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文化定位

生态文化定位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当下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时期,这就需要确立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观——“生态和谐发展观”。“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以生态为本位的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和谐发展的理论。
生态文化定位_回乡之路寻皈审

一、生态文化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探索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成了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课题,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探究热点。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其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方法论等理论体系,以及哲学基础、美学底蕴和经济学内涵等新问题的广泛研究方兴未艾,而不同流派众说纷纭。在西方,可持续发展被生态中心论者视为人类中心论的现代变种与诡秘翻版,认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是全面发展的人本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高级意识形态。这一观点不仅否定了可持续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而且使可持续发展失去了科学性和合法性的内在依据。于是,如何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重新界定,成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个无法绕开与回避的生态文化课题。“浙中绿岛武义案例表明:武义生态文明建设伊始就把生态文化定位在“生态本位”上,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导出发展观和实践论,以实现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全面、优态、可续的发展。“绿岛效应”证明,可持续发展不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实践论,而是一种以人本位出发兼顾生态环境和人类后代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实践论。余潇枫指出:“全球生态是一个交互连通的系统,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谋求以丧失生态安全为代价的片面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或自杀。‘人再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世界的一员,人应当关注自己切实的生存命运,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家园’意识鞭策人类走向‘深绿’,即从人与自然对立、相争转向人与自然相容、相养。”[19]在后工业时代,可持续发展观在扬弃工具理性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摆脱人性异化等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不失为20世纪最能代表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但是,当下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时期,这就需要确立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观——“生态和谐发展观”。这一新型的发展观,不是对传统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否定,而是一种超越、改造与新发展。“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以生态为本位的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和谐发展的理论。生态和谐发展观与传统可持续发展观相比,最大的差异是超越了人本位观念,构建起新型的生态本位世界观,即把发展的境域从单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社会”领域,扩展到以人与自然万物共同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三态一体”的“大生态”范畴,从而改变了主客体间的关系,即从原来的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万物为客体的被动式的“协调发展”转向到主客间性的主动性的“和谐发展”这一终极关怀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