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种多、分布广、成灾比例高。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是滑坡灾害的多发区,仅四川省近十年来就已发生过上万次这类灾害,死亡人数达25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附:中国近40年最大的灾害根据近40年来,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析,大致可以排出十大灾害如下:1950年7月,淮河大水。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_生命诚可贵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种多、分布广、成灾比例高。按其成因可分为四大类,即地质灾害、气候灾害、海洋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巨大,是个灾害大家族。因能量释放方式的不同,地质灾害可以具体表现为地震、火山喷发、山体崩塌、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现象。这种能量的释放可以是自然因素,也可以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地震是地质群害之首。这一说法丝毫也不过分,因为地震的发生往往隐蔽性强、爆发突然,毁坏程度巨大。它不仅会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和交通阻断,而且还时常伴随生山崩地陷,诱发火山、海啸、滑坡、泥石流,以及城市火灾、煤气外泄等一系列次生灾害,从而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地震特别是大地震的发生实为人类面临的第一大天灾。

滑坡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指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大量松散土体和岩体,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一种地质现象,并常与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相伴而生。当滑坡这种地质活动造成了公路、铁路、航道的堵塞,或者引起各类工程项目、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时,就形成了灾害。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是滑坡灾害的多发区,仅四川省近十年来就已发生过上万次这类灾害,死亡人数达25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另外,类似于滑坡的地质灾害还有泥石流、山崩地裂等。我国东部平原地带和沿海地区以及一些矿业城市,地面沉降和塌陷现象也较为广泛。

2.气候灾害

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带的范围,因季风带来的水量很不平衡,年内和年际间的降雨分配不均衡,旱涝灾害随时可能发生。而且中国是个多山之国,平均海拔1525米,2/3的国土是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带,且西高东低,呈明显的三大阶梯,导致水力的侵蚀与冲刷非常严重,从而更易引发洪涝与干旱灾害。

可以说,我国是一个饱尝旱涝之苦的国家。由于地域辽阔,加之季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我国各地降水的动态变化较大。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地区先涝后旱或旱了又涝的情况,或在同一时期一地区多雨成涝,而另一地区少雨干旱的情况,即所谓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雨季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推进,而大江大河则自西向东奔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体上比较固定的旱涝时空分布格局。总的来说,北方多旱,并多发生在春季;南方多涝,并多发生在秋季。旱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及黄土高原,涝区则主要分布在淮河、长江、珠江的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常是东涝西旱;四川盆地则常常东旱西涝。

3.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也是我国几大灾害之首,海洋灾害包括热带风暴(台风)、风暴潮、海浪、海冰、海雾、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赤潮等。我国东濒太平洋,有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和16000公里长的海岛岸线。我国沿海的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精粹之地,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其中尤以热带风暴、台风和风暴潮的危害最大,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台风的风力强度大时可超过12级,它从海面上带来的大量水汽造成暴雨,一旦登陆,所到之处房倒树拔、暴雨成灾。我国受台风影响的主要地区是两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自治区,但有时也会深入内陆腹地。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影响我国的台风近20个,其中登陆的7—8个,约相当于美国的4倍、日本的2倍和前苏联的30多倍。1922年8月2日的一场强台风,曾使广东汕头一带死亡4—6万人。1975年7503号台风深入内陆,冲毁了京广线部分路段,成为建国以来仅次于唐山大地震的第二大灾难,可见其破坏力之大。

4.环境灾害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各种废物也明显增多,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的一大灾害,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土壤污染

附:中国近40年最大的灾害

根据近40年来,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析,大致可以排出十大灾害如下: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59年全国干旱范围广,旱情严重;1960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早情重,春季又出现倒春寒;1961年旱情较重,冬小麦遭受“卡脖旱”,北方冬麦区还遭受较重的于热风危害。所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连续二年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加上长期劳动紧张和疾病流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2200余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死亡8182人,受伤51395人,倒塌房屋508万间。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倒塌房屋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干扰和唐山地震的严重破坏,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1978~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1978年,全国出现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3.85亿亩,成灾1.82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3.11亿亩,成灾1.5亿亩;1983年全国受旱2.41亿亩,成灾1.44亿亩。不少地区出现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己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985年8月,辽河大水。8507、8508、8509号台风袭击东北地区,连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泄不畅,辽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为5000秒立方米,实际上洪水仅2000秒立方米,但却造成该省中小河流决口4000多处,致使60多个市、县,1200多万人,6000多万亩农田和大批工矿企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死230人,直接经济损失47亿元,东北三省减产粮食100亿斤。综上所述,近40年来我国的大灾害中,洪涝灾害排在首位,共有5次,地震为3次,旱灾为2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