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地理学基本立场

旅游地理学基本立场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旅游学习及旅游建设领域,旅游地理学一般与旅游学、旅游规划学、旅游遗产学一起,构成了关于旅游理论的主要支持。简而言之,旅游学主观唯我于心,旅游规划学能动创造客观、遗产旅游学则忘我于时间轴,旅游地理学求异地客观并获得认知。
旅游地理学基本立场_旅游地理与温泉度假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基本立场

一、异域、新域的客观认知

旅游地理学(Tourism Geography),是一门在时空维度里认识旅游现象的学问,人类行走于空间而求客观,穿梭于历史岁月中而求唯物,是各行业和生涯各阶段的一个基本视角。旅游地理知识,广泛存在于生活领域中,不需要很高的学术门槛,正在成为以旅游为谋生手段的我们这一群体的专门储备。见多识广,但若没有进行整理和形成知识体系,认识主体未必就一定会生成旅游地理学意识。没有相当的旅游地理知识,且不具备关于知识自主增长的意识和能量,难以成为旅游行业的栋梁之才,难说职业生涯是圆满的,所建设和经营的温泉度假村也不一定合乎情理和受到市场的认可。实际上,人们都在无意或有意间学习、践行和构筑旅游地理知识。除了老朽而不能动的阶段里,人们一直在或远或近的地理范围中行走与行为着,行走中有目的的学习会让我们尽快成熟起来,从而产生创造动机并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实现想法。在旅游学习及旅游建设领域,旅游地理学一般与旅游学、旅游规划学、旅游遗产学一起,构成了关于旅游理论的主要支持。

余暇时间前往异地,观光、休闲、度假、认知、体验、消遣等,构成了旅游、休闲与游憩等领域共同的研究对象。对象相同,但各自的研究立场却不一样,也即相近事物的区分更多是在视角上,而非在有差别但也相互交叉的范畴上,确认这些视角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认知速度和质量。单从对象上看,无论以怎样的视角考虑现代生活,人们谈论的无非就是消费者、资源、产品、设施、品牌、营销等,但在核心思维上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处于初级社会的人类追求一目了然的物质上的需要,吃住行及柴米油盐酱醋茶,个个清清楚楚而不可能混淆,现代社会的我们则经常专心于微妙差别,对非物质的精神需求,由于需求对象的不清晰和存在场所的不确定性,让现代社会经常处于纠结的心理状态。

旅游学的立场是自我的,以旅游者的立场看待世界并落脚于感悟上,其以自我的理解诠释了旅游现象,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那就是旅游学的立场。半自然、半社会的学问以视角来区分其他,以对象物作区分为传统观点,两种观点的交替应用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认识。旅游规划的立场是能动的实物建设,其以推动旅游发展的姿态看待地域系统并落脚于旅游项目上;旅游地理学采取认知(学习)态度,行万里路的结果是认知了世界,其落脚于旅游现象的空间格局并以旅游现象在时间上的演化为辅助;而遗产旅游学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看待旅游现象的时代演变。简而言之,旅游学主观唯我于心,旅游规划学能动创造客观、遗产旅游学则忘我于时间轴,旅游地理学求异地客观并获得认知。

img1

图1-1 旅游学习的立场比较

二、人类的行走本能

旅游地理学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基于动物的行走本能及人类大脑的容量,动物行走本能在日本生物教科书中被称为走性。动物的行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天生与习得两类,与生俱来而不需要经验的行动包括行走、反射和本能,习得的行动包括学习和认知等。行走是指可自由行动的生物应对外部刺激、保持方向的行动,奔向刺激源的行动称为正行走,而远离刺激源的行为称为负行走。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反射、延脑反射及中脑反射,走性与中枢神经结合起来,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引发的行动称为本能行动。

人们前往异地的旅游活动是在走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既以行走、反射和本能为行动动机的原点,也以学习和认知为行为目的,是在动物属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行为,受自然性与文化性双重的混合驱动。也即,人类旅游的行为是受一层层叠加的原因驱动,但习惯上经常被认为受制于某个根本原因。

人们喜欢使用行走概念,或许那是由动物的走性演化而来的表达,走的原本境界其实是指疾行,行可谓是指走路。或快或慢,人类行走在地球表面,直奔旅游目的地的疾走,漫无目的地云游,或许仅仅为了休闲与健身,伴随行走扩展了认知,归来后的整理便形成了心得。心得积累得多了并形成体系,在这样的情境中形成了旅游地理学。尽管认识还在进行中,及时整理至少梳理了认知者有些凌乱的想法。动物本能之一是行走,人类的行走即本能也能动,人类的双层结构决定了有时只是本能行走,有时则为能动行走,也有先本能行走后能动行走或者先能动行走后本能行走的时候。

三、旅游的复杂性

旅游是一类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那么哪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复杂?还应指出复杂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在面对常识范畴时可以省去的是什么,给出一种解释路径即可而非需要全面论证,因为论证一个人们没有疑问的共识没有什么意义,而指出路径可以让我们获得操作技能,有利于在后续研究中推出成果。旅游复杂性的根本在于旅游者,其首先体现在旅游地与常住地的比较上。工作场所有着明确的管理制度,家庭与社区有着厚实的伦理道德氛围,在生产空间里人们要按照章程做事,在生活空间里人们要按照习惯行事;而在目的地,对旅游者而言那是非生产性空间,也即异地性在发挥着作用,而如今顾客至上的理念让旅游者的自由大增,大众旅游之规模和消费强势更加剧了那种自由。旅游是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产生的需求,这让旅游需求超越了简单的本能行为,具有了难以预断的随意性、随机性、无目的性和难以驾驭性。

旅游的复杂性就由上述诸原因而产生。受制约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空间让我们奔向了旅游的自由自在,但自由多了就会走向茫然,甚至出现了常理不可诠释的行为。旅游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拥有诸多错综复杂的性质,这些性质可能是接二连三不断出现的,围绕每一个主要性质都可以建设成一门学问,本书主要是围绕着认知写作的。当然,解决旅游现实中的问题还要靠综合各种学问方能得到优秀的对策。

img2

图1-2 旅游复杂性的形成

过度的自由使得富有的旅游者在目的地很茫然或随意和随性,随意意味无规律或无动作,这也是本书推出温泉度假主题的原因之一,用比温泉还要大的视角(大尺度客观性)粗线条规范温泉及通过度假深厚的生活意义,来让人生在宽幅探索中获得实在和积极的方向。

四、以家为原点的空间认知

旅游认知在空间上以家为原点而扩张出去,离家过远或过久还要回来,那是一种保守性的不安分。人类个体随着成长和成熟,除读书、受教育等途径外,还要通过空间轴上的向外扩张来获取知识。在家及居住环境周边的最初出行属于认知,随着认知经验的积累,尽管动物活动空间的扩张往往是为了获取更多食物来源,而成人外扩活动空间则渐渐地增加了游憩或休闲成分,但认知并没有完全消失,熟知中也会有新发现。只要拉近镜头,一个点也会拥有面积。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旅游的成分逐步增多,远方认知也有不安的感觉。学者通过空间距离与时间的转换,一般以过夜作为旅游与游憩的分界线,因为24小时是自然节律,而一天内可出行且能够保证有效游览时间的那个空间距离是相对稳定的,只要交通技术没有发生突变,也即什么是旅游最初以时间做标尺要好于用空间距离做界定。

随着交通工具速度的提高,24小时内人们出游的距离远非步行、马牛车和火车时代可同日而语,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认知半径在时间上的24小时基础上增加了出行距离的限制,百公里上下是经常被采用的参考尺度,百公里应该是综合人类个体诸多身体属性、心理特征以及可用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所得出的数值。

24小时和百公里其实是区分旅游与游憩活动的基准,是判断旅游活动的下限指标。若探询上限指标,文献多给出1年的限定,超过1年的离家,要么就等同于在他乡定居而成了异域新居民,要么就是旅行家。空间上的上限在哪里?宇宙虽然无限,但地球上的居民几乎就只在地球表面上活动,地球有限的表面决定了目前学者给不出旅游在空间距离上的具体上限数值,现在所能给出的就是一个全球化概念。也即,我们现在研究的旅游多是发生在旅游下限附近的事情。

img3

图1-3 以家为认知原点的旅游界定

随着认知半径的增加,认知范畴在扩张,认知在范畴内和周长上(空间前线)是不均质的,认知越远就越不细致,为此可以形成专门的认知线路或决定自己心仪的旅游目的地。客观世界就是那个样子,但每人的认知可能大同小异或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这要看认知主体的居住地是不是同质,认知者的个人属性有什么差别。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认知,旅游地理学要尽量给出旅游现象的客观状况,尽量压制个人价值的展示功能,智慧可辅助于显像客观世界的机理。客观存在是主角,而旅游认知者的睿智是配角,但整体上目的地居民及其先祖属于客观存在。

五、时间维度

(一)时间体现的难度

纯粹的空间原本无色透明而不可视,但现实的空间总是充满了各种实物和实在,这让人们感觉到空间一目了然,因而可以说空间是显在的,人们对审视或环视空间的存在通常不花费什么时间,这里的空间是指旅游范畴,探索宇宙大小的光年范畴则另当别论。

地理学家普遍认为,地理学是关于地球表面以时空为坐标系认识地理现象的学问,地理现象是指那些既非超大而让视觉难以囊括的现象,也非指微观而让目力难以辨识的客观存在。虽然界定了上到大气圈10km(对流层)和下到地壳层或海底,其实主要还是研究陆地的表面系统。由于空间存在是以在其中的存在之形状、色彩、质地、速度等可视性物理特征表现,因此人们对空间变量的认识性把握要相对容易,而对于已经逝去的时间和未来,由于一个人只有百年生涯可资,且大致认知活动空间又需要相对于生涯很短的时间,人们对遗产当时情景的认识和对未来多具有猜测成分,需要通过解析遗产建筑或阅读书籍方可转换为对时间的理解,而对当今的认识往往又无法意识到时间变量的存在。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决定了地理现象的时间(时代)多呈隐性,把握起来要比把握空间难。

(二)周期与个人生涯

人类对年内的四季、年际的气候认识起来较为容易,认知结果也十分清晰,而对世纪以上时间单位的认识,恐怕就只有依靠于传说、故事、知识阅读、猜测和无意识,人们无法对百年时间段外发生的事情做到眼见为实。当然,除眼见为实之外,逻辑推理和深入研究也是把握时间的有力工具,但那样增加环节的认知,必然比不上社会对地理空间的把握。虽然旅游地理学强调客观存在的整体性,但认知的表述还是免不了有观察者视角下所见的痕迹,不仅是视域影响观察结果,生涯时限也影响着人们对地理现象长周期演化的认识。地表空间的可把握性让时间要素隐喻起来,这一点如同人类对旅游的把握,离开家的移动及伴随移动的观览是旅游的最形象的也是第一特征,因为旅游两个字就是这么无遮拦地提示着外在表现,而要得到旅游的本质、基本属性等认识,则需要将隐喻的内在抽出来,单凭看是看不到内在的事实的。

(三)过去、当代与未来三段划分

当代社会已经明确提出了遗产概念,这让隐喻的时间变量向明示进了一步,但毕竟遗产只是指过去,还没有明示过去的内部划分,且遗产也仅指过去的遗存而非全部,但作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概念毕竟提示了时间变量。

时间轴上存在着过去、现代和未来三个时段。在面向未来这一端,其一,由于不可完全用既往经验来确认,因为将来存在着变数,目前能有所依托的仅是一些时尚性的旅游现象,这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会成为未来旅游现象的一部分,一部分会消亡。其二,我们一直坚信遗产旅游一定是永远的现象。其三,我们也坚信旅游之外的生产、生活及政治等强大系统的走势一定会左右未来旅游地理现象。基于这三点考虑,我们对未来的旅游还是有一定把握能力的,这种能力由近及远渐弱,故而才有了可持续发展这种介乎于具体和抽象之间的科学理念。

img4

图1-4 旅游地理现象的时间隐喻性

(四)时间的永恒、发展和再现

时间是永远存在的,这是理所当然不用质疑的,说时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意味着我们不知道任何什么是没有时间的。然而,我们又会感觉到时间是极为哲学、很难理解透彻的对象,我们似乎只有用钟表、生长、自然变化等来度量才可以让时间现身。以人类社会的历程来看时间,它又应该是不断发展与演化的。再而,我们人类每个生命个体不能永生,新陈代谢规律决定了在代际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可逆现象。其实,一年四季、钱塘江大潮等何尝不是现象的可逆与再现?

泛化所有,我们不聚焦任何对象时的时间是永恒的,针对一个系统的研究我们会意识到时间的发展性,而就一些现象来看也确实可以发现时间在特定区段可逆。

六、旅游地理学面临的挑战

由于时代进步的加速,让传统的地理学以及地理学中生成的旅游地理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一,社会的加速发展,让原本以慢慢形成之地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感觉难以适应旅游现象的日新月异。学术研究落后于实践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旅游作为解决了温饱后的新生现象,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发展速度,让研究者疲于应付和难求甚解,对一些现象甚至置之不理和视而不见。也即,旅游地理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现代往往不具有很强的即时捕捉问题的意识。或许随着社会人旅游地理学意识的增强,作为兴趣而参与研究的非专业人士会大幅度增多,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也是写作本书的一部分考虑。

其二,随着财富的积累、余暇增多和交通工具的提速,“地球缩小”正在更改着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思维。各地同质化建设和经常性的旅游,让异地陌生性及有认知性降低到了让人抱怨的水准,其弱化了旅游陌生性的传统魅力。旅游全球化视角更多的是从经济视角下的功利考虑,其一方面可以引导可持续发展概念,另一方面,“地球缩小”也容易错误性地膨胀人类征服自然的意念并导致一系列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我们的语境中,甚至很少有人提及旅游教化。如今,世界上已有个别富豪实现了太空旅游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对象,恐怕入地旅游也只是时间问题。无论是理性思考下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感性而为的改造自然,都与旅游地理学原本的认知立场不很吻合。是改变我们既有的立场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还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后者的态度似乎有助于保持发展的稳健性。坚持自有立场求发展,那种坚持及坚持下的新发现都是对社会主流的独有贡献。人类在宇宙中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也会有力量组织这样的“肆意”进取,宇宙开发也确实走向了全球契约。探索宇宙的工作属于科技领域的事情,我们对高科技只需坐享其成,等待航天技术普及到让普通旅游者可以登上飞船去体验。其实,在我们走过的地球表面,还有许多没有细看和看走眼的地方。

随着“地球缩小”现象的发生,也让当代居民的视野扩大了,原本每日也就是在几公里范畴内进行活动,如今在汽车轮子的驱动下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更有以航空为手段的经常性远距离访问活动。视野的迅速扩大让我们来不及整理新见识,或难以有信心整理具有庞大信息量的所见。

其三,舒适旅游正在改变着传统旅游地理学中的价值观,曾经是一份辛苦一份认知的记忆,为了发现、探索和确认,认知需要付出辛苦,而如今旅游来得太容易了。降低旅行与旅游中的辛苦成分,极容易导致游览中的随意,但游憩中的不经意却也客观上起到了让旅游者得到休整的效果,这对再回到工作岗位上是有益的。这种古有的艰辛旅游和今天的容易乃至于享受旅游,倒也促成了旅游地理学逐渐与休闲游憩捆绑而成一个新的学科。坚持传统的精神值得肯定,也应该赞赏挑战新立场的态度,但要真正做到学术兼容则十分困难,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个平衡点在哪里,即便是找到了那一点也很难立足,因为在其旁边并没有历史留下来的把手。学术多样性说法只能给我们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与包容,其并不能给我们思想体系和技术上的建设性启发。学术多样性的好处并不在学术本身上,而是体现在学术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

其四,旅游地理学的认知立场,某种程度地抑制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学科意境与我国目前快速发展的大环境有些不协调。较多的旅游地理学者将精力放在了认知后的机理抽取上,以便将识别的机理用于其他案例研究,但时代发展迅速,此一时彼一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限制了那种应用。地方、时间及人的要素,实在是多得难以计数和彼此交错。即便是地理预测,但未来的变数总是越远越大。

img5

图1-5 旅游地理学危机情景

综合上述,旅游地理学思维观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位于具体时空坐标点上的主体去认知时空坐标范畴内各种旅游现象。在空间维度上,可以有家原点、距离和方位为认知者所用;在时间轴上,可以有认知者的人生阶段(生涯及过去和将来)以及旅游客体的永恒、发展和周期等概念。时间与空间有机的结合,让旅游者与认知对象构成了一组变性的矛盾,这种变性在时空坐标系里可以得到非常完美的体现。力求找到随时间或及空间而变的规律性,是旅游地理学家学术风格的本质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