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条件反应法

条件反应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条件反应法的理论基础是经典条件反应和操作条件反应。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1920年的著名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经典条件反应在情绪学习中的作用。用同样的办法,也可以借助经典条件反应消除儿童对这类本不可怕的动物的退缩反应。第二类惩罚是在学生发生不良行为后,取消学生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二、条件反应法

条件反应法的理论基础是经典条件反应和操作条件反应。在本书第四章,我们已经知道,通过条件作用,个体可以了解某些事实,掌握一些技能。同样,个体在条件作用下也可以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1920年的著名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经典条件反应在情绪学习中的作用。在这项研究中,当小阿尔波特抚摸小白鼠(条件刺激)时,实验者在旁边敲击金属棒发出令人心惊的声音(无条件刺激),很快小阿尔波特就产生了对小白鼠的恐惧反应(条件反应)。用同样的办法,也可以借助经典条件反应消除儿童对这类本不可怕的动物的退缩反应。

在操作条件反应原理应用方面,教师通常可采用的技术是,适当地操纵学生行为之后的强化,如奖励、惩罚等。

在奖励的运用上,首先要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奖励的应该是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一般的概括性行为。其次,要正确选择奖励,以多次奖励但不至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为原则,而且不必时时运用物质奖励。在不少场合,向学生微笑,表示亲昵或口头表扬,同样能产生良好的强化作用。再次,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延搁太长时间。最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利用内部奖励,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本身获得满足,感到愉快,以增强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惩罚的运用上,一般来讲,教师可运用两类惩罚。第一类惩罚是在学生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发生后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批评、警告、记过,甚至开除学籍等处分。第二类惩罚是在学生发生不良行为后,取消学生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扣除行为得分,暂时收回某种奖励或暂时取消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权利等。

主张运用惩罚并不等于提倡体罚或变相体罚。

为了正确使用惩罚,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如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施以体罚或罚款是不适当的。

第二,惩罚应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对应。如批评学生在课堂上随便讲话,不应同时又指责其过去曾在上课时吃东西。

第三,至少需要提供一种不相容的反应(正确反应)。如学生在课堂里随地吐痰的不相容反应就是用纸擦掉痰迹。

第四,错误反应之后立即实施。

第五,在施行延迟惩罚时,应力求使受罚者想到原先的过失情境。

第六,力戒惩罚后又立即给予奖励。

第七,给予必要的解释、命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