软、硬、综合环境考评第一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连续八年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高新区方面,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近40%的速度增长,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孵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已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四大主导产业。

2.城市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白云区牢固树立“一座城市就是一个投资环境,改造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按照“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要求,把城市建设工作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大手笔勾画了白云的大框架,用大气魄构筑了白云的大场面,拉开了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的序幕,使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市容市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化率达到了73.82%,开发建设了南湖新区,有效实现了与金阳新区的“无缝对接”。同时,高新区新扩区拉开了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的建设,其新拓区1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将有效提升白云区的城市化水平。

3.辐射全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逐渐形成。近年来,高新区按照“依托军工、联合院所、扶持民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模式,建成了新天高新技术工业园;移师金阳后,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大力推进金阳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了“一区两园”的产业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先后完成了创业大厦、火炬大厦、火炬软件园等创新创业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整合了区创业服务中心、贵州大学、振华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资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目前,全区拥有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占全省的53.6%;拥有上市企业10家,占全省的58.8%;拥有863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0余个。

4.服务全市的区域性功能中心建设不断加快。就高新区来讲,通过近年来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深化改革的重要实验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针对白云区来说,在《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经将白云纳入中心城区的范畴,正在修编中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也将白云纳入核心发展区域,白云与金阳合力发展,也就是说,白云区已经成为全省省会的中心城区,所以,白云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一直立足于“做表率、走前列”,致力于服务金阳,着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人才中心,不断提高其服务全省、全市的能力和水平。

5.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随着中央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实施,金阳新区加快建设、高新区新区建设、贵阳城市经济圈全面启动建设以及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贵阳环城快速铁路、川黔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启动,无论是对高新,还是白云来讲,都进入了一个“机遇叠加期”。尤其是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并强调,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举全市之力支持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这种支持力度在贵阳市乃至贵州省都是空前少有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建设“两个新城”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记责任和使命,抢抓机遇,真正发挥“5+2”、“白加黑”的精神,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搭建融资平台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白云区方面,三次产业比例为3.6∶63.5∶32.9,二产比重较大。在正常情况下(以2007年为例),铝工业实现的收入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71%,占一般预算收入的56%,单一结构的铝经济现象非常突出。2008年,受“两个百年不遇”的影响,中铝贵州分公司仅实现产值66.03亿元,比年初预计的100亿元减少33.97亿元,直接导致全区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就高新区来讲,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在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靠后,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白云区方面,近年来,虽然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但是,在道路、交通、环卫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还相对滞后,配置标准较低,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能力不足,与现代化省会中心城区标准的差距仍十分明显。同时,部分背街小巷路不平、灯不亮、交通不畅,一些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商业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十分严重,部分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配套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高新区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区位不断改变,现在又面临着新区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处于起步阶段。

3.城市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就白云区来讲,由于区内工业企业较多,对空气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治理,白云区的大气质量明显改善,在城市环境整治、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白云区与现代化省会中心城区的差距仍然非常显著。

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同时,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我们面临的情况是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不可多得,必须结合实际,全力推进。

三、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基本内涵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内涵

其基本内涵,简言之,就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统一。具体来说:

1.生态环境良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气更爽、居更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2.产业结构合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发达,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提升,形成多个产业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面。3.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完备,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汽车数量以及社会保障度等指标都达到现代化省会中心城区的标准。4.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得到全面的建立和健全。5.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群众的养老、医疗、就业和最低生活等都能得到最全面的保障。6.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中心城区的特点突出。区域性政治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科教文化中心功能、商贸中心功能、交通物流中心功能和现代制造业中心功能等等全面体现出来,尤其是经济系统的开放性、经济发展的示范性、经济功能的服务性、经济层次的知识性、经济形态的先进性较为明显。

(二)总体目标

“绿色之都、双宜城市、黄金商圈、产业高地、首善之区”。“绿色之都”:就是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文化、绿色商贸、绿色旅游,建设绿色企业、绿色单位、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积极倡导绿色GDP、绿色文明、绿色消费等等,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生态与经济更加和谐。“双宜城市”:就是创建宜居住、宜创业的城市。在创建“宜居城市”方面,要着力做到环境宜居、人文宜居,使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和公共安全度都能得到全面提高,形成优越的生活条件、丰富的生活内涵、健全的生活保障。在创建“宜创业城市”方面,要着力发挥高新区的创业平台优势,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区域创业环境,完善各类创业要素,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发挥一切创业潜能,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打造新的城市活力区。“黄金商圈”:就是要根据省会中心城区的特点,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促进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繁荣,加快现代金融、数字、信息、创意、物流、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进步,形成在全省、全市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繁荣繁华的城市商圈。“产业高地”:就是要围绕“高新产业引领、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突破”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生产要素向工业集聚,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进一步形成最优的产业集群、产业先导和产业优势,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着力把高新、白云打造成全省、全市的产业高地。“首善之区”:就是要建全省、全市最好的中心城区,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合理的经济结构、完善的公共服务、高效的行政服务、生动的民主氛围、先进的文化品质、良好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成为辐射、服务全省、全市的城市功能中心。

四、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途径

今后一个时期,是高新、白云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高新、白云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基本思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三产富区、开放活区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城市承载力、环境竞争力、民生保障力和队伍战斗力,努力把高新、白云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围绕上述目标,关键要把握以下着力点: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积极为建设“两个新城”提供产业支撑

根据省会中心城区的功能要求,结合高新、白云的产业结构特点,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作为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紧迫任务,主动调整,顺势调整,持续调整,向调整要增长、要水平、要后劲,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扶持、树立战略思维,抓紧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调整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服务、现代物流、数字产业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建设产业层次高、辐射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把高新、白云建设成为全省、全市重要的商贸服务中心。二是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要把优化升级、做大总量作为实现工业突破的首要任务,外引内培、多策并举,加速生产要素向工业集聚,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尤其是要大力培育以铝深加工为依托的新型项目,不断延伸铝工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激发我区铝及铝加工业的发展潜力、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打造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先进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四是优化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方向,以功能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优化农业的综合生产功能、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和巩固生态功能,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五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优化功能核心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适度开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集聚资源,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功能分区,从而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区,使其成为体现高新、白云优势,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战略增长极。

(二)以“五基地三平台”建设为载体,积极为建设“两个新城”聚集发展要素

“五基地三平台”为:依托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现有的先进人才、先进产业、先进技术优势,着力打造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建设的优势,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依托我区动漫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动漫产业技术领先、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等优势,着力打造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基地;依托我区的铝工业优势,着力打造铝深加工基地;依托我区万亩花卉苗木、万亩晚番茄、万亩香葱和万亩经果林等农业产业,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着力打造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帮助企业解困发展,着力构建新型投融资平台;立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生态园区平台;立足于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要把“五基地三平台”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平台,使之成为我们建设“两个新城”新的增长极。要按照要素聚集、自主创新、彰显特色的思路,把“五基地三平台”建设同“两个新城”建设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既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又使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努力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建成全省、全市基础设施最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先导区,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突破,积极为建设“两个新城”奠定坚实基础

要按照建设“两个新城”的总体定位,坚持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以市场手段经营城市,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塑造品牌”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切实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承载力和集聚力。一是要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一个好的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高新、白云正处在新城建设和城市转型的大好时机,又是贵阳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地带,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规划工作,全面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全方位的合理规划、深度开发城市的潜在能量和经济价值。要广泛听取和征集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领导、专家和市民三结合的规划决策机制,努力营造社会各界重视规划、支持规划、参与规划、落实规划的良好氛围。要强化城市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坚持精心精细精品的理念,制订科学的、稳定的城市规划。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编制和修编程序,制定群众讨论、专家论证、人代会批准等制度,确保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定性,着力构建一个完整的保障制度。二是要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城市建设,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推动城市建设逐步迈入市场经济轨道。要坚持大规模建设与求精求美同步,有计划、高质量地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力、对城市形象有影响力、对市民生活环境有重要改观的城建工程。要坚持城市建设一砖一瓦精挑细选,一草一木精养细护,一石一棱精雕细刻,一街一巷精心策划,不断增强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展现白云的城市风韵、人文气息和城市特色,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和城市品牌。三是要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居住、办公、商业、交通、绿化等城市空间,使分散的经营和企业开发行为纳入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政策约束。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城市道路通畅、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停车便捷,便于市民出行、购物、就医、就学。要注重精品建设,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繁荣一片,建一处就要使其成为一处景观。同时,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注重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在交通繁忙路段建设立交桥、高架桥,进而建设地下轨道交通。要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四是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要建设和推进“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管理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采取打造精密管理流程、提供精心配套服务等措施,将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

(四)以“护绿造绿”为抓手,积极为建设“两个新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要深入开展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和绿色环保行动,普及环境科学、环保法律、资源节约等知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树立经济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持竞争优势、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有效防治和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要按照宽林带、大空间、多绿量、多品种的要求,做好“绿线”控制规划,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留足绿化空间,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努力提高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不符合产业导向、产业布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或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企业,一律不准立项,一律不准供应土地,一律不准办理工商登记。督促支持中铝贵州分公司、贵阳水泥厂和贵阳长乐钢厂等驻区大中型企业节能排污改造,并达到省、市环保标准。加强对市北郊水库、罗家寨水库、罗格当水库等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城区垃圾无害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建筑、拆迁和市政工程等施工现场的渣土管理和扬尘污染防治,严禁乱挖乱采。要切实保护好“二环林带”,逐步把麦架河流域、贵阳环城高速公路白云段、贵遵高速公路白云段等主干道打造成景观路和绿色长廊。

(五)以改革开放为手段,积极为建设“两个新城”提供强劲动力和活力

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合理把握改革力度和节奏,努力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搞好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引导国有企业加大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立足于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和导向意识,坚决革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大力倡导敢想、敢闯、敢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培育改革开放的思维,增强改革开放的本领,拓宽改革开放的事业,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力争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一是思想更解放。只要符合中央、省、市精神,只要中央、省、市委没有要求不做的都可以大胆做;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激活机制的都可以大胆试。决不能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创新,鼓励探索,包容失败,保护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机制更灵活。各项重点工作新机制要尽快研究、尽快到位、尽快启动、尽快发挥作用,不能有名无实。要尽快理清工作思路,确定量化指标,选准创新重点,研究具体方案,制定管用措施,真正形成责任明确、工作高效、运转顺畅、强化落实的有效机制。三是开放更深入。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深度,优化开放结构,提升开放质量,充分发挥扩大开放的窗口和平台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四是渠道更宽广。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成熟的市场经济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更加主动自觉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和手段,有效地破解拆迁和土地整理、盘活资源、招商引资、企业融资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五是软环境更优越。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百姓办事来回跑、环节多、时间长的问题。要尊重企业家、尊重财富创造,真心实意地为投资创业者办实事、解难题,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全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谐安定的治安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积极进取的心灵环境和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让一切投资创业者安心创业、放手发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携手发展,不断增强高新、白云的环境竞争力。

(六)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积极为建设“两个新城”凝聚最大合力

改善民生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渐进的过程。应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着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实现科学发展,不断赋予“两个新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尤其是当前,高新、白云正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重要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富民强区摆在突出位置,以富民目标凝聚群众,以富民举措激励群众,以富民实绩造福群众,真心实意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两个新城”的实际来说,改善民生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重点解决“城乡差别”问题,认真办好改善民生的实事;重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构筑富民长效机制;重点解决“新老差异”问题,提高群众幸福感;重点解决“服务均等”问题,推动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只有民生全面改善了,才能凝聚起最大的发展合力和建设合力,全面推进“两个新城”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