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接触外源化合物的条件与毒性反应的关系

接触外源化合物的条件与毒性反应的关系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温环境下,一般讲化合物对机体毒性反应减弱,这与化合物的吸收速度较慢,代谢速度较慢有关。但现已证明,吐温-80对某些化合物可影响其吸收,且有一定毒性。外源化合物用溶液稀释,当稀释度不同也会影响化合物的毒性。
接触外源化合物的条件与毒性反应的关系_中国灭鼠植物及其

三、接触外源化合物的条件与毒性反应的关系

外源化合物侵入机体产生毒性反应,这是因果关系,纵然其中有很多的变量因素。但是在机体接触外源化合物过程中,还有不少因素在影响与制约着化合物的毒性效应。

1.气象因素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高温环境下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呼吸加速。高温高湿时汗液蒸发困难,呼吸更加快。所以,在高温环境下外源化合物呈气体,蒸气、气溶胶时经呼吸道吸入的机会增加。由于高温环境机体排汗增加,盐分损失加多,胃液分泌减少,且胃酸降低,将影响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速度和量。高温时尿量减少也延长了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高温环境下经皮肤吸收化合物的速度增大,且高温环境下还因表皮角质层水合作用增高,化合物更易吸收,多汗时化合物也易于黏附于皮肤表面。

低温环境下,一般讲化合物对机体毒性反应减弱,这与化合物的吸收速度较慢,代谢速度较慢有关。但是,化合物经肾排泄速度减慢,化合物或代谢物存留体内时间将延长。

据报道,在3种温度及湿度环境中,大鼠腹注各种化合物,结果在58种化合物中有55种化合物于26±1℃、湿度65%±4%环境时毒性最小,而在36±1℃、湿度35%±3%环境时毒性最大,温度8±1℃、湿度90%±2%环境下毒性介于其中间。

张铣等(1997)报道3种农药(表3-12)也是在27℃时毒性最低,除DDT外,38℃时毒性最高,低温时毒性介于其间。

表3-12 环境温度对3种农药小鼠腹注毒性的影响(KBrown,1980)

img260

因此,在毒性研究过程中,实验动物应当处于恒温与恒湿环境,以减少气温与湿度因素变化对化合物毒性反应的干扰,从而利于进行化合物毒性比较。

2.染毒途径和媒介

(1)染毒途径:实验动物接触外源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化合物吸收入血液的速度和吸收的量或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也不同,这与机体的血循环有关。经呼吸道吸收的化合物,入血后先经肺循环进入体循环,在体循环过程中经过肝脏代谢。经口染毒,胃肠道吸收后先经肝代谢,再入体循环。经皮肤吸收及经呼吸道吸收,还有肝外代谢机制。

一般认为,同种动物接触外源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是: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吸入染毒相近似于静注。但也有例外,久效磷(monocrotophos)给小鼠腹注与经口染毒毒性一致(LD50分别为5.37mg/kg与5.46 mg/kg),说明久效磷经口染毒吸收速度快,且吸收率高。

(2)溶剂与助溶剂:固体与气体态化合物需事先将之溶解,液体化合物往往需稀释,就需要选择溶剂及助溶剂。而有的化合物在溶剂环境中可改变化合物理性质与生物活性,所以,选用的溶剂应是无毒的、与受试化合物不起化学反应的、而且化合物在溶液内应当稳定。

最常使用的溶剂有水(蒸馏水)和植物油(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常用的助溶剂为吐温-80(Tween-80)。吐温-80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且有亲水性基团和亲脂性基团,故可将水溶性化合物溶于油相、脂溶性化合物溶于水相。但现已证明,吐温-80对某些化合物可影响其吸收,且有一定毒性。

外源化合物用溶液稀释,当稀释度不同(浓度不同)也会影响化合物的毒性。一般在同等剂量情况下,浓溶液较稀溶液毒性大,如氰化钾(potassium cyanide)与氰化钠(sodium cyanide),戊巴比妥钠(sodium pentobarbital)等,均为随着稀释度加大、溶质减少,毒性减低。氰化钾以15mg/kg给小鼠灌胃,5%浓度在20只中死亡19只、2.5%浓度则死亡15只、1.25%浓度只死亡9只。但是也有的化合物稀释之后发生稀释毒性——毒性增大,如1,1-二氯乙烯。至于产生稀释毒性的原因尚待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