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城旅游文化鉴赏要义

古城旅游文化鉴赏要义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古城旅游文化鉴赏要义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而漫长的历史,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座古老的城市。因此,中国古城面临着传统城市保护与现代都市职能承载的双重任务。
古城旅游文化鉴赏要义_旅游文化与鉴赏

第一节 古城旅游文化鉴赏要义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而漫长的历史,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座古老的城市。每一座古城都积淀了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遗存了丰富的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这些古城古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一、古城的“沙漠化”

中国古城是在历史长河中凝炼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遗存,文物性是中国古城的重要属性,也是中国古城的核心价值。因此,中国古城面临着传统城市保护与现代都市职能承载的双重任务。保护与更新这一矛盾不仅造成了古城在时间轴线上的背离,而且还酿成了当下古城空间发展上的“冲突”与“分裂”。[1]目前,古城的命运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挑战。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往往有的古城规划与开发项目严重地破坏了古城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得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步履维艰。旧的历史城区几乎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丧失了原有的古城特色,出现了古城的“沙漠化”。[2]

(一)民众保护意识不高

中国人不太追求建筑物的永恒性,改朝换代,前朝宫殿、庙宇大都被烧毁重建,更不用说普通民居了,究其原因,是中国人对建筑传统的习惯性忽视。中国人对待古老建筑的看法,特别是改朝换代后统治者的态度,大多是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宫殿、城市多半会重新修建,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影响着许多国人对待古城的看法。保护历史文化古城是人类的共同使命,需要全社会具备古城保护意识,就是说民众应当具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珍视、爱护,对历史文化古城的高度责任感。对于历史文化古城来说,自然的损毁和破坏力远不及人为的干扰和破坏,民众古城保护意识的提高,将会使古城得到较好的保护。

(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后,能够带给当地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往往使得开发后的古城逐渐失去它真正的价值。以丽江古城为例,在丽江古城的旅游业飞速发展之后,带动了丽江市经济的发展。许多商家看中这个商业契机,开始在古城大量投资,古旧的老式民房在多年不断的改造翻新中,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风貌。现代化、商业化的趋势,在一点一点侵蚀着古城的特色。现在的古城,失去了原有的颜色和韵味,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铜臭味。另外,旅游的迅速发展,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多,无形中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如水体、噪音、光等污染。还有部分游客的私欲也导致古建筑的破坏,比如在建筑上刻字,攀爬到建筑上拍照等。古镇已然不“古”了,古镇已然成为“外来人”的生意场所。[3]这完全改变了古城文物建筑和环境的原状和文化内涵,使得丽江古城韵味被破坏。不知我们的古镇何时才能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而不是“乱哄哄、闹嚷嚷的人流”。

(三)中国古城木构建筑的特征

从我国现存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特点来看,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以土木建筑为主的,从帝王居住的皇宫到百姓居住的民宅,大多是木构架的,有的古城可能还会有竹子的阁楼。土木建筑与砖石建筑比较起来,坚固程度、持久性就差很多。这种木构建筑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古建筑不易保存,再加上我国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一组一组的建筑群,如遇到火灾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会全部损毁的,这又加大了历史文化古城中建筑物的保护难度。土木建筑,时间一久,人们又疏于保护,就会很容易呈现出破败的感觉、岌岌可危的样子,这也是历朝历代建国后重新修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历史文化古城大多年代久远,因此古城内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使得古城很难保留时代的气息,容易遭受破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保存到今天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代的,其他时代的,多因时代久远而损毁。

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

如何处理发展生产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和保护古城风貌的关系、发展旅游事业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怎么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古城是当前许多古城所面临的问题,保护历史文化古城有两种模式:

(一)保护旧城,另辟新区

“保护旧城,另辟新区”这一思想是梁思成、陈占祥于1950年2月提出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提到的尽量保护旧城的传统风貌,不在旧城内大拆大建;同时在旧城外开辟新城,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这样既满足了现代建设的需要,又缓解了旧城中人口过密、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矛盾。这种保护文物环境和历史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思想在当时应该说是十分先进的。

中国古代的建筑、城市规划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中轴线要对称;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设施,后做地面建筑;左府右衙、左文右武等等。这些古城规划,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4]所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立足于古城区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完整或整体才是第一位的,因为整体才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事迹在当地的全部与全过程以及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即稀有的、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5]梁思成先生在论述北京古城保护意义时指出:“北京古城的价值不仅是个别建筑类型的个别艺术杰作,最重要的还在于各建筑物的配合,在于它们在北京的全盘计划、整个布局的关系,在于这些建筑的位置和街道系统的相辅相成,在于全部部署的严正秩序,在于形成了美丽的整体环境。”[6]对于一些必然有较大发展的历史名城,有计划地开拓新区,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并且这样做可能有利于旧城保护,促使新城完整发展。[7]旅游源于生活,并与之和谐相融,这才是古城旅游开发的价值所在。中国历史名城中采取这种模式的有洛阳、安阳、潮州、扬州、平遥、苏州、丽江和韩城等城市。

1.扬州古城

扬州是文物古迹保存得较多、较好、同环境比较协调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以东关街为代表的扬州古城保护、改造和利用堪称样板,值得更多的城市学习借鉴。”扬州古城的规划主要思想有“以文注魂,还原一个文化扬州”、“以水兴城,再现一个运河扬州”、“创新体验,感受一个全景扬州”。这不仅是古城的历史风貌保护和特色文化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它保留了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8]2011年1月20日实施的《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提出,古城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物、构筑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民俗风情、原住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9]“古城改造的最终受益者不应该是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或者当地的旅游景点,而是这里的原住居民。”[10]旧城改造中的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手段,这是扬州保护古城的成功之处。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利用浓缩为12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背后是扬州历届城市管理者敬畏历史,坚决避免“破坏性建设”“破坏性保护”的持续努力。[11]

2.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根据遴选标准C(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类型)。2009年,平遥古城荣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自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3届的平遥中国年,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民俗文化主题元素、年年有创意、年年有亮点,充分发挥了平遥古城汉民族文化典范的代表性和辐射性作用,提高了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打造了“中国过年第一城”的旅游休闲品牌。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①龟城:甲骨文就有对龟溯源和体现,体现四灵(鬼、龙、凤凰、麒麟)、平遥城的历史修建、对称格局等。②民居:主要有王家旧宅和乔家大院等典型四合院、拴马柱、窑洞式民居等。③金融:日升票号、大成殿、魁、城隍庙、秤砣、暗器都是其文化符号体现。

平遥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保护平遥和发展平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从城市规划上采取严格分区办法,把新区划在古城保护区以外的西郊、南郊,并限制新区的建筑高度、工业生产性质和环境保护等。[12]平遥古城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完整的历史风貌这一特征,使得古城遗产与旅游业相互依存,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良性互动关系:①旅游业的迅速兴起,得益于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的成功。②旅游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和推动了古城遗产的保护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且在古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以旅游促保护”应该成为平遥古城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思路。[13]“新旧分离”是平遥古城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保护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平遥古城应继续坚持“新旧分离”的发展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的关系。从平遥古城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遗产旅游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当然,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不能马虎,要从综合角度看待: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遵循与景区相协调的原则,同时要在保护景点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城区基础设施的集中开发,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与景区相协调。旅游景点的道路设施与整合,不协调建筑搬迁及土地开发利用。对于与景区不协调的建筑物予以搬迁拆除或整改,未利用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

3.苏州古城

苏州古城同全国其他历史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存在着大量的危房陋屋,基础设施匮乏,人口密度大,整体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并严重影响着古城风貌的维护和一些重要文物古迹的保存,苏州古城中大多数居民尚无基本的卫生设施,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重了环境的污染。1986年,国务院对《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提出“在保护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的方针。[14]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总体上采取“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战略,形成“古城居中,一体两翼”或“古城居中,五区组团”的城市格局,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又使古城保护具有现实可能。[15]1992年,苏州市政府作出“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决策,成立了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又建设了工业园区,“东园西区”的发展使得苏州跳出古城区的局限,形成了“一体两翼,双城核心”的全新城市格局。2001年,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东拓、南延、西优、北控、中疏”由“一体两翼”发展到了“五区组团”。苏州高新区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务院“保护古城风貌,加快新区建设”的批复精神开发建设的,已形成以电子通讯、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汽车零配件、新型家电、新材料和基础原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生产基地。[16]

4.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部分组成,均依山傍水而建,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设中人类创造的精神,是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典范。[17]对于丽江古城的保护由来已久,1951年初,丽江县政府就做出了“保护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1983年制订的《丽江县城总体规划》首次明确了保护古城的方略。1986年12月,丽江古城被批准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随即编制了《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4年6月,《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则为中国的古城保护法制建设进行了勇敢的探索,[18]形成了古城保护中的“丽江模式”。

为了保护古城生态环境,丽江的当地政府坚决地关、停、转了城区及古城周围的所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保护古城水源和周围生态植被,自觉全面停止了丽江县东部林区(即玉龙山周围林区)的森林采伐。为了保留古城特有的风貌,当地政府还对基础设施作了全面维修改造,古城内原有的两大集贸市场也逐步疏散,搬迁到新城,以维护城内和谐安宁的环境。几年中,古城内一度林立的现代化砖混结构水泥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修缮如旧的纳西族传统民居式的木楼。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依靠人力车,所有汽车只能停在古城外,只允许消防车和垃圾车出入古城。

5.韩城古城

韩城属于“传统城市风貌型”,为保护明清典雅的古城格局,1985年城市总体规划采取了“新旧分离”的城市旧区保护、新区开发方式[19],以新兴的功能主义对城市进行“纯化”分区。在古城东北塬上开辟建设了新城,完成了城市布局的调整。新韩城城市功能分区为:金城区(古城所在区)为历史文化风貌区;新城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煤炭、电力企业管理中心;象山区位于新城区以西,是姚店煤矿职工住宅区及全市的体育中心;竹园区位于象山西侧,是工业基地。但是韩城古城在保护的过程中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由于新、老城无法形成城市整体功能结构之间的共享交织,城市居民普遍存在“老城比新城落后”、“城市的发展趋势在新城”的心理,新、老城居民分质、分异明显,社会网络结构失衡,城市分化严重。总而言之,老城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活力,千年积淀的商业活动从繁华兴旺走向衰败,自然萎缩。[20]“新旧分离”的模式虽然保护了韩城老城,但老城却出现了萧条冷落的现象。老城的保护和新城的发展所产生出来的新问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21]不能认为新旧城分离了,不对老城进行建设性破坏,就是将老城完整地保护下来了。老城完整保护下来了,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本体保护,而名城或古建筑脱离了其所在的历史人文环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名城、古建筑也就缺少存在的生气。[22]

(二)改造和建设旧城

这一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保护旧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迹,并对旧城进行改造和建设;同时向旧城四周辐射,进行新的城市建设。这种规划模式,适用于旧城面积较大、文物古迹多而分散、情况比较复杂的名城,采取分工、分片和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办法。像北京、南京、开封、杭州等,也大体采用这种模式,但有些城市成效不很理想

西安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是这一模式的实例。西安市在城市规划中,把文物古迹和古都风貌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以现存的明城为中心,向四郊均衡发展,将全市分为五大块:旧城(明城)为行政商业区;在文物古迹较少的东、西郊,各布置一个工业区;南郊有众多古迹,规划为文教区;北郊为汉长安和唐大明宫等遗址,全划为文物保护区,只准农耕,不准基建。西安的城市规划突出了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对标志性古建筑如钟楼、鼓楼、城墙、城楼,特别注意保护维修,它们仿佛是城市的眉眼,眉眼分明则古都面目清晰。对汉唐都城的宏大规模,规划则用城南宽阔的林带和道路来体现。西安的城市规划明确划定历代遗迹的保护范围,也增强了西安国际旅游的吸引力。[23]

在古城保护工作中,经常出现名城名镇名村格局遭到破坏、历史文化街区被挤占、历史建筑被拆除、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遭到破坏以及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仿古建筑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古城的保护工作,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古城风貌的变化,郑孝燮提出古城风貌变化应该是一个由古至今“渐变”的“美的秩序”,像北京的长安街环境风貌“三并存”的特色,即:古色古香———半古半新———新多古少,天安门城楼、正阳门城楼古香古色的文物建筑与人民大会堂等新建筑之间的协调过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4]

阮仪三提倡“对古建筑保护,要整旧如‘故’而不要整旧一‘新’”,因为古城留存下一些城市的建筑、过去人们活动的场景,这些物质蕴藏了城市历史文化,是对城市文化最好的延续。所以,城市规划的重要问题不是要在哪里进行建筑,而是在哪里不要建筑。对历史文化古城来说更是如此,重要的问题是为了保存文物遗址“在哪里不要建筑”以及“在哪里建什么样的建筑”。[25]

希望我们的古城、古建筑不要重蹈豪华奢侈、雄伟壮丽的阿房宫的覆辙,“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后造成的损耗和创伤是无法弥补的。虽说后来有研究推测项羽烧的不是阿房宫而是秦都咸阳宫,但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吐露自己的心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值得我们深思。

(三)从“以旧城为中心发展”到“发展新区,保护旧城”

在我国,是“以旧城为中心发展”,还是“发展新区,保护旧城”的问题由来已久。北京城区的发展是从“以旧城为中心发展”到“发展新区,保护旧城”。关于北京的新的布局形式,早期曾一度徘徊于这两种方式之间。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面对梁陈方案与以旧城为中心的决策,北京总体规划确立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即“环形加放射”的空间布局结构模式。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北京旧城区不断膨胀,“环形加放射”的结构模式逐渐显现出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城区发展逐渐陷入困境,行政办公布局零乱、大量商贸金融功能“聚焦”旧城、人口过度密集、单一中心造成“摊大饼”式蔓延,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传统建筑年久失修生活条件恶化、交通布局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旧城传统风貌遭到持续性的破坏等。[26]

为了解决北京城区发展“中心聚焦”和“摊大饼”问题,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北京的空间结构不再重复“摊大饼”式模式而是从“中心大团”跳出来,即“走出同心圆”。新的空间战略在城市结构上不再在主城里打转,寻找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结构形式,即在中心城继承发展城市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十字轴、在其外围构建西部生态带、东部发展带,并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采取七大措施:一是构筑“新分散集团”空间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借鉴城市空间轴线的传统特色多中心发展疏解中心大团;三是变放射环形为高效灵活的综合交通体系;四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升文化品质;五是整治市区建成区,集中建设“新北京”实现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六是建设国家公园,完善生态安全格局;七是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城市地区新的发展点。[27]

采取“新旧城分离”模式的古城,出现古城区人文气息衰退的迹象,应该在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并举中,要时刻关注老城的发展,努力为老城培养新的机能,将老城搞活。应该重视新城区的建设会给老城区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老城就会缺乏生气和活力,这就会背离新旧分离的初衷。一些有较大发展任务的历史名城,需要果断地、有计划地发展适当规模的新区。有条件时,将新旧适当分开,或相对独立。在建设程序上,一般以先建新区(或新城),后改建旧城较妥。这样新区的建设较为完整,而旧城由于发展的负荷减少,可得到比较完善的保护与合理地利用。[28]

梁思成的城市遗产整体保护思想是“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学派”之肇始。梁思成与他的妻子林徽因、学生兼工作助手吴良镛、罗哲文、郑孝燮,及另外一个学术名家侯仁之等,从实践与理论上对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做出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吴良镛在理论上发展了梁思成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形环境论”思想,提出“有机疏散”、“城市肌理”、“大北京”、“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学”等理念,在菊儿胡同改造、南池子改造、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大北京规划战略等方面全面实践了“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学派”的保护思想,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学派”发展的第二座高峰[29]

三、古城体验案例

北京前门琉璃厂地区老胡同游[30]

线路主题:南城的街儿,北京的魂儿,京娃的根儿。在繁华的前门大街的西侧,藏匿着一个幽静的世外胡同群,这里没有什刹海的商业化,没有南锣鼓巷的年轻时尚,更没有鼓楼后身儿的喧闹嘈杂。安静、怀旧,闲适是这里的主题,这里生活着最纯正地道的老北京人,满口的京片子,街头巷尾的京味儿老店让你回到过去的北京老南城。

线路特色:1.在清末民初,大部分的北京老百姓都居住在南城,而且前门地区又是居民数量最多的地区,而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多居住于北城,因此前门地区胡同是体会老北京人生活气息的不二之选,是感受北京最地道,无污染胡同文化的得意之地。2.由于前门地区为传统老北京小吃的发祥地,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零距离接触最正宗的北京小吃,体会胡同当中的小吃文化。3.前门琉璃厂地区的胡同众多,其中暗藏了不少名人故居,传统老字号,著名胡同等景点,让游客们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南城独有的,区别于什刹海地区胡同的文化特点。

线路规划:

第一站:鲜鱼口。历史悠久的鲜鱼口街成街于明正统年间,出名比大栅栏还要早。这里可谓是北京老字号的聚集地。来到这里你可以领略到最正宗的老北京小吃。鲜鱼口街的北面是北京20世纪初修建的火车站中保存最完好的正阳门东车站旧址,现已改为北京铁道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品读历史,感受昔日老北京的繁华与热闹。鲜鱼口街南面是著名的台湾小吃街,这里包含了上百种的台湾名小吃,让你在品尝了地道的北京小吃后,可以在去体验一下来自海峡对岸的味道。推荐美食:锦芳(人均15元),天兴居(人均18元),力力餐厅(人均18元),都一处(人均56元),烤肉季(人均85元),便宜坊(人均90元)

img30

图5-1 北京前门琉璃厂地区老胡同游

第二站:大栅栏。大栅栏,北京话读作dàshílànr,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看玩意儿上天桥儿,买东西到大栅栏儿”。这里聚集了众多包括瑞蚨祥、内联升、同仁堂、张小泉在内的北京老字号商铺。来到这儿您不妨买上一顶马聚源,穿上一身瑞蚨祥,踩上一双内联升,实实在在做一回地道老北京人。沿着大栅栏街一直往西走,你会在路南侧发现一幢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上书“大观楼”三字,不错,这里就是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大观楼影院。在游览了一个上午之后,劳累的您买张电影票,约上三五好友一起看场电影,在这个充满怀旧味道的电影院里一起品味那历史的味道。推荐美食:稻香村(人均28元),六必居(人均32元),狗不理包子(人均58元),全聚德(人均105元)。

第三站:琉璃厂胡同群。琉璃厂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这里是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店铺的聚集地。而与之垂直的南新华街又是出售乐器的聚集地,因此两条街合在一起可谓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琉璃厂地区的胡同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从南柳巷的永兴寺到厂甸胡同的宣武实验小学教学楼旧址(原邓颖超执教教室),再到前门西河沿的正乙祠戏楼,处处透露着北京老南城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琉璃厂中著名的店铺有:荣宝斋、一得阁、戴月轩、中国书店等。推荐美食:老浒记炸酱面(人均16元),馄饨侯(人均17元),和平门三千里烤肉(人均66元),缘味居(人均70元)

第四站:前门胡同群。这一站是本行程中最精彩、最高潮的一站。前门胡同群可谓是北京最有名的胡同群之一了。其中的著名胡同有:包括陕西巷、石头胡同在内的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小吃家儿挨家儿,摊儿挨摊儿,叫卖嘈杂热闹的门框胡同;还有北京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其最窄处仅40厘米,两人相遇都得侧身而过。进去体验一把,可谓是乐趣横生。此外前门胡同群中还藏匿着诸多其他景点,如谭鑫培故居、王瑶卿故居、纪晓岚故居、北京二锅头诞生地源昇号,老舍茶馆等。在游览了一天后,回到前门大街时天已擦黑儿。此时此刻,手里端着灌肠儿,脑海里回忆着白天闲适安逸的胡同生活,坐上那从民国时期“穿越”过来的当当车,在夕阳映衬下的前门大街上结束一天的文化之旅。推荐美食:老门框百年卤煮店(人均25元),爆肚冯(人均41元),东来顺(人均80元)。

交通方式:地铁2号线,5,8,17,20,22,48,59,66,67,69,71,82,93,120,126,301,723,729,特4,特7,特11,专1,专2,BRT1前门站。

img31

左图:钱市胡同介绍;右图:前门清真礼拜寺介绍

图5-2 前门地区景点介绍

img32

左图:大栅栏西街路牌;右图:取灯胡同标牌

图5-3 大栅栏地区胡同标牌

img33

左图:爆肚冯廊房二条店;右图:琉璃厂中国书店西门

图5-4 大栅栏地区店铺

(资料来源:课题组自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