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港新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海港新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海港新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海港新城[2]是应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需要规划建设的上海新城,是上海推进市郊“一城九镇”建设中的试点城镇之一。正确地把握海港新城的产业发展格局,及时完成海港新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仅是今后一段时间上海政府创新城市模式的需要,更是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产业依托的需要。那时海港新城必定是一个开放型的港口城市。

1.海港新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

海港新城[2]是应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需要规划建设的上海新城,是上海推进市郊“一城九镇”建设中的试点城镇之一。正确地把握海港新城的产业发展格局,及时完成海港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仅是今后一段时间上海政府创新城市模式的需要,更是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产业依托的需要。

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洋山深水港建设已经启动,尤其在东北亚地区港口竞争愈益激烈的情况下,洋山深水港建设更加迫切。尽快规划明确海港新城产业安排,正确地配置海港新城的产业,加速洋山深水港建设并尽快地促其发挥集疏运功能,将直接关系到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地位的确立,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海港新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海港新城的城市定位

海港新城,位于距上海中心城约70公里的南汇嘴地区,浦东铁路和沿海大通道将经过此区域,其东南方向30公里为建设中的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港,30公里长的跨海大桥将港城联为一体(见图1.1)。在其北约20公里处为未来的亚太国际航空枢纽——浦东国际机场,新城的西面近期正在规划建设一个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临港综合经济工业园区。因此,可以预见,虽然海港新城最初是直接为洋山港建设配套需要而规划建设的新城,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像世界上其他许多港城发展一样,越出最初的单纯为港口服务的城市格局,而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海港新城所承担的功能必定是复合型、多样化的综合功能。在整个上海的发展中,海港新城将赢得与其他一般新城不同的城市地位。

img2

图1.1 洋山深水港区位示意图

1.1.1 “上海的横滨”

进入新世纪,上海要加快建成世界级大城市,但城市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一大突出矛盾是城市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城区,城市向心力太强,外围缺少若干具有反磁力作用的中小城市,造成围绕市中心蔓延的单中心发展形态,对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质量及运营效率的负面影响不断放大,抑制了上海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发挥。

为了打破上海中心城“集聚力太强”和市郊区“反磁力不足”而形成的中心城区规模过大和郊区集约度不足的不经济格局,“十五”期间,上海市提出了郊区城镇化,加快“一城九镇”建设的发展规划。现在西南面松江新城建设已经成形,将起到一定的反磁力作用,但从东面来看,自浦东新区迅速城市化以来,尚缺少一定规模的反磁力的新城,海港新城的规划建设,正好填补这块空白。

日本横滨的发展也有类似情况。海港新城的建设,可以借鉴日本横滨的开发理念,打造建设“上海的横滨”,从城市发展模式入手,打造海港新城国际品牌,加快海港新城发展。

横滨是大东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之一,距东京约25公里,是日本第三大工业城市(按人口排列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也是日本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见图1.2)。紧邻东京的横滨,基本上是随着京滨工业带的形成,由最初的“通过港”商业城市,逐步发展为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成为京滨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横滨真正发展成为日本第二大人口城市,主要还是“M M21”——横滨城市滨水区21世纪未来发展计划——的实施。市政当局为增强横滨作为日本中心城市和经济、信息、文化中心的综合功能和环境质量,增强自立性,展望未来,面向世界,推出了以尖端科技、水与绿结合为特征的“MM21”规划发展计划。横滨的再开发主要是塑造了三大功能。

图1.2 大东京都市圈中的横滨

(1)平衡首都东京功能。尽管京滨工业带已经形成,但是由于首都的强集聚效应,东京的产业和人口仍然过分集中。这既不利于东京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横滨都市地位的确立。

(2)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功能。由于横滨离东京距离太近,始终生活于东京“影子”之下,难以有效地集聚产业和人口发展,“MM21”则明确了横滨应形成有特色的滨海城市。

(3)建成生态化、信息化的适宜居住型城市功能。为有效集聚人口,“MM21”计划坚持以营造良好居住环境为出发点,以将横滨从生产型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适宜居住的城市。

海港新城与上海中心城区的关系,与横滨和东京非常相似。具体表现为:(1)离中心城有一定距离。(2)濒临海岸、依托港口。(3)同样需要平衡中心城区功能。由此可见,海港新城可建成为上海郊区反磁力中心,成为上海副中心,形成上海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尽管横滨已发展为一个重工业城市,港口航运也有所萎缩,但是在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形态创新方面,仍然值得港城借鉴。通过借助已有的国际城市发展理念——营造“上海的横滨”,可以提升海港新城国际品牌,促进海港新城的建设及其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1.1.2 展现21世纪中叶上海风貌的新城

位于浦东的海港新城,规划明确为南汇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未来南汇区政府所在地,是上海推进市郊“一城九镇”建设中的试点城镇之一。浦东的开发开放,使陆家嘴成为20世纪末期展示上海风貌的重要区域。海港新城,是21世纪中国建设东北亚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的重要载体城市,目前已经按照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对其进行了形态规划,以“水”为主题,以大型湖泊“滴水湖”为城市空间布局基础,以“环形与放射状”道路系统、河水系统与绿化系统为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框架,由“三个环带”组成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奠定了海港新城“圈层+放射状”的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城市形态。可以预见,海港新城也一定是上海城市形态创新的重点地区。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上海形态创新看浦东,那么新世纪中叶上海城市形态的创新则必然以海港新城为示范。

1.1.3 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的港口城市

坚持“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发展方针,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是海港新城建设的基本任务。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海港新城必须对世界的大船东、大货主具有吸引力,使国际干线班轮乐于挂靠洋山港。为此,海港新城必须创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服务功能,集聚全球的资金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推进全球性的商务活动,吸引全球的友人来交流、观光、发展。那时海港新城必定是一个开放型的港口城市。“以港兴城、以城托港”,将是海港新城的重要特征。海港新城,将依托两港(空港、海港)联动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载体城市,形成与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相适应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国际性滨海城市。在上海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成为提高上海国际化程度的重要窗口和节点。

1.2 海港新城产业发展分析

1.2.1 产业发展的战略态势

1.依托两港、服务两港

首先,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是海港新城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基本动力。定位为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的洋山深水港,不仅要求有软硬件环境的配套,而且可集聚和带动大量相关产业发展。港口业、贸易业、物流产业、运输业、出口加工,以及信息服务、航运服务和相关的海事技术法律监管等海事产业,都将会随着洋山深水港功能的发挥而集聚。巨量的集装箱国际海运业务,必将是海港新城产业集聚的基本动力和内在动力。

根据对洋山港区年吞吐量的规划预测[3](见表1.1),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吞吐量分别是220万TEU、550万TEU和1 340万TEU。

表1.1 洋山港区年吞吐量预测

据香港有关部门统计,集装箱运输对香港GDP贡献率约为20%,能提供20%的就业机会,每增加一个集装箱泊位,每年可为香港增加100亿港元产值,提供27 600个就业职位,直接经济贡献与间接经济贡献之比高达1∶32。如果参照世界银行的评估方法,一般港口直接产出占所在城市全部产出的17%~25%,可以预见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对海港新城的经济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浦东国际空港加快建设,将为海港新城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虹桥机场国际航班东移,浦东国际机场国际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尤其为适应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需要,浦东国际空港二期、三期工程将合并建设,建设进程提前加快。俟工程竣工,浦东国际空港的客运能力将从5 000万人次/年上升到8 000万人次/年,可加快周边临空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海港新城毗邻空港,一方面有利于海港新城面向世界扩大开放,另一方面也对海港新城参与国际交流提出了城市服务要求,有利于海港新城集聚人流和产业。

2.补中心城功能,建世界级港城

上海城市模式创新和战略重心东移发展将促使港城产业集聚。2001年上海人均GDP已达4 500美元,2002年估计将近5 000美元,预计2007年将达到7 500美元,加上价格因素,实际人均将超过8 000美元,相当于中国香港、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台湾80年代中后期和韩国90年代初的水平。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 5 000~8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时期。为应对这一时期的挑战,上海将进一步依靠城市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的目标。在“十五”计划中提出了“市区看繁华、郊区看繁荣”的战略思想,大力推进“一城九镇”建设,更好地发挥郊区新城的“反磁力”作用,以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的城市体系,利用上海市城市模式创新、有效接受中心城区的扩散,是推进海港新城产业集聚的又一外在动力。

同时,上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亦将加快港城产业集聚,促进港城建设。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不景气,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格局。2001年甚至出现美国、日本、欧洲世界三大经济“发动机”同时熄火现象。尤其是美国“9·11”事件,打破了美国“金融安全防空港”的神话,美国本土投资安全受到威胁,整个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类似1992年的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情况。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及传统的劳动力价格势差等优势,2001年又加入了WTO,中国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和投资的热点地区,美国全球最富经验和最大的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和科尔尼公司,也都认为全球各行各业的制造业越来越多地向亚洲转移,中国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的引力中心。而海港新城,作为上海新世纪的重要战略据点和新的增长点,必将会有大量的国际产业集聚港城。

3.位于浦东“金三角”,肩挑两大国家战略

浦东新区作为我国开发开放的龙头,经过十几年的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发动机。浦东要继续发挥龙头作用,需要有新的产业集聚区和新的发展空间,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的集聚辐射效应,形成“大浦东”开发开放的新格局势在必行。沿海大通道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大大推进这一势头。在新世纪上海城市战略重心东移的机遇下,沿海大通道建设从宁波、金山新城到海港新城、惠南、机场镇、外高桥、崇明岛,北接江苏的海门、南通和连云港等城市和区域,不仅形成沿海的城市带,而且形成沿海产业带,成为上海继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后的第三条发展轴。通过沿海大通道,自南向北分别形成杭州湾产业带、临港工业带和物流产业带。连接市中心的城市轨道形成的经济发展轴,与沿海大通道形成的经济发展轴相配合,正好形成陆家嘴—外高桥—国际航空港—深水港相互依托的浦东“金三角”。海港新城正位于“金三角”增长极节点之上,其东南面是作为国家战略的洋山深水港,西面目前正规划的临港现代装备工业园区,将响应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努力发展装备工业”的要求,成为又一个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区。

规划为80平方公里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价值链为基础构建以微电子制造设备、信息装备制造业、应用类数字化产品制造业、数字智能化自动控制装备制造业、精密加工设备制造业、新型环保设备制造业、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为主体的综合装备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洋山枢纽港对腹地经济产生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洋山深水港枢纽功能的完善与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海港新城城区能级,加快海港新城产业集聚,为海港新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海港新城互动发展。初步预计,这一地区将可能投资一百多亿元,创造几十万个工作岗位,形成上百亿美元的产出。海港新城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深水港的配套需求和临港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将成为上海一个新的城市副中心,能有效接纳产业转移,集聚城区人口。

4.对外参与国际分工,对内聚合“长三角”经济

对外,海港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于提高洋山深水港竞争力,形成东北亚地区国际枢纽港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和运输网络化的发展,亚洲地区各港口之间竞争异常激烈。2001年,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港口全在亚洲,分别为香港港、新加坡港、釜山港、高雄港和上海港。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都在建设满足5 000 TEU以上的新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据统计,东北亚各港口已建和在建的此类深水港泊位已达40个以上。韩国釜山、日本神户、中国台湾高雄等重要港口都把中国东部的集装箱源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以角逐东北亚地区的转运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因此,为抢占东北亚地区港口竞争的有利位势,真正形成洋山深水港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必须加快洋山深水港建设,并需要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海事服务,提高洋山深水港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加快洋山深水港服务基地——海港新城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对内,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地区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海港新城发展的区域动力,是今后海港新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依托。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城市地位和能级的不断提高,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上海与周边省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更加明晰,一种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出现。近年来,外省市在沪企业集聚增加,对上海GDP的贡献越来越多(见表1.2)

表1.2 近几年外省市在沪企业对上海GDP的贡献度

img5

海港新城,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将充分发挥出特有的“海事中心功能”,其服务领域将从上海本地进一步拓展至长江三角洲甚至整个长江流域,并与周边区域以及周边的海运港口和长江港口之间,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协同发展。这些无疑都是海港新城发展和产业集聚的良好外部条件。

1.2.2 海港新城的产业功能

据上分析,海港新城的产业必须满足港城建设两大初衷的需要,即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载体城市和上海新城两方面功能的要求。

1.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城市,应有八大港城产业功能配合

据对国际主要港口城市的考察和研究,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现代的国际航运中心已经发展到集商品、资本、技术、信息集散于一身,成为世界再生产活动的综合资源配置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成功的模式是港城联动,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相互配套、共同发展。形成国际航运中心一般有八大要素:充沛的集装箱货源、发达的国际航运市场、接近国际主干航线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优良的深水航道和港口、完备的后方集疏运系统、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城市支撑、以现代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良好配套服务和灵活、方便、优惠的政策法律环境。

基于洋山港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作用,海港新城必须具有如下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八大主要产业功能:

(1)现代物流服务功能:保证国际集装箱的集疏运的顺利进行,以逐步形成国际资源的重要配置基地;

(2)海运商务服务功能:以国际海运金融、商务服务和航运市场监管等服务,营造良好的海运商事环境;

(3)现代信息服务功能: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各种航运要素的集聚和传递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4)保税及自由贸易功能:通过保税仓储,国际货物自由进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货物流转环境;

(5)国际商品出口加工功能:为国际货物提供尽可能全面高效的增值服务;

(6)旅游、娱乐功能:通过滨海景观、海洋文化与跨海旅游及其他娱乐活动,增强对国际货主、船东和海员及其他国际商务人员的吸引力;

(7)教育培训功能:为国际港务人才、海事人才、国际劳务、高级技工师提供培训基地;

(8)社会生活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创造适宜人生活的城市环境,提供便捷、高质的居住、生活、学习环境。

2.作为上海的新城,还要有富有特色的四大功能配套

(1)现代城市服务功能:要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为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对内对外开放,提供最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城市服务;

(2)就业居住功能:要创造足够的城市就业岗位,为中心城的疏解和农村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持,要形成适度的人口聚居环境,保证新城的繁荣和发展;

(3)城市形象功能:要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展现21世纪上海城市的风貌;

(4)城市休闲功能:弥补中心城区休闲、娱乐空间不足,诱导中心城居民外出休闲,同时营造海港新城的人气,造成新城的繁华。

与这两方面功能相对应的主要产业将是:港口交通运输业、海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商务商贸业、信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房地产建筑业、旅游娱乐业、出口加工业和城市生活服务业等。

1.2.3 “海港新城”产业发展的阶段

国际上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要符合“最低临界值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4]。由于海港新城是在农村改造和海滩围淤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因此,海港新城的城市功能和产业集合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将是一个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逐步充实完善的过程。其中,交通越发达,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越强。要使海港新城成为“上海的横滨”,展现21世纪上海新貌和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是海港新城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海港新城连接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尚在规划之中,浦东铁路和沿海大通道等快速便捷交通虽已确定,但是真正建成还需时日。因此,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和沿海大通道发展规划,以及洋山深水港建设进度,海港新城产业发展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3~2005年):海港新城形态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是海港新城出形象、显形态、打品牌、大规模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轨道交通尚未启动,洋山港区也处于第一期建设过程中,按计划2005年仅有220万TEU吞吐量,显然难以支撑海港新城的产业和经济发展要求。为此,要充分利用上海洋山深水港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导入先导产业、引入开发资金、培养发展引擎,形成“乘数效应”,逐步集聚海港新城发展基本要素,加快海港新城形态建设。

结合洋山深水港建设进度和周边功能布局情况,本阶段产业发展目标是服务洋山深水港区建设、营造城市必要的发展环境和培养产业集聚引擎,因此本阶段的核心产业为:房地产业、教育产业、跨海旅游、出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五大产业,以这些产业为依托逐渐形成海港新城乃至上海大都市的技术职业教育基地、跨海旅游集散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加快港城产业进一步集聚和发展。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是海港新城城市形态开发初期必须先期导入的重要引擎产业之一。从一片农田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城,首先就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推动。港区建设以及港城道路、绿化和湖泊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建筑业。港城形态开发和创造城市要素集聚的物质条件,离不开房地产业。而且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吸引和集聚各类人群入住,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从而带动零售商业、交通通讯、餐饮业、娱乐业、文化教育等城市型服务产业的发展。

而且房地产业是随着城市发展和功能完善而不断推进的。在前期,主要是围绕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进行开发建设;中后期,则是通过房地产综合开发形成港城的海事中心、居住中心、信息中心和会展中心等功能,从而扩大对办公楼、商务楼和住宅的需求。

●教育培训产业。

目前,上海市政府正在规划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据对有关国际咨询公司的咨询,适应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需要的技术工人队伍的形成和各级技工人员的培养,是影响国际资本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洋山深水港的后援和服务基地的海港新城,要建成中国乃至东亚著名的海事中心,需要大量的从事海事研究、开发管理及国际海运劳务与服务人才。因此海港新城完全有条件而且有必要将教育培训产业作为一个主要的引擎产业。发展教育产业,不仅可以集聚一群高素质的教授、学者,而且这些学员作为港城“特殊居民”,他们将成为海港新城首批集聚的高素质人才。人流的集聚,必定引发相应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产生,从而可以集聚发展城市服务产业,加大对房地产、汽车等的需求。海港新城教育产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

(1)引入海事大学,发展高等教育。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入驻海港新城,必可保证港城教育产业的启动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吸引世界海事大学联合办学机构来港城共建海事大学,建成国际性的海事教育基地。

(2)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发展高职教育。首先可以建成海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进行船员上岗、验船师、船代与货代从业人员、引航员、海事执法人员、船员劳务服务人员等方面的培训,形成相应的培训与考证中心。其次,可以建成高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以满足上海大都市和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大发展的需要。尤其可以结合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契机,与韩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技工,为上海和临港工业区发展储备人才。

(3)营造大开放环境,培养国际劳务人才。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将进一步加强,引进国际劳务和输出国际劳务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劳务人员提供一个可靠的培训基地,将对中国和上海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海港新城应该充分利用处于中国和上海走向世界的最前沿的有利区位优势,发展国际劳务培训。如培训国际护士,眼前就是一项热门的课题。通过培养国际劳务人才,将为海港新城打下联系世界的坚实基础,将大大提高海港新城开放性城市形象。

考虑将上海市现有的与港口或海洋产业相关联的大学、中专和技术职业培训学校全部迁往海港新城地区,并配合上述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形成3~4万人规模的教育培训基地,由此也将带动海港新城新的关联产业的发展。

●相关物流产业。

充分利用进出口货物在物流园区内的特殊政策,为进出口货物提供运输、仓储、包装、分拨、拆箱和装箱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业务。初步预测,洋山深水港的近期CFS-CFS[5]混装箱源为15%,如果以平均每个集装箱的货物的重量为10吨计算,从2005年第一期工程运行开始的当年,就会产生约330万吨的CFS-CFS拼箱货物的装拆箱业务量和相应的货物周转运量;如果进一步考虑至少会有25%的CY-CY整装箱源的集装箱货物会在物流园区内进行装箱或拆箱,那么与此相关的物流业务的运输、仓储等货物处理量将会出现成倍增长,预计全年将高达550万吨。两项合计,仅2005年当年,在海港新城周边区域范围内就将直接处理880万吨货物的装箱和拆箱业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相应的陆上运输、仓储保管、代理报关等相关业务。这将带动海港新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以港口运输产业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产业链。随着物流服务功能的开发与相关产业的培育,港区物流产业人员将快速集聚。

●出口加工产业。

在港城建设前期,发展出口加工业,建立临港出口加工基地,可以充分发挥深水港便利、价廉和大运量的海运优势,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先发效应,从而成为港城产业发展引擎。通过临港出口加工基地的发展,不仅可以集聚一大批企业、资本进入,而且可以集聚一大批企业家来港城落户,从而成为港城发展的重要因素。[6]

尤其可以针对入世后民营企业出口权放开,建立民营企业出口加工基地,以吸引上海及全国尤其江、浙的民营企业进驻为首要目标,将可引聚数百家出口加工企业群。建立民营出口加工基地,既与现有的出口加工区错位经营,又能有效利用临港优势吸引民间资本来此投资发展。

●海上休闲旅游。

开展海上休闲旅游,是在海港新城开发前期,发挥近海优势,推动海港新城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当今滨海休闲已成国际旅游时尚,滨海旅游也为上海市民和国人向往。有“海上千岛湖”之称的嵊泗列岛(约有400多个海岛)的海岛风光、蓝色的海水和金色的沙滩,是发展跨海旅游的重要资源,将成为沪上以及长江三角洲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此外,建设中的洋山集装箱枢纽港区,特别是长达30多公里壮观的跨海大桥,令世人瞩目,足以成为一大观览景观;规划建设好的海港新城更是融蓝天、碧水、绿地为一体的生态型滨海新城,将成为人们未来旅游休闲的胜地。

同时,海港新城紧邻规划建设的“南汇旅游度假村”。港城特有的旅游资源,可与“南汇旅游度假村”互为依托、交相辉映,“南汇旅游度假村”将为港城旅游带来更多人流,而且也成为港城旅游的重要配套。

因此,海港新城完全有条件和有必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跨海旅游和滨海休闲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业,带动餐饮、宾馆、商业、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建成为上海跨海休闲旅游集散中心。

●城区型服务业。

在培养引擎产业的同时,为保障港口一期正常运转和海港新城城市功能的初步形成,相关的城区服务业,也必须相应推进发展。

港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城区型服务产业的支撑,零售商业、交通通讯、餐饮业、医疗业、邮电业、文印业、娱乐业等,以及各种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服务业都是一个中等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保证人民正常生活需求的基本物质条件。

2.第二阶段(2005~2010年):海港新城功能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是海港新城全面进入功能性开发的重要时期,是“上海横滨”理念形成阶段。届时,往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已经贯通,沿海大通道和浦东铁路基本建成,沪杭磁悬浮也已启动,这些良好的交通条件,增强了海港新城的集聚功能,提升了海港新城的城市能级,对于疏散中心城区人口、提高港城反磁力作用意义重大。尤其是,这个阶段洋山深水港也已启动运营,临港综合经济区也将集聚大量产业和人口,区域人口有可能增至80万人,这些都为海港新城形成“上海横滨”创造了条件。

本阶段是海港新城建成亚太国际海事中心的关键时期。因此,产业发展的重点是,配合洋山深水港功能开发,重点培育海运、海事服务核心产业和强化现代物流业,为海港新城的功能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并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大量进入,大力发展港口共生产业、依存产业、关联产业为特色的相关产业群,带动航运、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港口供应业(如燃油、燃煤、淡水、物料、食品等的供应)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满足海港新城生活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如休闲娱乐、跨海旅游、社区服务、商贸流通、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本阶段以初步形成海运和海事服务业核心产业为特色,强化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功能,逐步构筑港城服务功能为核心。相关产业包括:

●海运和海事服务核心产业集群。

(1)海运服务业。海运服务是海事服务的核心,是保证港口核心主业正常运行的服务性产业。以2005年的220万TEU为基础,可推算出洋山深水港港区全年进出港的各类集装箱船舶所需的各类物资数量(见表1.3)。远洋船舶的生产和生活物资的供应和各类货物进出口的海关、检疫等相关手续的办理,以及由此而延伸的船货服务代理业务将会形成一系列的相关产业。海港新城作为洋山深水港的陆域服务基地和后勤基地,具有发展各类船货服务代理产业的最好条件,由此可以形成主要包括船舶代理、保险代理、货运代理、报关、外轮引航、船舶拖带、外轮供应、船舶维修、船员交通、海难救捞等海运服务与代理业务的相关产业。

表1.3 洋山深水港船舶主要物料供应量

(2)海运辅助服务。海运辅助服务主要是围绕洋山深水港集装箱枢纽功能的发挥和海运服务业务的开展,提供相关的配套延伸和辅助服务,也是保持港口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障。海运辅助服务主要包括国际船舶代理、国内船舶代理与货运服务、船舶理货等方面。

同时,可进一步集聚和迁进与海运相关的海事法院、海洋气象台、海洋华东局等服务性机构,加快港城海事中心的形成。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产业。围绕港口国际集装箱集疏运需求的交通运输产业,是海港新城必须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不仅是现代物流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保障港口正常运行的关键。

洋山深水港属于内陆腹地型港口,其主要箱源来自于东南沿海以及内陆腹地。从洋山深水港国际集装箱的箱源结构来分析,无论是在近期还是在未来的港口箱源结构中,以陆上运输方式向深水港港区提供的箱源比例都超过了60%。根据初步测算,近期220万TEU的箱源中,大部分集装箱是通过跨海大桥运往港区的。因此,在海港新城的产业规划中,围绕港口交通运输产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物流服务。海港新城物流服务,应是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分拣包装、国际货物进出口、第三方物流等产业组合。通过公路、铁路和内河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进出洋山深水港的货物和车辆提供集散、拆装、调配服务,带动周边地区流量经济的发展。初步预测,到2010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550万TEU,CFS-CFS拆箱业务量约825万吨,CY-CY拆箱业务量1 375万吨,总拆箱业务量2 200万吨(见表1.4)。

表1.4 洋山深水港拆箱业务量

现代物流服务,还包括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空间移动的全过程中,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等方面服务。

3.第三阶段(2010~2020年):拓展城市功能、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围绕海运和海事服务核心产业,形成高层次、高附加值国际海运和海事服务产业集群,促进周边相关产业生成,推进“三城联动”

这一阶段是海港新城功能拓展、发挥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与临港工业区和惠南新城“三城联动”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海港新城与临港工业区和惠南新城连成一片,互为依托,整个区域将形成包括95平方公里的港城区、8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10平方公里的惠南以及10平方公里洋山港区等四个区,形成功能协调、有效分工的约100万人口中等城市。港城区作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区,承担CBD功能,为临港工业区和周边区域提供城市化的综合服务,临港工业区成为该区域重要的产业支撑,惠南新城为该区域的重要居住区。“三城联动”,将使海港新城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必将能真正形成上海郊区的反磁力中心,成为上海城市副中心,成为上海都市圈中重要的城市节点,真正形成“上海的横滨”。

在此阶段,海港新城将围绕海运和海事商务服务业这一核心产业,运用现代服务业的先进业态,提高海运和海事商务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着重发展高层次、高附加值国际海运和海事服务产业集群,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南汇区乃至长江三角洲港口群提供高层次的海事商务和海运专业服务。同时,大力发展面向临港综合工业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惠南新城和周边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技术开发、工程咨询、设计、邮政服务、交通通讯、广告、情报服务、会展、检验等,形成具有滨海城市特色的高层次产业结构体系,发挥对周围整个区域的带动、辐射效应。

●高层次、高附加值国际海运和海事服务产业集群。

发展高层次的海运海事服务,提高港口服务水平,是提高洋山深水港对国际集装箱航班吸引力,鼓励、吸引国际物流在港口留下来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提升洋山深水港综合竞争力,形成国际枢纽港具有重要意义。至2020年,洋山深水港,约可有泊位30个,已具有1 340万TEU的吞吐能力,将是目前上海港的吞吐量的1.8倍,迫切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海运海事服务。

(1)海事商务服务。海事商务服务是海运和港口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为在港城地区落户的货主、货运代理、船东、船舶代理、商品批发零售、包装公司、陆上运输公司、海关、商品检验、机务维修保养等提供商务服务,带动海事金融、海事会展、数据信息服务、离岸金融、航运保险、航务代理、海事咨询等相关行业的集聚发展。

(2)海运专业服务。海运专业服务,主要是为进出洋山深水港的中外船舶公司提供包括涉及海运方面的会计、法律、资产评估、鉴证及专业咨询等专业化的中间服务,其服务对象将包括进出上海港与长江三角洲港口的所有中外航运公司。

(3)港航服务业。为洋山深水港港区的水、电、油、气、通讯与港口和船舶食用物资供应及机电维修、配件等提供配套服务。特别是港城为配合洋山深水港实现24小时的报关服务,提高港口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实行电子化,以简化手续、缩短通关时间,降低运行成本,提高通关效率。其中的口岸服务至关重要,主要包括海关、检疫、边防、海事、船检、口岸、港务、港监、公安、消防等方面。

(4)海运信息服务与咨询服务。现代港航业务及船货代理服务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之上的、以货物为中心的系统网络。海港新城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信息服务产业与之相配套,主要包括:港口信号、航道灯标、船舶通讯、港口通讯、船舶动态、货物动态等。

同时,可依靠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全球港口、航运和金融商贸业建立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和EDI系统,为港口和航运公司提供全球航运、港口动态、商贸金融的查询和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运价指数、发展动态的研究和预测报告。

●会展产业群。

会展业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作为港城,发展海事会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可以聚集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1)海事会展业。海事会展业是形成具有特色的国际会展中心、进一步完善港城功能的重要产业。不仅可以发展海事会展,建成上海海事会展中心,而且可以成为上海举办国际海事会议的重要举办地,成为展现上海国际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2)海洋科技服务和文化展示。为从事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环境和海事研发等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服务,成为海事研发和技术中心;同时向世界展示上海和我国在海洋文明、重大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特征与海洋事业发展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港城城区服务产业群。

(1)城区基本服务业。城区基本服务业包括金融商贸、文化出版、社区服务、休闲旅游、交通运输等产业。海港新城作为生态型、智能型的滨海园林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将为在港城地区的人们提供富有滨海特色的居住和休闲空间;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城区达到30万人口规模和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后,人们对居住、休闲、旅游的需求变化,配套发展餐饮、宾馆和购物等行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既要考虑到港城市民工作、休憩的通勤需求,也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在港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和港城产业园区内工作人员每天上下班的交通需要。

(2)特色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发展以港、桥、城、海、湖、河为特征的海岸旅游和跨海旅游,形成由港、桥、城构成的现代建筑景观和由海、湖、河组成的水系景观交相辉映的专项特色旅游,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出海旅游集散地。可利用芦潮湖的近海优势,发展游艇休闲业,建立上海首家游艇俱乐部,开发水上的房地产业。同时,配套发展的休闲娱乐,既是国际海员,也是上海及周边区域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去处。

(3)文化教育产业。上海海运学院搬迁到港城并成立中国海事大学,一批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亦集聚港城,港城应在发展技术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国际海事人才培养和劳务输出的基地,包括海事科技、海事教育、港务人才与海事人才培训等。

综上分析,海港新城将形成一个以海运和港口服务为基础,以教育、旅游和出口加工为重要推动力,以城市服务业为保障的产业运行体系,成为融产业、居住、休闲和文化为一体的21世纪中叶上海美丽城区和对世界具有吸引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港新城产业体系分阶段发展示意图见图1.3。

图1.3 海港新城产业体系分阶段发展示意图

1.2.4 海港新城发展指标预测

1.总量经济指标

根据南汇区发展规划,2005年、2010年、2020年海港新城人口规模分别为7.5万人、16万人、30万人。[7]我们参考上海当前人均GDP 5 000美元水平和2005年8 000美元的目标,预测海港新城2005年人均GDP约为8 000美元[8],同时参考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港口城市人均GDP水平(见表1.5),预测2010年、2020年海港新城人均GDP分别为12 000美元和20 000美元,由此对应可测算出海港新城不同阶段GDP总量(见表1.6)。

表1.5 主要国际港口城市人均GDP比较(美元)

2.主要产业指标

由于海港新城是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而发展的港口城市,在国内外缺少可参照的案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鉴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釜山等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见表1.7、表1.8、表1.9),结合港城产业情况,初步估算出海港新城主要产业指标。2020年,海港新城城市功能和城市产业已趋成熟,产业结构应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釜山较为相似,主要产业占GDP的比重及其增加值见表1.10。

表1.7 中国香港各经济活动在GDP内所占的百分比

注:§表示小于0.5。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局统计年报。

表1.8 新加坡GDP产业结构分析

注:以1985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3)。

表1.9 2001年釜山市产业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2002年釜山商工会。

表1.10 2020年港城主要产业经济指标

注:a.建筑业约为5%,房地产业约为15%。

b.由于新加坡和釜山的制造业是城市主要产业之一,而港城只是一个出口加工基地,制造业占GDP比重必定较低。

c.根据表1.7、表1.8可知,新加坡的交通和通讯占GDP的比重为24%,中国香港交通、仓库和通讯为10%,再考虑其他物流产业门类,估计港城物流占GDP的比重将不低于20%。

d.“亚太海事中心”是港城核心功能,因此海事服务必定为港城核心产业。

当然,在港城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阶段,产业侧重点不一样,对应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肯定有所不同,在形态开发阶段(2003~2005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更大,将超过40%,休闲旅游和海事服务业将可能只有7%和10%左右,具体见表1.11。

表1.11 2005年港城主要产业经济指标

至201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比2005年有所下降,约占30%,国际海事服务和物流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将增加,分别为15%和20%。具体见表1.12。

表1.12 2010年港城主要产业经济指标

1.3 正确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3.1 与洋山深水港区的关系

海港新城与洋山港唇齿相依。海港新城、跨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区组成了洋山深水港国际航运中心,“港—桥—城”实为一体。海港新城作为洋山深水港的重要腹地区域,它将为洋山港提供居住、饮食、娱乐等配套的生活设施,还将为洋山港提供一系列海事服务。洋山深水港区可以说是海港新城建设的重要引擎和发动机,是海港新城建设和产业集聚的第一推动力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没有足够的运输流量,那么从海港运输派生出来的产业(例如海事保险、补给的提供、船舶的维修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就难以为继,从而对海港新城的发展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海港新城与洋山港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海港新城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有利于洋山港竞争力的提高;反过来洋山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海港新城的发展,要加强两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关键是海港新城的建设和产业发展要注意和洋山港区建设的同步配合、适度超前。特别是为港口服务产业,如果过度超前发展会缺少服务对象,一旦滞后发展又会影响洋山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后果不可估量。

1.3.2 与惠南新城的关系

在港城前期建设阶段,惠南新城是港城和港区建设大后方基地,提供相应的后勤服务和保障,也是港城所在地农民安置区和就地城镇化的区域。在功能开发阶段和三城联动阶段,惠南主要是港城、临港工业区和港区一般工作人员的生活居住区;而海港新城则主要为中高收入人士生活居住区、商务商贸区、海事服务区以及娱乐、教育和休闲等服务区域。

但是,在开发力度上,惠南新城如果过于超前和强化,将对海港新城的产业和人员集聚产生分流,需要有关部门正确把握协调。

1.3.3 与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关系

海港新城与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将是互相促进、相互依托的关系。临港经济工业区,将是港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并为港城产业发展带来相关产业集聚,也为港城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而港城将为临港工业区提供相应的社会化配套服务,满足相应的教育需求、居住需求和综合服务需求。

尤其在“三城联动”阶段,临港综合经济区将同港城以及惠南新城共同形成的三个“城区”,承担不同的功能作用,从而进一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当然,在综合经济开发区与海港新城的具体建设上,需要处理好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和海港新城的城市功能的合理划分问题,保证区域整体功能的合理协调。如在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内再规划设置综合商务区和职工教育培训园区,则将与海港新城的功能和产业建设发生冲突。对此,有必要提醒有关部门及早引起重视和注意。物流园区的规划也需统筹考虑。

1.3.4 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功能区的关系

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和海港新城,都将是未来浦东“金三角增长极”的重要节点。陆家嘴功能区定位金融贸易中心,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而海港新城功能之一是航运海事中心,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依托。两地战略目标一致,彼此功能有序分工。陆家嘴为海港新城提供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而港城则为陆家嘴提供新型业务来源。

当然,随着港区业务的拓展和海港新城规模的扩大,海港新城与海运海事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将会不断发展,但业务领域比较专一集中,仅是陆家嘴金融的功能延伸,其所设立机构性质将为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派出机构或业务分支机构。因此,这不会对陆家嘴的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形成冲击。但是,也要防止海港新城的金融服务业滞后于洋山港国际集装箱集疏运的需要。

1.3.5 与外高桥港口的关系

洋山港和外高桥港口的关系也是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洋山港航运业务的扩展虽然从短期来讲会影响到外高桥码头货运量,但是从长远来看,上海的远洋运输采用第5代以上的新型集装箱货轮是必然的趋势。而限于地理条件的约束,外高桥码头无法满足大型集装箱货轮的通航,即使洋山港不兴建,从长远来看其货流量也会分流到北仑港等其他周边的港口。因此,在洋山港建成以后,外高桥港可以将业务转移到沿江(江海联运)、近洋(如东南亚、东北亚)的中等货轮的航运业务,以及由国内到近洋的航运业务。因此这两个港口之间是明确分工的关系,而且两个港口之间也可以开展联运业务,从而编织一张覆盖远洋、近洋和沿江的水运网络。作为为洋山港提供海事服务业务的海港新城,在政策制定的时候也要充分注意到两个港口之间的分工,明确自己发展的重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为上海航运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1.3.6 与北外滩东大名路航运街的关系

海港新城与北外滩航运中心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两个功能区,功能各有侧重,是一个协作分工的关系。上海要建设成为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除拥有能够全天候接纳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深水航道与深水泊位外,还必须成为亚洲一流的航运交易中心、航运信息中心和亚洲最大的物流转运中心,并且具有一流的航运软环境。按照规划,北外滩地区的航运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国际客运、邮船、游艇、旅游服务、航运交易、货代、船代、物流服务、船运中介、金融、保险、海事服务、航运咨询、信息和研究服务等,提升北外滩地区的航运商务功能。因此,以航运交易为中心的北外滩航运街,重点体现现代化CBD区域的繁华商务功能和对高层次商务人员的集聚功能,而洋山深水港城着力突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硬软环境和大进大出的货物流动和集疏运功能,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格局。

1.4 加快海港新城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第一,加快协调推进港城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

轨道交通建设是形成海港新城城市功能、有效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真正形成具有较强集聚功能的郊区反磁力中心的重要条件。因此,港城公司应尽快报请市计委,会同市交通局、市规划局及相关单位协调、论证,提前启动港城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和浦东铁路的建设。

第二,尽快启动海运和水产等大学校区搬迁工作。

港城公司应积极与市计委、市教委、市规划局、海运大学、水产大学等单位沟通、协调,尽快落实海运大学和水产大学等高校园区搬迁工作,保证港城引擎产业——教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第三,加快港城南汇行政文化中心建设。

在港城形态开发前期,政府推动将发挥重要作用。南汇行政中心的移入,无疑也是港城建设的重要发展引擎。在港城形成南汇的行政文化中心,不仅可以树立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流入,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周边区域能级,促进周边土地开发和海事商贸等相关功能的形成,有利于集聚更多城市要素。

第四,开辟国际性免税商场,提高港城国际化程度和集聚功能。

开辟免税商场,对于港城产业集聚和功能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免税购物已成为当前跨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的免税购物商场的建立,对于港城吸纳国际游人、开发国际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服务国际海员、鼓励海员港城消费的重要窗口。

第五,建立综合自由贸易区,加快物流园区发展。

在可能情况下海港新城要规划一块自由贸易区,以形成口岸功能、工业功能、贸易功能、服务功能和金融功能等的集合。

(1)对进入自由贸易区的国外货物,实行“管进不管出”的管理方式,免关税、免海关手续,只对货物实行入区备案,对区内货物一般不再监管,随其在区内自由储存、流动,只有持有充分的理由才可进行检查。

(2)使自由贸易区率先按WTO规则全面运作,实现自由贸易区的高成长率、高开放度、高自由化、高通关速度、低交易成本。

(3)物流园区内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可以采用先行先试的办法,最终逐步在整个物流园区内推广。

第六,建立现代化的海关商检模式,提高港口服务竞争力。

(1)实行“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通关模式,建立快速通关管理机制。

(2)试行EDI无纸报关,推行税费支付电子化。第一,要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第二,要具有可推广性;第三,要实现海关严密监管、企业高效运作与不增加通关成本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还将进一步推进税费支付电子化的进程。

(3)实施分类管理,使守法企业享受更多的通关便利。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把海关监管工作的重点由货物转向企业,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产业、企业和区域实行通关分类管理。

第七,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港城产业发展。

(1)对于集聚港城企业,在其发展初期(1~3年)给予减免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尤其对于第一阶段的引擎产业,应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2)对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在建立初期(1~3年)给予营业税的优惠。

(3)对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及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基建物资,争取免征或减征进口环节增值税。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可保税使用。

(4)实行出口即时退税,并在海关的监管上建立有效的监管办法和体系,使得退税优惠落到实处。

第八,创新土地使用制度,促进港城开发。

(1)给予海港新城特殊的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对于海港新城中绿化带、防风林、人工湖等公益性和生态型用地,建议按照农业用地的标准少征或者不征土地使用税。

(2)考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土地转让,以减少企业的土地成本和融资压力。同时鼓励将土地作价入股,共同推进港城开发。

第九,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1)组建由中资、外资、民营资本组成的股份公司,争取适时上市,拓宽在国内外的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

(2)在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投资海港新城的建设时,应吸纳海运业务和港口业的国际资本和中国香港投资财团。

(3)将城区内各个功能块分别外包给专业的机构进行建设。海港新城开发公司则居中调度、协调、监管,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

(4)对在海港新城投资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投资和融资的优惠,对建设期间的银行贷款,按银行同期利息给予一年期的贴息;免缴建设过程中所有的行政事业性费用。

(5)大力引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吸引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到新城落户。同时城区内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争取在外汇自由兑换上可以有较开放的政策。

第十,建立“聚才、引才、用才、留住人才”的新政策。

(1)淡化户籍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对于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海港新城及其周边地区需要的其他人才,在户籍制度上应该完全放开,只要是在海港新城及其周边特定地区工作,应该发给其类似于身份证的居住证。持有居住证的人士应享有完全的市民待遇,在购房、保险、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一律与本地居民同等对待,不应有任何区别或歧视。

(2)创造优良的居住生活环境。海港新城应从各方面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改进城区内人才的居住生活环境,使其住得舒适,过得舒心。对于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才,海港新城可以提供一些免费或租金低廉的人才公寓,供这些人才居住。

(3)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人才。除了引进能够扎根于海港新城及其周边产业带的人才以外,海港新城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人才交流战略,营造开放式的人才环境。坚持来去自由,鼓励人才正常流动。

(4)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最大限度地为人才基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海港新城应发挥和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构建独特的创业环境;改革政府行政模式,创建高效率的办事体制;加强对国家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创造健康、文明、友好、祥和的人文环境。

【注释】

[1]* *本章由陈群民、吴修艺、顾性泉等撰写,成稿于2002年12月。

[2]海港新城,就是当前临港新城的最初名称。本报告仍然沿用当时叫法,其规划面积为9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万。

[3]尽管当前洋山深水港的实际吞吐量已经远远超过预测量,但考虑到当时研究的情况,本报告就不作调整。

[4]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支持。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主要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是指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发展阶段。

[5]CFS-CFS是指拼箱货物对拼箱货物,CY-CY是指整箱货物对整箱货物。

[6]根据城市经济学原理,企业家集聚是城市发展的九大集聚之一。

[7]参考深圳发展进度:5年50万人口,10年100万人口,我们估计2020年海港新城人口规模将超过50万。建议调整港城规划:人口规模为50万。考虑与现有规划衔接,本报告暂时仍采用现规划数据。如规划调整,其他指标数据相应调整。

[8]在2005年以前,由于海港新城主要进行形态开发和环境建设,港城人均GDP水平不可能高于上海平均水平,在此取其上限8 000美元。当然,随着海港新城,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城区能级不断提高,随后GDP水平增长较快,因此,2010年和2020年,我们以国际港口为参考,预测相应GD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