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五大名楼的文化鉴赏

我国五大名楼的文化鉴赏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黄鹤楼论高度不是最高的楼,论时间也不是最早的楼,而是其文化影响最大,黄鹤楼以文化名列“天下江山第一楼”[10]。可是,黄鹤楼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过,这也正是黄鹤楼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国五大名楼的文化鉴赏_旅游文化与鉴赏

第二节 我国五大名楼的文化鉴赏

一、黄鹤楼鉴赏

黄鹤楼,“天下江山第一楼”巍峨耸立于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武昌蛇山之上,始建于三国时代吴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中国AAAAA级景点,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享有“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一座文化名楼,大家都熟悉米芾为黄鹤楼的题词“天下江山第一楼”。其实黄鹤楼论高度不是最高的楼,论时间也不是最早的楼,而是其文化影响最大,黄鹤楼以文化名列“天下江山第一楼”[10]

黄鹤楼文化是在黄鹤楼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黄鹤楼始建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是当年孙权在修建夏口城的时候修建的一座军事望楼。此后一直到唐代以前,黄鹤楼是军事禁地。黄鹤楼形势险要,战略地位突出,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处于长江、汉水交汇处,北面与龟山相对,形成龟、蛇、鹤三种文化生灵的意象组合;它临江负险、高标卓立,是道教信徒心目中最易羽化升天之处。楼前长江沙洲上曾是天鹅栖息繁衍之地,清纯脱俗的天鹅很容易被想象成来往于天地间的乘驾工具。于是,黄鹤楼就被传说成仙人们往来天地的休憩场所和教徒们修炼之地,天鹅则被幻化成黄色的鹤,为仙人所驯服,替仙人们作驾乘。

早在南朝时候,黄鹤楼上成仙的民间传说就出现在小说和史书里了。那时战乱频仍,政治黑暗,人生痛苦,为佛、道二教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希冀超脱苦难的现实,把希望从今生移到来世,从地上转向天国,幻想超尘出世,羽化而登仙,于是“仙人乘鹤”的故事便应运而生了。与黄鹤楼有关的神仙不止一个,有黄子安、费文伟、吕洞宾等。富有神仙气息的民间传说是黄鹤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时,黄鹤楼成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旅游胜地,这种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

黄鹤楼历经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在此期间被多次毁掉,尤其是1884年黄鹤楼被烧毁后直到1985年今楼才建成,100多年里黄鹤楼只有故址。可是,黄鹤楼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过,这也正是黄鹤楼文化的魅力所在。一千多年里,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诗词、词作、楹联、碑记、文章,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黄鹤楼》、毛泽东的《菩萨蛮·登黄鹤楼》为人所吟诵。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陈云和诗称“黄鹤楼,有一个腾空而起的雄姿,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气势”。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莽,乌龟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滔滔,心潮逐浪高!”新黄鹤楼于1981年重建,比旧楼更为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与24层的晴川饭店、晴川阁[11]隔江相望。这一组对景,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img36

图6-1 龟山上左看黄鹤楼(2006年10月自摄)

黄鹤楼是黄鹤楼非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黄鹤楼非物质文化是黄鹤楼的灵魂所在,二者不可分割。这也是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原因所在。黄鹤楼传说是古老的,它又是鲜活的。它的“天人合一”、少贪寡欲、惩恶扬善的故事主题,平民化的叙事手法,神仙、人物、生灵和谐相处的画面,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以及时常意料不到的结局,不仅契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心理,也能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中国有江城武汉,武汉有三镇,汉阳有黄鹤楼。

二、滕王阁鉴赏

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的滕王阁,依城临江,瑰伟绝特,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据史书记载,唐永徽三年(652年),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之。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王勃《滕王阁序》流传后闻名于世,成为历代文人寄寓兴托,感慨遥深的对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意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从文学艺术中扩展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滕王阁文化[12]

对滕王阁的兴建和重修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唐代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盛赞“临观之美”、“瑰伟绝特”,此后还有唐代韦悫、宋代范致虚的《重建滕王阁记》,元代姚燧的《新修滕王阁记》,元代虞集的《重修滕王阁记》,明代陈文烛撰写的《重修滕王阁记》以及清代蔡士英、范文程、刘坤一、刘绎等人的《重建滕王阁记》等等。文献的记载都对其重修的历史原因、规模扩大、形制改动、景点增建等情况做了翔实的记载,为后人研究唐代滕王阁的建筑规模、体制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滕王阁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物的性质。通过分析滕王阁的建筑特征、内部设计、工艺技术等,探索如何从中挖掘其建筑文化的艺术审美,得到建筑工程的启示。在关于滕王阁兴废修建历史文献的研究中,着眼于滕王阁的历史研究较多,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对于加深人们对滕王阁的认识,发展滕王阁旅游文化,提高在历史时空中理解古人对滕王阁的特殊情感上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历史研究还是习惯性地停留在史料的修正上,深入探索滕王阁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社会环境中的人文价值不够。以史学的眼光去研究滕王阁的历史是必要的,对于史料的编撰流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对历史研究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对历史的鉴赏,发掘当中的人文价值,历史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现有研究成果中比较有现实价值的,是关注滕王阁建筑的古典氛围与周围建筑物的现代观感的协调,从城市景观设计角度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由于滕王阁周边地区缺少统一规划,其周边新建建筑物也明显违背了人们视觉景观的要求。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城市的建设,在景观的命名上提出引用滕王阁诗文中的名句如“江畔晴楼,极目烟波”、“鹤汀尧渚,西江观月”、“桂殿兰宫,半帘烟雨”、“渔舟唱晚,南浦夕照”等。南昌已经在对滕王阁周边实施改造,力求在其周边景观建设中展现与之相应的文化色彩和风格。

三、岳阳楼鉴赏

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北望长江东流,主楼三层,高20余米,全楼未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构型庄重大方。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广西真武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这里襟山带水,气象十分开阔,因而历代文人墨客来此登楼吟咏,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扬名于天下,而《岳阳楼记》也因岳阳楼而得以传诵千古。

岳阳楼能有今日的辉煌,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岁月。可远溯到1700多年前三国纷争时(公元210年),东吴大将周瑜病死于巴丘(巴丘、巴陵均为岳阳古称)。他临死前,遗书孙权说:“鲁肃忠烈,临时不荀,可以代瑜”。于是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令他赶往巴丘、江陵接管水军。鲁肃是一个“少有壮节”,“好为奇计”,“有过人之才”的将军,他接掌水军的时候,正是孙权、刘备激烈争夺荆州之时,巴丘地处江湖交汇处,水路、陆路四通八达,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利于水战。鲁肃为了防御关羽,也为了防备曹操南下,于公元215年选择了洞庭湖入长江的咽喉之地,构筑了险固的巴丘城。同时,在城西依山临水,地势高敞之处,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据史料记载,当年的阅军楼,就是今天岳阳楼的前身。

到了唐代,阅军楼才称岳阳楼。那时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百花齐放的时代,而岳阳楼又处在南来北往的通途,那些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到此登楼赏景,自然触景生情,因而岳阳楼上吟咏之声不绝,诗词歌赋争奇竞秀。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在鲁肃当年阅兵台的基础上,建造三层、六方、斗拱飞檐楼阁一座,取名为南楼,后名岳阳楼。据岳阳市档案文史馆记载,在唐诗中,赞叹岳阳楼的诗作就达160多首。

当然,岳阳楼也存在着许多逸事。李太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杜子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后人对杜诗极为推崇,云:“岳阳楼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

两侧有清道光进士窦塘撰、何绍基书的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二层还有一组《岳阳楼记》木屏,阴刻金字,是十二联屏。民国二十二年岳州警备司令段珩曾就此事撰有《岳阳楼记雕屏跋》。内云:“后有某守,酷爱此版,挈之去。舟过洞庭,遭风沉没。渔人捞获十一幅,售予吴。”

段长官:“闻张书范记原版尚藏鹿角,几经查访,始由李委员蕙淞于翌年冬,得之吴南屏世家,乃遣员资取之。”[13]这些诗作,都为岳阳楼增添了浓重的文化色彩[14]

四、鹳雀楼鉴赏

中国古代四大历史名楼中,每个楼都有承载它的文化基础。鹳雀楼也不例外。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骚客流连于此,咏颂出不少壮丽而不朽的著名诗篇。其中最为经典的传世佳作当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中华民族放歌抒怀留下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千古绝唱。随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传颂,鹳雀楼也名扬天下,几乎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象征[15]

鹳雀楼蕴含着与江南三大名楼迥异的文化。在建筑风格上除了让游客领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外,更突出了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的底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历史名楼中唯一一座坐落在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鹳雀楼所在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河东大地,黄河在此折向大海,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同时它也正好坐落在华夏历史坐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复建的鹳雀楼深刻地体现了其文化内涵。内部陈列以华夏根祖文化为主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显示了河东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黄河文化的精髓;通过展示山西和河东地区出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作品,让人们切身地感受到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了解山西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的发展和贡献。这些正是鹳雀楼的文化魅力所在,是鹳雀楼在四大名楼中的竞争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内在因素[16]

五、大观楼鉴赏

在滇池北岸有一座大观楼公园,园中的大观楼是我国名楼之一,大观楼之所以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它的大门两侧悬挂了一副被誉为“古今第一”的长联。这副长联是清代寒士孙冉翁所撰,共180字,颜体楷书,严谨浑厚,被视为云南省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湖北僧人到此建观音寺。8年后在寺址建楼二层,始名大观楼。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大观楼增为三层后,成为骚人墨客赋诗论文雅集胜地。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楼毁于兵火,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的。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此联极有名,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毛泽东赞评“从古未有,别创一格”。上联写景为主,触景生情,通过大观楼所见壮美景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风物热爱之情。下联抒发感慨为主,也缘情写景。如果说上联重在从横(空间)的角度写大观楼四围风物,那么,下联则从纵(时间)的角度结合云南历史,评论古今,历数汉唐宋元的伟烈丰功,抒发万代共尽的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