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保护与江河治理

环境保护与江河治理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决定治理困扰中国多年的水患问题。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治理淮河当做安邦治国的一件大事。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毛泽东利用中央批准他休息的时间,对山东、河南境内的黄河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进行了现场视察。
环境保护与江河治理_环境安全与环境保

二、环境保护与江河治理

毛泽东十分重视治理江河,防止水土流失,进行绿化,保护生态平衡的工作。中国是一个多水系的国家,水资源非常丰富。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河流长期年久失修,又使这些河流变成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隐患。毛泽东决定治理困扰中国多年的水患问题。其中治理淮河是一个重笔。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淮河流域人民对这条河流的美好赞颂。然而也正是这条河流,几百年来水患严重,使淮河流域成为我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重灾区。发生在1931年的大水便是有记录以来一次最严重的水灾。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治理淮河当做安邦治国的一件大事。1950年,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先后四次就治理淮河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并于1951年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亲自部署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淮河。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华东局第二书记曾山任第一任淮委主任。根据淮河多年泛滥的特点和规律,当时在政务院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决定首先在淮河上游兴建一批山谷水库,借以拦蓄洪水。在上游修建水库的同时,在中下游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开挖排泄河道,加大淮河通江入海的能力。同时加高加固堤坝,提高淮北大堤的防洪标准。当时在淮河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军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一时间,千里淮河上热火朝天。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一批水利工程初步建成。在随之而来的1954年特大洪水中,这些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历经50年的努力,沿河流域已经初步建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而今天,让淮河水变清又成了治理淮河的一项新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北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毛泽东利用中央批准他休息的时间,对山东、河南境内的黄河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进行了现场视察。10月27日,毛泽东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济南历史上决口频繁、灾害严重的乐口险工[5]处。毛泽东站在抗洪大坝上远眺滚滚的黄河水问,这里黄河底比济南城内地面高多少?有人回答,6~7米。毛泽东深情地交代,要把大堤、大坝修牢,万万不要出事。毛泽东顺堤前进,边走边谈,怎样修好堤、修好坝,雨季大水,要发动群众上堤防守,必要时军队要上去坚决死守,不能出事。许世友说: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

在河南,毛泽东来到兰考县杨庄察看黄河险工,在第9号坝上察看了工程和黄河形势,他不无忧虑地问黄河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办?”毛泽东看到水面比开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黄河柳园口,感慨地说:这就是悬河啊!他对大家说: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我真想骑着毛驴到天上去,从黄河的源头一直走到黄河的入海口,我要看看黄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大江大河治理说过无数次气吞山河话语的毛泽东,面对着世界上最桀骜不驯的黄河,表现出了少有的敬畏和谨慎,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殷殷地嘱咐王化云等有关领导:“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来一点是可以的。”他老人家望着黄如泥汤的黄河,焦躁不安,心事重重。

毛泽东第二次专门关注黄河是1953年2月。在乘坐的专列上,毛泽东就三门峡水库建设的时间、库区移民问题、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调等问题与王化云进行了探讨。毛泽东在了解有关情况后,高兴地说,革命成功了,事情好办了,治黄问题过去不能解决,只有现在才能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