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的佛经分类有何特点

我国的佛经分类有何特点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我国佛教学者在运用“三藏”分类法时,只是用它搭起一个大的“框架”,里面还有许多细致、严密的门类。这在我国历代用来记载佛经的名称、卷帙、译撰者等有关内容的佛经目录中,有详尽的反映。这种分类法,与《法经录》接近,但其中有个别地方交叉重复。补充《续开元录》未收的一些佛典,亦按经、律、论分类编录,但颇为粗疏。

四、我国的佛经分类有何特点

上述“九部经”、“十二部经”、“三藏”乃至加上“杂藏”等,都是产生于印度的佛经分类方法。佛教典籍传入中土后,其分类方法也跟着传入了。但我国佛教学者在运用“三藏”分类法时,只是用它搭起一个大的“框架”,里面还有许多细致、严密的门类。这在我国历代用来记载佛经的名称、卷帙、译撰者等有关内容的佛经目录(又称“众经目录”、“一切经目录”,简称“经录”)中,有详尽的反映。

例如,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大兴善寺沙门法经等二十人奉敕编撰的《众经目录》(又称《法经录》),分为“别录”6卷,“总录”1卷,收入佛典2257部,5310卷。对这2257部佛典的分类,由“别录”来完成(“总录”是上皇帝表和总目),细分为九录四十二分。初六录分别编录大乘修多罗(经)藏录、小乘修多罗藏录、大乘毗纪(律)藏录、小乘毗尼藏录、大乘阿毗昙(论)藏录、小乘阿毗昙藏录。每录都有六分:“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合计三十六分。后三录分别编录释迦牟尼去世后西域和我国的抄集、传记、著述。每录都有二分:“西域圣贤”、“此方诸德”,合计六分。这种层层分类法,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又如,隋仁寿二年(602年),翻经沙门彦琮等奉敕编撰的《众经目录》(又称《彦琮录》),分为六录五卷,收入佛典2109部,5058卷。第一卷为“单本”,分别编录大乘经、大乘律、大乘论、小乘经、小乘律、小乘论单译本。第二卷为“重翻”和“贤圣集传”,分别编录西域僧人编集的佛经和撰写的传记。第三卷为“别生”,分别编录大乘别生、大乘别生抄,小乘别生、小乘别生抄,别集抄。第四卷为“疑伪”,分别编录有疑问的和已经确定是托名伪造的经本。第五卷为“阙本”,编录只知书名而未见其本的佛经。这种分类法,与《法经录》接近,但其中有个别地方交叉重复。

又如,唐麟德二年(665年),大敬爱寺沙门静泰编撰的《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又称《众经目录》,简称《静泰录》),共五卷,收入佛典2219部,6994卷。第一卷为“单本”,分别编录大乘经、大乘律、大乘论、小乘经、小乘律、小乘论单译本。第二卷为“重翻”和“贤圣集传”,“重翻”与“单本”一样分类,“贤圣集传”不分类。第三卷为“别生”,分别编录大乘别生、大乘别生抄,小乘别生、小乘别生抄、别集抄。第四卷为“众经别生”、“众经疑惑”和“众经伪妄”,分别编录从大部经内抄出以及有疑问和伪造的经本。第五卷为“阙本”,编录有目无书的经本。这种分类法,基本上是承袭《彦琮录》而来。但《静泰录》也有自己的特色。对每一部入藏录范围的“单本”、“重翻”和“贤圣集传”都一一注明纸张篇幅,防止有人随意增删篡改佛典。

又如,周则天帝天策万岁元年(695年),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奉敕编撰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又称《武周刊定众经目录》,简称《大周录》),共15卷,收入佛典3616部,8641卷。第一卷编录大乘经单译本。第二至第五卷编录大乘经重译本。第六卷编录大乘律、大乘论。第七卷编录小乘经单译本。第八、第九卷编录小乘经重译本。第十卷编录小乘律、小乘论和贤圣集传。第十一卷编录大乘失译经、小乘失译经。第十二卷编录大乘阙本经、小乘阙本经。第十三卷编录大乘入藏目。第十四卷编录小乘入藏目。第十五卷编录托名伪造的经本。这种分类法,是将佛典作横向编录,信息量很大,但解说性内容较少。

又如,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智升编撰的《开元释教录》(简称《开元录》),共20卷,收入佛典2278部,7046卷。第一至第十卷为总括群经录,以朝代为序,编录从东汉到唐代各个时期翻译和撰作的佛典,包括历代佛教经录。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为别分乘藏录,共分七录:一为有译有本录,包括大乘的菩萨三藏录(下分菩萨契经藏、菩萨调伏藏、菩萨对法藏),小乘的声闻三藏录(下分声闻契经藏、声闻调伏藏、声闻对法藏),以及圣贤传记录(下分梵本翻译集传、此方撰述集传);二为有译无本录,编录有著录而无传本行世的佛典,包括大乘经、大乘律、大乘论、小乘经、小乘律、小乘论、圣贤集传阙本等七类;三为支派别行录,编录从大部经内抄出别行的经本,包括大乘别生经、大乘律别生、大乘论别生、小乘别生经、小乘律别生、贤圣集传别生等六类;四为删略繁重录,编录不该作为汉译佛经正本及同本异名、同经异文的经典;五为补阙拾遗录,编录“旧录阙题,新翻未载”的经典;六为疑惑再详录,编录有疑问的经典;七为伪妄乱真录,编录托名伪造的经典。第十九至第二十卷为入藏录,编录经考证确认后,可以诵持、传写、收藏的正本佛典,包括大乘入藏录和小乘入藏录两大类。《开元录》集开元以前各家经录之大成,分类极细。

又如,唐贞元年间,西明寺沙门圆照编撰的《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简称《续开元录》),共三卷,收入佛典342卷。上卷编录经论及念诵法,中卷编录经律疏义,下卷收载入藏录。《续开元录》除了对上述佛典作分类介绍外,还对一些经籍的撰写背景和缘由作了交代。

又如,南唐保大三年(945年),西都右街报恩禅院恒安编撰的《大唐保大乙巳岁续贞元释教录》(简称《续贞元录》),一卷,收入佛典140部,413卷。补充《续开元录》未收的一些佛典,亦按经、律、论分类编录,但颇为粗疏。

又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赵安仁、杨亿等奉敕编撰的《大中祥符法宝录》(简称《祥符录》、《法宝录》),共22卷(今存16卷),收入佛典222部,413卷。这是一部断代经录,按佛典译成的年月依次编录,并指出每一部经典应编入大乘还是小乘,经藏还是律藏、论藏,最后扼要地介绍每部经的内容,起到了解题的作用。

又如,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宋绶等奉敕编撰的《景祐新修法宝录》(简称《景祐录》),共21卷(今存14卷),收入佛典21部,161卷。《景祐录》继《祥符录》之后而成,体例一致,都有大、小乘之经、律、论“三藏”。所不同的是,《景祐录》还有“嗣续兴崇译场诏令录”,不仅记有译事,还著录了佛教大事记,资料甚为丰富。

又如,元至元年间,顺德府开元寺沙门庆吉祥等奉敕编撰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简称《至元录》),共十卷,收入佛典1440部,5586卷。全书分成四部分:一为契经藏(即经藏),包括大乘的菩萨契经藏(下分显教大乘经、密教大乘经二门),小乘的声闻契经藏;二为调伏藏(即律藏),包括大乘的菩萨调伏藏,小乘的声闻调伏藏;三为对法藏(即论藏),包括大乘的菩萨对法藏(下分大乘释经论、大乘集义论二门),小乘的声闻对法藏;四为有译有本圣贤传记,包括梵本翻译集传和东土圣贤集传两类。这种分类法颇为严密,按佛经的实际构成而定,尤其是将密教经典单列,开始形成了佛经分类的密典系统。

佛经分类正确,门类齐整,考订谨严,有助于剖析佛教源流,使治学者有径可循,也为大藏经的编集奠定了基础。

大藏经是卷帙浩繁而内容赡博的佛教大丛书,版本众多,分类复杂。就其编辑、流传的范围和语种而言,可分为流传于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语系大藏经,流传于藏传佛教藏文大藏经,流传于汉地佛教的汉文大藏经——这是世界上现存的三种主要的大藏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