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

时间:2022-0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达摩易筋经《易筋经》序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易筋》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连络,周身通行血气。《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镇少林,以永师德。若各能作佛,乃不负达摩大师留经之意。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高下者,易其升降;先后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达摩易筋经_达摩易筋经洗髓经

达摩易筋经


《易筋经》序

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一日谓其徒众曰:“盍各言所知,将以占乃诣。”众因各陈其进修。师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于慧可曰“尔得吾髓”云云。后人漫解之,以为入道之浅深耳,盖不知其实有所指,非漫语也。

迨九年功毕,示化,葬熊耳山脚,乃遗只履而去。后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少林僧修葺之,得一铁函,无封锁,有际会,百计不能开。一增(僧)悟曰:“此必胶之固也,宜以火。”函遂开,乃熔蜡满注而四着故也。得所藏经二帖(帙),一曰《洗髓经》,一曰《易筋经》。《洗髓经》者,谓人之生感于爱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秽。欲修佛谛,动障真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涤净尽,纯见清虚,方可进修,入佛智地。不由此经(径)进修,无基,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向者所谓“得髓者”,非譬喻也。《易筋》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连络,周身通行血气。凡属后天,皆其提挚,借假修真;非所赞襄,立见颓靡。视作泛常,易臻极致。舍是不为,进修不力,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所谓皮、肉、骨者,非譬喻,亦非漫语也。《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镇少林,以永师德

第其经字,皆天竺文,少林诸僧不能遍译。间亦译得十之一二,复无至人口传密秘,遂各逞己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技艺,遂失作佛真正法门。至今,少林僧众,谨(仅)以角艺擅场,是得此经之一斑也。众中一僧,具超绝识,念惟达摩大师,既留圣经,岂惟小技?今不能译,当有译者。乃怀经远访,遍历山(川)岳。一日,抵蜀,登峨眉山,得悟(晤)西竺圣僧般剌密谛,言及此经,并陈来意。圣僧曰:“佛祖心传,基先于此,然此经文不可译,佛语渊奥也;经义可译,通几达圣也。”乃一一指陈,详译其义。且止僧于山,提挚进修,百日而凝固,再百日而充周,再百日而畅达,得所谓金刚坚固地。驯此入佛智地,询为有基筋(助)矣。僧志坚精,不落世务,乃随圣僧化行海岳,不知所之。

徐鸿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复授于予。尝试之,辄奇验。始信语真不虚,惜乎未得《洗髓》之秘,(不能)观游佛境;又惜立志不坚,不能如僧不落世务,乃仅借六花小技,以勋伐终,中怀愧歉也。

然则此经妙义世所未闻,谨叙其由,俾知颠末。企望学者务期作佛,切勿要(效)区区作人间事业也。若各能作佛,乃不负达摩大师留经之意。若曰勇足以名世,则古之以力闻者多矣,奚足录哉?


唐贞观二载春三月三日李靖药师甫序

《易筋经》内外神勇序

予,武人也,目不识一字,好弄长枪大剑、盘马弯弓,以为乐。值中原沦丧,徽、钦北狩,泥马渡河,江南多事。予因应我少保岳元帅之幕(募),署为裨将,屡上战功,遂为大将。

忆昔年奉少保将令出征,后旋师还鄂。归途,忽见一游僧,状貌奇古,类阿罗汉相。手持一函入营,嘱予致少保。叩其故,僧曰:“将军知少保有神力乎?”予曰:“不知也,但见吾少保能挽百石之弓耳。”僧曰:“少保神力,天赋之欤?”予曰:“然。”僧曰:“非也,予授之耳。少保少尝从事于予,神力成功。予嘱其相随入道。不之信,去而作人间勋业事。名虽成,志难竟,天也、运也、命也!奈若何?今将及矣!烦致此函,或能返省获免。”予闻言不胜惊异,叩姓氏,不答;叩所之,曰:“西访达师。”予惧其神威,不敢挽留,竟飘然去。

少保得函,读未竟,泣数行下,曰:“吾师神僧也,不吾待,吾其沫(休)矣!”因从襟袋中出一册付予,嘱曰:“好掌此册,择人而授,勿使进道法门,斩焉中绝,负神僧也。”不数月,果为奸相所构。予心伤于少保,冤愤莫伸,视功勋若粪土,因无复人间之想矣。念少保之嘱,不忍负恨,武人无巨眼,不知斯世谁具作佛之志,堪传此册者?择人既难,妄传无益。今将此册传于嵩山石壁之中,听有道缘者自得之,以衍进道之法门,庶免妄传之咎,可酬少保于天上矣!

宋绍兴十二年鄂镇大元帅少保岳麾下宏毅蒋(将)军汤阴牛皋鹤九甫序

总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证(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二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障、无碍,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净、外坚固,登圣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有存乎人。弄壶中之口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寒,为暑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先后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涯(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也,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躯,而易为金石之体。

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火候岁年,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其入斯门者,务宜先办香信(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往坚,精进如法,行搏而不懈,无不立跻于圣域者云。

般剌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论

夫一人之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气血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虽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则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

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顺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经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共用,错综其道也。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始为子(了)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剌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骨(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其精力(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

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

凡揉之时,宜解襟,何(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均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其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纷,驰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驰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持(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剌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缚矣。故达摩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则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裹(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合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曰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斑扉,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者,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著(智),俾凝滞渐消,清灵日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得(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服药法

炼壮之功,外资于揉,内资于药。

行功之际,先服药一丸,约药入胃将化之时,即行揉功。揉与药力,两相迎凑,乃为得法;过犹不及,皆无益也。

行功三日,服药一次,照此为常。

内壮丸药药方

蒺藜炒去刺白茯苓去皮

白芍药火煨、酒炒熟地黄酒

甘草蜜朱砂各五两水飞

人参白术土炒

当归酒制川芎各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重二钱,每服一丸,汤酒任下。一云,多品合丸,其力不专,另立三方任用。

一方:野蒺藜,炒去刺,炼蜜为丸,每服一钱或二钱。

一方:朱砂,三分,水飞过,蜜水调下。

一方:茯苓,去皮为末,蜜丸或蜜水调下;或作块浸蜜中,久浸愈佳,约服一钱。

汤洗方

行功之时,频宜汤洗,盖取其盐能软坚,功力易入;凉能散火,不致聚热。

一日一洗,或二日一洗,以此为常,功成则止。

地骨皮、食盐,各宜量,入煎水乘热汤(烫)洗,则血气融和,皮肤舒畅矣。

初月行功法

初揉之时,拣择少年童子,更迭揉之,一取力小,揉扣(推)不重;一取少年,血气壮盛。未揉之,先服药一丸,约药将化时,即行揉法。揉力与药一齐运行,乃得其妙。揉时当解襟仰卧,心下脐上,适当其中,按以一掌,自右向左揉之。徐徐往来均匀,勿轻而离皮,勿重而着骨,勿乱动游击,斯为合式。

当揉之时,冥心内观,着意守中,勿忘勿助,意不外驰,则精、气、神皆附注一掌之下。是为如法火候。若“守中”纯熟,揉推匀净,正揉之际,竟能睡熟,更为得法,愈于醒守也。如此行时,约略一时。时不能定,则以大香二炷为则,早、午、晚共行三次,日以为常。如少年火盛,只宜早、晚两次,恐其太骤,致生他虞。行功既毕,静睡片刻,清醒而起,应酬无碍。

二月行功法

初功一月,气已凝聚,胃觉宽大,其腹两旁,筋皆腾起,各宽寸余。用气努之,硬如木石,便为有验。两筋之间,自心至脐,软而有陷,此则是膜较深于筋,掌揉不到,不能腾起也。

此时,应于前所揉一掌之旁,各揉开一掌,仍如前法,徐徐揉之。其中软处,须用木杵深深捣之。久则膜皆腾起,浮至于皮,与筋齐坚,全无软陷,始为全功。此揉、捣之功,亦准二香,日行三次,以为常则,可无火盛之虞矣。

三月行功法

功满两月,其间陷处至此略起,乃用木槌轻轻打之。宽一掌处,却用木槌如法捣之。又于其旁至两筋(肋)梢,各开一掌,如法揉之。准以二香为则,日行三次。

四月行功法

功满三月,其中三掌,皆用槌打;其外二掌,先捣后打。日行三次,俱准二香。功逾百日,则气满筋坚,膜亦腾起,是为有验。

用功轻重法

初行功时,以轻为主,必须童子,其力平也。一月之后,其力渐盛,须有力者渐渐加重,乃为合宜。切勿太重,以致动火,切勿游移,或致伤皮。慎之,慎之!

用功浅深法

初功用揉,取其浅也,次渐加力,是因气坚,稍为增重,仍是浅也。次功用捣,方取其深。再次用打,打外虽尚属浅,而震入于内则属深,俾内外皆坚,方为有得。

两肋内外功夫

功逾百日,气已盈满,譬之涧水平岸,浮堤稍为决道(导),则奔放他之,无处不到,无复在涧矣。当此之时,切勿用意引入四肢,所揉之外,切勿轻用槌、杵捣打。略有引导,则入四肢,即成外勇,不复来归行于骨内,不成内壮矣。

其入内之法,为一石袋,自从心口至两肋梢、骨肉之间,密密捣之。兼用揉法,更用打法。如是久久,则所积盈满之气,循之入骨。有此则不外溢,始成内壮矣。内、外两歧于此分界,极当辨审,倘(不令)其中少有夹杂,若轻用引弓、努拳、打扑等式,则气趋行于外,永不能复入内矣。慎之,慎之!

木杵、木槌说

木杵、木槌皆用坚木为之,降真香为最佳,文楠、紫檀次之,花梨、白檀、铁梨又次之。株长六寸,中径五分。头圆尾尖,即为合式。槌长一尺,围圆四寸,把细顶粗,其粗之中处略高少许。其高处着肉,而两头尚有闲空,是为合式。

石袋说

木杵、木槌用于肉处,其骨缝之间悉宜石袋打之。取石头要圆净,全无棱角,大如葡萄、小如榴籽、生于水中者,乃堪入选。山中者燥,燥则火易动;土中者郁,郁则气不畅,皆不选也。若棱角尖硬,定伤筋骨,虽产诸水,亦不可选。袋用细布,缝作圆个(筒),如未(木)杵形样,其大者长约八寸,其次六寸,再次五寸。大者,石用一斤,其次十二两,小者半斤。分置袋中,以指挑之,挨次扑打,久久行之,骨缝之间,膜皆坚壮也。

五、六、七、八月行功法

功逾百日,心下两旁至两肋之梢,已用石袋打,而且揉矣。此处乃骨缝之交,内壮、外壮在此分界。不于此处导引向外,则其积气向骨缝中行矣。气循打处,遂路而行,宜自心日(口)打至于颈,又自肋梢打至于肩,周而复始,切不可逆打。日行三次,共准六香,勿得间断。如此百日,则气满前怀,任脉充盈,功将半矣。

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

功至二百日,前怀气满,任脉充盈,则宜运入脊后,以充督脉。从前之气,以至肩颈,今则自肩至颈,照前打法,兼用揉法。上循玉枕,中至夹脊,下至尾闾,处处打之,周而复始,不可倒行。脊旁软处,以掌揉之,或用槌、杵随便捣打,日准六香,其行三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揉打周遍。如此百日,气满脊后,能无百病,督脉充满。凡打一次,用手遍搓,令其均润。

配合阴阳法

天地,一大阴阳也,阴阳相交,而后万物生。人身,一小阴阳也,阴阳相交,而后百病无。阴阳互用,气血交融,自然无病,无病则壮,其理分明。

然行此功,亦借阴阳交互之义,盗天地万物之元机也,如此却病。凡人身中,其阳衰者,多患痿弱、虚惫之疾,宜用童子、少妇,依法揉之。盖以女子外阳(阴)而内阴(阳),借取其阳,以助我之衰,自然之理也。若阳盛阴衰者,多患火病,宜用童子、少男,盖以男子外阳而内阴,借取其阴,以制我之阳盛,亦是元机。至于无病之人,行此功者,则从其便,若用童男、少女,相间揉之,令其阴阳各畅,行之更妙。

下部行功法

积气至三百余日,前后任、督二脉悉皆充满,再行此下部功夫,令其通贯。

盖以任、督二脉,人在母胎原自相通;出胎以后,饮食出入,隔其前后通行之道。其督脉,自上龈循顶行有(脊)间,至尾闾;其任脉自承浆循胸行腹,下至会阴,两不相贯。合(今)行此下部之功,则气至,可以通接而交旋矣。

行此功夫,其法在两处,其目有十段。两处者,一在睾丸,一在玉茎。在睾丸,曰攒、曰挣、曰搓、曰拍;在玉茎,曰咽、曰摔、曰握、曰洗、曰束、曰养。

以上十字,除咽、洗、束、养外,其余六字,用手行功。皆自轻至重,自松至紧,自驰至安,周而复始,不计其数。

日以六香,分行三次,百日成功,则其气充满,超越万物矣。

凡攒、挣、拍、摔、握、搓六字,皆手行之,渐次轻重。

若咽,则初行之始,先吸二口清气,以意咽下,默送至胸;再吸一口,送至脐间;又吸一口,送至下部行功处,然后乃行攒、挣等功。

握字功,皆用努气至顶,方为有得,日以为常。

洗者,用药水逐日荡洗一次,一取透(通)和气血,一取苍者(老)皮肤。

束字者,功毕、洗毕,用软帛作绳束其根茎,松紧适宜,取其常伸不屈之意。

养者,功成物壮,百战胜人,是其本分。犹恐其嫩,或致他虞,先用旧鼎,时或养之。养之者,宜安闲温养,切勿驰骋,务(毋)令惯战,然后能无敌矣。

行满百日,久久益佳。弱者强,柔者刚,缩者长,病者康,居然烈丈夫。虽木石、铁槌,亦无所惴。以此鏖战,应无敌手;以之采取,可得元珠;以之延嗣,则百斯男。吾不知天地之间,更有何药大于是汝(法)。

行功禁忌

自上部初功起至此,凡三百余日,勿多进(近)内。盖此功以积气为主,而精神随之。

初功百日内,全宜忌之;百日功毕后,方可进(近)内一次,以疏通其留滞,多不过二次,切不可三次,向后,皆同此意。

至行下部功时,五十日间,疏放一次,以去其旧,令生其新,以后慎加保守。

此精乃作壮之本,万勿浪用,俟功成气坚,收放在我,顺施在人,进(近)内则其道非凡,不可以价值论也。

下部洗药方

此行下部功,当用药水,日日汤(烫)洗,不可间断,盖取药力通气和血、苍老皮肤,又且解热退火,不致他变也。

法用:蛇床子、地骨皮、甘草,各量。

用煎汤,洗(先)温后热,缓缓汤(烫)之。

日一二次,以为常则。

用战

精气与神,炼至坚固,用立根基,希仙作佛,能勇精进也。

设人缘未了,用之临敌对垒时,其切要处在于意有所寄,气不外驰,则精自不狂,守而不走。

设欲延嗣,则按时审候,应机而射,一发中的,无不孕者。

设欲鏖战,则闭气存神,按队行兵,自能无敌。

若于下炼之时,加吞剑、吹吸等功,相间行熟,则为泥水采补最上神锋也。

内壮神勇

壮有内外,前虽言分量,尚未究竟,此再明之。户(自)行胁肋打揉之功,气入骨,分令至任、督二脉,气充遍满,前后交接矣。尚来见力,何以言勇?盖以气未到手也。

法用石袋,照前打之。先用(从)右肩以次打下,至于右手中指之背,又从肩背后打至大指、食指之背,又从肩前打至无名指、小指之背,后从肩里打至掌内大指、食指之梢,又从肩外打至掌内中指、无名指、小指之梢。打毕用手处处搓揉,令其匀和。

日限六香,分行三次,时常汤(烫)洗,以疏气血。

功毕百日,其气始透,乃行左手,仍准前法,功亦百日。

至此则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然此皆小用之未(末)技也。

炼手余功

行功之后,余力炼手。

其法:常以热水,频频汤(烫)洗。初温,次热,最后大热。自掌至腕,皆令周遍。汤(烫)毕,不用拭干,即乘热摆撒其掌,以至自干。摆撒之际,以意努气,至于指尖,是生力之法。

又以黑、绿二豆,拌置斗中。以手插豆,不计其数。

一取汤(烫)洗,和其血气。一取二豆,能去火毒。一取磨砺,坚其皮肤。如此功久,则所积之气,行至于手,而力充矣。

其皮肤、筋膜两坚,着骨不软不硬,如不用之时,与常人无异;用时,注意一努,坚如铁石,以之御物,莫能当此。盖此力自骨中生出,与世俗所谓外壮,迥不相同。

内外之分,看筋可辨。内壮者,其筋条畅,其皮细腻,而其力极重。若外壮者,其皮粗老,其掌与腕,处处之筋,尽皆盘结,壮(状)如蚯蚓浮于皮外,而其力虽多,终无基本。此内外之辨也。

外壮神力八段锦

内壮既得,骨力坚凝,然后可以引达于外,盖以其内有根基。

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炼外之功,概此八法:曰提、曰举、曰推、曰拉、曰揪、曰按、曰抓、曰盈。依此八法,努力行之,各行一遍,周而复始,不计其数。

亦准六香,日行三次,久久成功,力充周身。

用时,照法取力,无不响应,骇人听闻。古所谓,手托城闸,力能举鼎,俱非异事。

其“八法”,若逐字单行,以次相及,更为精专,任从其便。

神勇余功

内外两全,方称神勇。其功既成,以后常宜演练,勿轻放逸。

一择园林诸树大而且茂者,是得木土旺相之气,与众殊也。有暇之时,即至树下,任意行功,或捶,或按,或推、拉、踢、拔,诸般作势,任意为之。盖取得其生气,以生我力,而又取暇,以成功也。

一择山野挺立大石,秀润完好,殊众者。时就其旁,亦行推、按种种字法,时常演之。

盖木石得天地之钟英,我能取之,良有大用。稽古大舜,与木石居,非漫然(谤语)也。

贾力运力势法

其法:用意蓄气,周身处处。

初立运之,立必捉直彻顶,踵无懈骨,卷肱,掌指稍屈,两足齐踵,相去数寸,立定;两手从上,如按物难下状。凡至地,转腕从下,拄物难上状,过其顶;两手则又如攀物难下状,而至肩际,转腕掌向外,微拳之,则卷肱,立如初。

乃卷两肱开向后者三,欲令气不匿膺间也。却舒右肱拦之,欲右者,以左逮,于左之爪相向矣。

如将及之,则左手撑而极左,右手拉而却右,左射引满,右肱卷如初矣。

则舒左肱拦,右手撑,左手扯,且满以右法,左右互者,各三之。

则卷两肱,立如初,左手下附左外踝,踝掌竞劲相切也。

则以右手推物,使左倾。顷矣,顾曳之,使右倚肩际,如是者三之。则右手以下,以左法,左推曳之。以右法者三之。

则卷两肱,立如初,平股掇重者,举势极则拔,盖至乳旁而攀矣。

握固腹,则左右间不附腹也。高下视脐之轮,则劈右拳,据右肩旁。一强物至左足外踵,转腕托上托尽,而肱且右,则扳而下至右肩际,拳之右拳,据右腰眼,左右互者,各三之。

徐张后,两拳而前交,叉指上举,势极则转腕。

举者,掌下十指端上也;扳者,掌上十指端下也。叉掌上拱,手顶负筐,腋下皆为举扳焉。

就其势倒而左几左,足外地。以前势起,倒而左右互者,各三之。

凡人倒左者,左膝微诎也。倒右者,右膝微诎也。不诎者,法也。

乃取盐汤壮温者,濯右手,皆指濡之,平直右肱横挥之而燥,则濯左。左挥右燥,复左右互者各三之,挥且数十矣。

自是两肱不复卷矣。乃蹬右足数十次,乃其期。蹬以其踵,则抵之颈,以其趾或绊之也。

则屹立敛足,举前踵,顿地数十已。而两足蹲立,相去以尺,乃挥右拳前击数十,左之,乃仰卧,复卷肱,如立时,然作振脊欲起者数十,而工(功)竣焉。

凡用势,左右必以其脊,但凡蓄气,必迄其功,凡工日二三,必微饮后及食后一时行之。行之时,则以拳遍自捶,勿使气有所不行。时揸五指,头捣户壁。

凡按久而作木石声,为作屈肘前上之,屈拳前上之,卧必侧面,上手拳而杵席作卧,因其左右,其拳指握固。

《易筋经》十二势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手排开,两掌上立,肱腕平直,计气凝神。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双手上举,两掌向上,背对肩井,如托铁塔。

四、摘星换斗势


单手高举,掌须下覆,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

用力收回,左右同之。

五、出爪亮翅势


掌向上分,足趾挂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

六、倒拽九牛尾势

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

七、九鬼拔马刀势


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八、三盘落地势


目注牙齿,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子金(千金),两腿收直。

九、青龙探爪势


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

十、卧虎扑食势


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挂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十一、打躬势


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

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

十二、掉尾势


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徐徐收入,脚根(跟)顿地二十一次,左右膀伸七次。盘膝静坐,口心相注,闭目调息,定静后起。

收势


左右膀伸七次。盘膝静坐,口心相注,闭目调息,定静后起。

此功昉自释门,以禅定为主。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深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势行之。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初炼动势,必心力兼到,静势默数三十,数日渐加,增至百数为止。日行三次,百二十日成功。气力兼得,则可日行二次;气力能凝且坚,则可日行一次。务至意念不兴乃成。

十八炼录

搓膀腕法

行功毕,先伸左膀,用人以两手合擎虎口,用力搓之,由渐而增,如初搓,以十数把,渐加至百把为度。右亦如之,务使两膀手腕发热透骨。

挞炼手足

初炼量力,缝做夹布口袋一个,装米砂五六十斤,悬挂架上。用功毕,常用掌推、拳击、足踢、脚蹬,务至动摇,仍用拳脚踢打。迎送日久,渐加砂袋斤重。

炼指法

量自力之大小,拣圆净一二斤重石子一个,用五指抓拿,撒手掷下,不令落地,仍用手指赶抓。如是掷抓,初惟十数次,日久渐加次数暨石子斤数,则五指自觉有力矣。

又法,每于坐时,不拘时刻,以左右五指着座,微欠身躯,指自出力,无论群居独坐,皆可行之,日久自能见效。

玉环穴说

《天录(禄)识余》云:“《铜人针灸图》载脏腑一身俞穴有玉环余(俞),不知玉环是何物。张紫阳《玉清金华秘文》论神仙结丹处曰:心下肾上,脾左肝右,生门在前,密户居后,其连如环,其白如锦,方圆径寸,密裹一身之精精(粹),此即玉环[也]。医者论诸种骨蒸,有玉房蒸,亦是玉环。其处正与脐相对,人之命脉根蒂也。”

《吝(言)鲭》云:“一气之运行,出入于身中,一时凡一千一百四十五息。一昼夜计一万三千七百四十息。至入(人)之息,以踵存于至深渊默之中,气行无间,绵绵若存,寂然不动,与道同体。若盛气哭号,扬声吟诵,吹笛长歌,多言伤气,皆非养生之道。”

《遵生八笺》曰:“凡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有光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即不出,起(却)回还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见心中、胃中分明,乃吐气讫,咽液三十九遍(过)止。一日三为之:日出时、食时、日中时行之。一年除疾,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得道,日中行无影,辟百邪千灾之气。常存日在心,月在泥丸中。昼服日,夜服月。服月法存月,光芒白色,从脑中(下)入喉,又复(芒亦)至齿而咽入胃。一云,常存月,一月(日)至十五日以前,十(五)日以后不服。月减光芒损大气,故即止也。”

经验药方四则

一、打虎状元丹

人参一两 鹿茸一对 朱砂四两

附子三两 远志八两 牛膝四两

木瓜四两 白蒺藜四两 肉苁蓉四两

巴戟四两 川乌四两 白茯苓四两

杜仲四两 麦冬四两 枣仁四两

天冬四两 砂仁四两 蛇床子四两

木香二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钱,或黄酒或盐汤下。

二、又方


朱砂当归各一两 白蒺藜四两

陈皮四两 甘草三钱

人参五钱 肉桂五钱

白术炒一两 良姜四钱 滚水泡去皮,夏用一钱

大附子一钱 连翘二钱

遂仁少许

夏加茯苓二钱 上行加川芎一钱

中行加杜仲一钱 手行加肉桂一钱

腿行加牛膝一钱 脚行加防己一钱

紫苏夏加五钱 冬加一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白水下。

三、大力丸

上蒺藜 炒半斤 全当归酒 炒四两

牛膝酒炒四两 枸杞四两

鱼胶四两 续断四两

补骨脂盐水炒四两 兔丝饼四两

螃蟹炒黄半斤 虎骨四两 酥灸前腿骨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清晨黄酒下。

四、洗手仙方

川乌 草乌 南星 蛇床各一两

半夏 百部 花椒 狼毒 透骨 草藜芦 龙骨 海牙 地骨皮 紫花地丁 各一两

青盐四两硫黄一块,二两

醋五碗,水五碗,熬至七碗。每日汤(烫)洗,止用三料全效。

历见壮筋骨药方,率皆欲速见效。妄投猛烈药物,虽气力遽见增长,而致戕生者颇多。是以余抄集经验方内,择其屡经屡验、药性平温不致决烈者,录之以为用功之一助云尔。

木杵图


木杵长六寸,中径寸半,头圆尾尖,即为合式。

木槌图


槌长一尺,围圆四寸,把细顶粗,其粗之中处略高少许,是为合式。

任督二脉图

任脉图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何(至)咽喉,属阴脉之海也,中行,凡二十四穴。

颐前

承浆一穴【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下陷中,足阳明之会】

颔下

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仰而取之,阴维、任脉之会】

膺腧

天突一穴【一名玉户,在项结喉下四寸宛宛中】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华盖一穴【在璇玑上一寸】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包络,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之中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腹中行



鸠尾一穴【在蔽骨之间,言其骨垂下如鸠形,故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此骨之际,下行一寸是也】


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幕也】


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二寸,任脉、手太阳、足阳明之会也】


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胃幕也,三阳任脉之会,谓上纪也】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为幽门】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


神阙一穴【在脐中】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


气海一穴【一名映丁,名下肓,阴交下五分】


石门一穴【在脐下一寸三分,三焦募,女子禁灸】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幕,为下纪也。三阴、任脉之中】

中极一穴【脐下四寸,一名元气、足三阴之会】

曲骨一穴【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动脉处,足厥阴之会】

会阴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后,一名尾翳,两阴间是也】

濒湖李时珍曰:“任为阴阳(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幕】,同足厥阳、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幕,三阴任脉之会】,历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三焦幕也】、气海【脐下一寸,尖(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幕】,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会足太阴于下脘【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会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于中脘【脐上四寸,胃之幕也】,上上脘【脐上五寸】、目(巨)阙【为尾下一寸,心之幕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两直乳中间】、玉堂【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璇玑下一寸】、璇玑【天突下一寸】,上喉咙、会阴于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击(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

《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脉之则(别)络,明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起(迎),足阳明也。”

督脉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

鼻柱下

素髎一穴【在鼻柱上端】

水沟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阳明之交会,上唇取之】

兑端一穴【在唇上端】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督、任二脉之会】

额上行

神庭一穴【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

上星一穴【在神庭后,入发际一寸】

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五分】

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

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脉、足太阳之交会】

顶后至项

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

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

脑户一穴【一名迎风,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

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项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五分,项大筋宛宛中】

哑门一穴【在风府后五分,入发际五分,系舌本,阳维之会,伸头取之】

背脊下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任所发】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灵台一穴【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伛偻】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命门一穴【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腰俞一穴【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长强一穴【在脊底端】

濒湖李时珍曰:“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各二穴】。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腧(俞)【二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冲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顶后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顶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三寸】、后顶【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囟会【百会前三寸,即囟门】、上星【囟会前一寸】,至神庭【囟会前二寸,(甫)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柱(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入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见阴跷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脾(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齐(膂)络肾。《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

《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刚(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王海藏曰:阴跷、阳跷同起跟中,乃气井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浑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濒湖又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乡,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不(黄)廷(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候,自有别传。

海藏又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母。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元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乾。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王启元(玄)曰:脑户乃督脉、足太阴之会,故也。”

骨数

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男子骨白,妇人骨黑。

髑髅骨,男子自项及耳并脑后共八片【蔡州人有九片】。脑后横一缝,当正直下至发际别有一直缝。妇人只有六片,脑后横一缝,当正直下无缝。

牙有二十四,或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胸前骨一(三)条,心骨一片,状(嫩),如钱大。

项与脊骨,各十二节【自项至腰共二十四椎骨,上有一大锤(椎)骨,人身项骨五节,背骨十九节,舍之得二十有四,是项之大锤,即在二十四骨之内。锤音垂】。

肩井及左右饭匙骨各一片。

左右筋(肋)骨,男子各十二条,八条长,四条短;妇人各十四条。

男女腰间各有一骨,大如[手]掌,有八孔,作四行样。手、脚骨各二段,男子左、右手腕及左、右臁筋骨边,皆有髀骨【妇人无】。两足(脚)膝头各有[左侖(角)右页]骨,隐在其内,如大指大。手[掌]、脚板各五缝,手、脚大拇指并脚第五指各二节,余十四指并三节。

尾蛆骨,若猪腰子,仰在骨节下。男子者,其缀脊处凹,两边皆有尖瓣,如棱角,周布九窍;妇人者,其缀脊处平直,同布六窍,大小便处各一窍。

筋络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别者,结于腨腘中,结于臀,上挟斜上项;其支者,入结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结于膝下。其支者,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后者,结于尻,其(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二(三)指(趾),结于跗上,加辅骨,上结于膝,上脾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上颈,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网。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散于胸中,着于脊。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趾)之下,斜走内踝之下,踵上于内辅之下,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指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阳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入结于腋下。其支者,上绕肩胛,循颈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属目外眦。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肩,走颈。其支者,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财(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结于鱼上(后),[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入腋下,出缺盆,结髃上,下结胸里,散贯贲,下抵季肋。

手厥阴(心主)之筋,起于中指,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挟肋。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入腋,挟乳里,结于胸中,下系于脐。

气血说

休宁汪氏曰:人身之所恃以生者,此气耳。源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千里,周通一身,顷刻无间,出入升降,昼夜有常,曷尝病于人哉?及至七情交致,五志妄发,乖戾失常,清者化而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护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弗顺。

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矣。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五脏,漉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宜通,靡不由此也。

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注之于脉,充则实,少即涩,生旺,则六经恃此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血者,难成而易亏,可不谨养乎?

十二经筋图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联属部分,有具体的生理起止点,行于体表。不入脏腑,其走向均起于四肢末端,结于关节、躯干、胸腹、头部等附近,阳经在外、在后,阴经在内、在前。

原文《达摩易筋经》只收有《十二经络》之文字,现引用《灵枢经》十二经络图稍做改动后附上,与文字形成对照。

一、手太阴经筋图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结于鱼上(后),[上]循臂,结肘中,上

臑,入腋下,出缺盆,结髃上,下结胸里,散贯贲,下抵季肋。

二、手阳明经筋图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财(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夹脊。

三、足阳明经筋图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二(三)指(趾),结于跗上,加辅骨,上结于膝,上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上颈,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网。

四、足太阴经筋图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散于胸中,着于脊。

五、手少阴经筋图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入腋,挟乳里,结于胸中,下系于脐。

六、手太阳经筋图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入结于腋下。其支者,上绕肩胛,循颈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属目外眦。

七、足太阳经筋图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别者,结于

腨腘中,结于臀,上挟斜上项;其支者,入结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

八、足少阴经筋图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趾)之下,斜走内踝之下,踵上于内辅之下,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九、手厥阴经筋图


手厥阴(心主)之筋,起于中指,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

十、手少阳经筋图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肩,走颈。其支者,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

十一、足少阳经筋图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结于膝下。其支者,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后者,结于尻,其(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

頄。

十二、足厥阴经筋图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指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阳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