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科技兴起与生态科技教育

生态科技兴起与生态科技教育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显示,听说过世界环境日、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及低碳生活的均在95%以上,远高于全国城市公众77%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大学生的一类生态环境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大学生的二类环境知识水平偏低,其中确切知道低碳生活的只有五成,知道白色污染、垃圾分类、世界环境日的人数比
生态科技兴起与生态科技教育_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2013上海青年发展报告

一、生态科技兴起与生态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大自然进行了无节制地利用和盘剥,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双效应。于是关注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技发展了起来,生态科技文化也随之兴起。

(一)现代科技的双效应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的影响已经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由于其独特的客观规律、价值尺度而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显示出双重性,对人类的生活和人类今后的发展也体现出双效应。正如当代世界的环境形势所展示的那样,新的科技在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摆脱自然界的束缚、争取人类自由的同时,自然也逐步超出了人类的控制,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的生态危机与灾难。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善用可造福人类,直接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滥用将毁灭人类,其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生态科技的兴起

鉴于科技存在的双效应,从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它的工作目的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如社会、经济、环境等共同问题,并在现有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推动、采取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调查报告,把人口增长、资本投资、粮食供应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作为人类社会面临重大问题的五个基本要素,[17]并首次向世界发出警告:如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等现有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这个星球上的增长极限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这份报告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中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索取自然,更在于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文明日臻完善。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生态科技这一概念,生态科技随之兴起。生态科技是针对传统科技而言的,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关注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全新的科技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与传统科技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从观念形态上看,生态科技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科技发展摆脱单纯以人的目的、人的利益为唯一的出发点,把生态圈和技术圈的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二,从科学基础来看,生态科技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信息科学、伦理学等新科学知识发展基础之上,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统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唯有如此,人类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科技作用的远期效果和对自然系统的整体影响,避免和预防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从体系结构来看,生态科技是以太阳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基础,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中心,以各种再生型或低耗型常规技术为补充,形成结构合理的整体性复合型技术网络体系。

第四,从效果来看,生态技术力求达到低消耗、高产出、自循环、无公害的要求。兼顾高效率和能源与资源的低消耗,并能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科学技术的生态发展能够充分地通过更经济、更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能够迅速地推进环境与生态变化的进程,还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生态科技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这种变化是基于人类思想观念重大变化,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曾经错误地把它当成了一座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人类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不断加大对自然的索取,随着家园不断地被自己破坏,人类已经感到生存危机的彻骨之痛,逐渐认识到: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第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宣告了开始;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将宣告结束。科技可以改变一切的传统科技文化转向为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科技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科技文化。

(三)青年的生态科技知识教育

传统科技的发展已呈现向生态科技作为其重要新兴内容与方向发展的趋势,但作为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者与实践者的青年,对生态科技知识的掌握略显滞后。我们的调查显示,仅有16.2%的受访青年接受过系统的生态科技知识的教育,有32.4%的受访青年接受过生态科技知识的教育但不系统,而有高达51.4%的受访青年从未接受过生态科技知识的教育。通过对问卷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变量存在明显差异(见表4.17)。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男性受访青年接受系统生态科技知识教育的普及率高于女性受访青年;第二,受访青年的年龄与接受系统生态科技知识教育的普及率成反比;第三,独生子女的接受系统生态科技知识教育的普及率高于非独生子女;第四,初中及以下接受系统生态科技知识教育的普及率最高,其次是本科生;第五,共青团员接受系统生态科技知识教育的普及率最高,其次是党员。

表4.17 青年接受系统生态科技知识教育的情况(%)

img60

续表

img61

数据表明青年接受系统生态科技知识教育的情况很不乐观,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普及率也仅有百分之十几,甚至还不如初中生的水平,受教育程度与接受系统生态科技知识教育的普及率不成正相关,说明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内,生态科技知识并不被重视。

此外,相关研究也表明,青年对生态科技等相关知识还停留在一般常识的层面。[18]从事该研究的研究者选取了世界环境日、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及低碳生活四个比较简单的生态环境知识点,考察青年的生态环境知识水平。总体的环境知识是一、二类环境知识相加的总和。若选择听说过赋值1分,若在选项中选择了正确的答案的赋值2分。调查显示,听说过世界环境日、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及低碳生活的均在95%以上,远高于全国城市公众77%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大学生的一类生态环境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大学生的二类环境知识水平偏低,其中确切知道低碳生活的只有五成,知道白色污染、垃圾分类、世界环境日的人数比例依次为88.2%、86.0%、60.2%(见表4.18)。

表4.18 大学生环境知识了解状况

img62

就生态知识的平均水平而言,其一类环境知识最高分是4分,平均值达到3.86分,高于全国城市公众的平均值0.78分,还是具有比较高的水准;其二类环境知识最高分是8分,平均值为4.87分,虽高于全国城市公众的平均值0.9分,但若以百分制来计算只有60.9分,才刚到及格线。上述两类知识水平相加,其总体的环境知识最高分是12分,平均值为8.73分(见表4.19和图4.1)。

表4.19 大学生环境知识总体水平

img63

img64

图4.1 大学生生态环境知识状况

以上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也表明了青年对生态科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是片面、浅层次的,以这样的知识基础是难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上佳表现的。众所周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撑,而青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

象。应该充分重视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具有基础地位。青年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生态科技知识的学习者,也是重要的生态文明的推动者,是生态科技知识的实践者与传播者。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是在意识、态度与价值观的层面引导人们逐步将生态价值观念凝练为一切行为活动的主要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在正确的生态科技知识的指导下,养成适当的生态行为模式,从而形成符合生态价值取向的正确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践行生态科技知识、传播生态科技知识、研究生态科技知识。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的过程中,青年有着双重定位。青年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的思维理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全新的变化,最易接受这些变化的正是青年人。青年本身所具有的开风气之先的特征,恰恰能够适应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各领域所倡导的新方式、新变革。青年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较强。在社会化、立体化、全程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青年能够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科技知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