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地理学思维特征

旅游地理学思维特征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思维特征除此前已经叙述到的时空观、整体性、关联性、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性等内容性特点外,旅游地理学还存在着某些内容之外的思维特征。同样的思维逻辑也可以用于旅游地理学关于时间要素的讨论,即通过发现变化规律来体现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意识。
旅游地理学思维特征_旅游地理与温泉度假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思维特征

除此前已经叙述到的时空观、整体性、关联性、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性等内容性特点外,旅游地理学还存在着某些内容之外的思维特征。

一、反刍再审视

一个研究领域的内容往往是非常庞大的,从何处入手?怎样展开?以及最后能否形成一个有模有样的结构?如此的思考困惑着每一位以著书立说为兴趣的人。逻辑思维是线性的,而现象可谓多点同时进行,多维可透视的立场使得线性思维怎么描述都是片面的,假如做到了全面,那一定是没有特色地堆砌各种视角下的发现。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由近及远、先浅后深地基于认识论的途径开展并推进讨论,但旅游现象在面向社会而非面向个人的展示过程并非如此,它是整体且按照自己的规律存在于变化的社会中,这意味着在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反身再审视我们走过的讨论之路,看看结构框架是否可以立起,是否一直在平铺直叙而没有复杂性,最重要的则是看看有没有遗漏,以及要检查当初的认识是不是不准确,因为那时还没有意识到在后来推进过程中可能的遭遇。

准备阶段要很好地思量如进行必要的思考准备,开始后的推进则大刀阔斧,中途还需谨慎地循序渐进,临时发现时应该加速而捷足先登,接下来可谓要做全面整理及精雕细刻。

二、大前提条件

大前提条件的准备包括形势、基本概念、历史回顾、哲学视角、既有基础等,是正式前的网罗及交代,既要交代基本范畴、概念、相关的知识和文化等,也要刻意描述可以用于对外宣传、争取更多读者的意义,重点阐述此领域的深刻性所在。

旅游、闲暇、游憩、流动、休闲、距离、区域等,可谓是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经验主义、逻辑实证、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等各种范式的介绍可谓是哲学层面的讨论,历史回顾是为了让我们当下的研究活动能够根植于历史之中,知识(认知)、行动、文化(社会性)等的讨论在于表明我们目前的研究具有前行意义。多方面的交代,可为随后的整体感悟和进行学术联想提供基本凭借。

三、供求关系

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关于旅游的学问的区分有时是很困难的,而旅游地理学时空观的空间要素最易显现出来,从学习的角度看也应将空间放在首要位置。其他旅游研究领域其实也存在着空间要素以及时间要素,但那些学问没有将空间元素放在核心位置,不显著、隐性且分散于论述中的表达,让人们以为旅游学便是关于人为什么要旅游的学问。同样的思维逻辑也可以用于旅游地理学关于时间要素的讨论,即通过发现变化规律来体现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意识。

空间上的供求关系使得研究既自由也有了依据。以宏观制约微观的思路也决定了在提出时空观之后只能接续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尺度仅次于时空观,若从旅游资源开始或从旅游者开始,基本上意味着线性的推理逻辑,因而也就等于放弃了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时空观大模样。由于旅游地理的时间尺度较大,这样才可以明显感觉到地理现象的年代变化,而一篇文本的写作经常不是以年、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单位,除了回顾和展望外,当代面向现世的研究其实以固定时间对空间性供求关系做研究,也即旅游地理学的时间轴特性经常靠代际传承完成。当然,每一代人也要注意回顾性整理。

四、典型旅游地理供求

在时间轴上,由观光到度假,再由度假到参与,我们可以搜寻到旅游需求及供应的变化趋势。在空间轴上,我们可以有“安近短”需求及长期滞留的判断,“安近短”说法来自日文,意为便宜、附近和短时间,可谓是旅游作为一种经常性活动的具体要求,当然那只是一种情形而不是全部(比如也出现了前往天涯海角做一次透彻的度假旅游的趋势),也出现了本书前面所述的诸如环城游憩带供应模式。

五、旅游地理学的全分割意识

典型的旅游地理学供求关系就好比在宽广无垠的混沌面上特定了具体化的网格,但这些具体化之外的地段还是不具体的,虽然我们可以开放系统,随着时间的逝去、先后更多学者的参与,以及不断增加的案例等都可以使旅游地理学的内容渐渐变得充实起来,但那毕竟出现在未来遥远的某一时刻,这可能是理论上的存在但实际上却不容易遇到。毕竟上述考虑已经让抽象的旅游地理学有了几个层面的考虑并具有了步步深入的姿态,可用几条线将时空范畴分成若干子区,那样可以保证每个区都有一个典型的供求关系情景。

img35

图5-1 旅游地理时空结构

六、旅游地理环境理想

其实,还有一个新视角让我们在等待中有所作为,那就是以地球表面的现实为基础进行抽象,然后对那个抽象空间全分割,并且要用大家熟知的地理概念来分割,比如城市、乡村、山野就是地理概念,而度假地、观光地的地理性质就弱一些,但却可能是未来的地理概念。这样做让时间观被一时地搁置,但空间观却较此前更加具体了,但又不是对现实的完全照搬。如此考虑,就让典型旅游地理学供求关系之外的考虑也在某种程度具体化起来了。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人类主要居住在陆地上,陆地上的平原地区一般为人类居住区,聚落又可分为城市和乡村。如此思考下去,陆地表面是可以被分割的。将陆地分割成若干模块,同时要考虑类别尽量保持同等级别,比如海岛就可以包括在海洋中,尽管有的海岛也有人类居住,但由于规模不大,那只有暂且忽略不计,其实这就是绘制世界地图的大致考虑。

居住视野下与旅游视野下的地理分布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相当的不同点,一条实用的操作路线就是将地理分布图进行具有旅游意义的改造,将具有旅游意义的空间强化一下,这样就让乡村、边缘荒原(无人原生态)、海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凸显机会。

img36

图5-2 旅游地理环境理想图

七、旅游地理学的出口

构筑了一个既复杂、精致的结构后,接下来要找可以行动的方向,寻找能动的出口可以看作旅游规划的内容,一方面旅游地理学可以为规划研究打基础,另一方面,如果那个出口体现了地理学韵味,比如展示了地域类型的应有方向或规律性行动思路,那本身也是旅游地理学的内容。

关于旅游的政策与法规,是建立在旅游地理学认知之上、面向外地居民以旅游者身份来消费于本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也要考虑提高本地居民旅游权益,看似一种非物质建设,但其确实笼罩在旅游地理空间全域,那是调控旅游建设、保持或发展旅游地理的人类发力机关。尽管我们坚持着遗产意识,坚持着文化缓慢形成的观点,但在实践中我们改变不了社会的主流,非主流只能作为平衡社会发展的砝码,我们需要谨慎地加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中。

出口可以是政策与规划,也可以是基于个人兴趣并符合社会广泛给予价值认同的其他方面,认识不能没有出口。做宏大的蓝图,建设者视角下不是用来饱眼福的,研究者视角下也不是用来满足幻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