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熟悉中国旅游资源地理环境

熟悉中国旅游资源地理环境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三沙市。三沙市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继浙江省舟山市之后,出现了第二个以群岛为行政区划设立的地级市,它也是中国目前地理纬度位置最南端的市。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此外,在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中,还发育众多特殊的地貌类型,这些地貌成因各不相同,属于成因地貌。
熟悉中国旅游资源地理环境_中国旅游地理

任务一 熟悉中国旅游资源地理环境

任务介绍

介绍中国旅游自然地理环境;

介绍中国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特点。

任务目标

了解中国地理环境;

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特征。

任务引入

海南省三沙市

2007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三沙市。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国务院近日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其驻地为永兴岛,岛上有机场可起降波音737机,码头可停5 000吨位船只;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全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人口600余人。它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

设立地级三沙市是我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

任务分析

三沙市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继浙江省舟山市之后,出现了第二个以群岛为行政区划设立的地级市,它也是中国目前地理纬度位置最南端的市。也意味着中国在对南海各大群岛、岛礁有关领海的控制,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对南海及其附属岛屿、岛礁及有关领海的控制,有了更为有利的法理依据。

设立三沙市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相关知识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前提,人类旅游活动依赖于环境又影响和改变环境。地理环境的客观存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环境”存在,另一方面作为“资源”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旅游业来说,地理环境的“环境”“资源”是二位一体的。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活动一中国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优越,疆域辽阔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最北端:位于东八区,北纬53度33分,黑龙江省的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南端:北纬3度58分,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西端:位于东五区,东经73度40分,一般认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乌兹别里山口的乌恰县(真正的西至点在帕米尔高原上,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略南的一座雪山上);最东端:抚远三角洲即黑瞎子岛(135°05'E)(黑瞎子岛满语名字叫摩乌珠岛,意思是“马头”。2008年10月14日,岛西端的一半回归中国)。

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交界的北伦河口,长约18 000千米。内海和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470万平方千米。海上邻国,东有日本,东南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东部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海上分布6 500多个岛屿。大陆架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大陆沿岸形成许多天然良港等。这些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海洋经济以及巩固海防均有重要战略意义,现在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目前经济最繁荣的地带。我国西北内陆伸入亚洲腹地,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陆上和中亚、西亚、欧洲连接的桥梁。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过巨大作用。

辽阔的疆域、多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二、地貌的基本特征

我国境内不仅有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还有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岩溶地貌和黄土地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

我国大陆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下降。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 000~5 000米,其上耸峙多座海拔超出7 000米,甚至8 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过200米,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这一级阶梯也包括沿海大陆架,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

这样的地势使大河东流,两大阶梯交界处,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可利用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这样的地势还有利于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空气进入我国内陆,地势逐渐抬升、有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二)地貌类型丰富,以山地为主

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动态地貌在我国均有大面积分布。五大基本类型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在以上五种常态地貌中,山地面积在国土中占的比例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此外,在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中,还发育众多特殊的地貌类型,这些地貌成因各不相同,属于成因地貌。如:火山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红层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等,是世界上地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三、气候的基本特点

气候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开发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独具特征。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

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流来自高纬度大陆,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气流来源于低纬度海洋,吹偏南风,暖热湿润。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特别与亚欧大陆西岸相比,我国冬季气温很低,夏季气温较高。日较差也较大。

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在1 600毫米以上,台湾山脉东坡和喜马拉雅山南坡超过2 000毫米。西北内陆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毫米。在季节分配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半年,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而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多在10%以下。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多雨的江南,年降水变率一般在10%~15%,而降水稀少的北部和西北内陆区,年降水变率高达30%以上。这与海洋性气候年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降水变率较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纵跨纬度近50°,接着温度的不同,从北到南,包括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等6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区。接着水分条件(干湿状况)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湿润、亚湿润、亚干旱和干旱四种不同的干湿地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相互交织。我国南岭以南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以及台湾和云南南部等地,全年无冬,四时皆夏,高温多雨,终年苍翠。中部和江淮流域,冬季虽然较冷,但并无严寒,而夏季炎热多雨,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最北的黑龙江省,夏季短促温凉,冬季严寒漫长。贺兰山以西的广大西北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特色非常显著。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如距海远近、地形高低、山脉屏障及走向等,又可分为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我国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分异,更增加了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性。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从谷底到山顶可以看到从湿热气候到永久积雪和冰川悬挂的高寒气候,真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活动二熟悉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旅游资源在不同的文献和著作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以《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一般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客体,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一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二是具有可利用性,随着旅游者旅游爱好和习惯的改变,旅游资源的包容范畴不断扩大;三是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目前对旅游资源的分类,较为普遍的是从旅游资源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是自然和人文两类资源的有机结合、紧密伴生的景观——即混合型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既有迷人的自然景色,又是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是深受旅游者欢迎的一类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存在的各种地理要素,它从地球出现就存在,并随着地表自然变迁而变化,具体说,它是由地球的大气圈、山川、河流、海洋、岩层、土壤、植被和动物等自然界物质组成的。它也是人文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物结合的表现,是人类创造的景观。它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的制约。因此,构成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复杂,既包括有形的旅游资源,也包括无形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为中国十大资源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指出,我国有十大资源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报告认为,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我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潜力。

三、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多样性

旅游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集合概念。从旅游资源的类型来看,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人文两大类别,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

此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总之,多样性是由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也决定了人们旅游动机的多样性。

(二)定向性

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但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另外一些旅游者则无多大吸引力或根本没有吸引力。因此,任何一项旅游资源都有吸引力定向的特点,即只能吸引旅游市场中的某部分旅游者,而不可能对全部旅游市场具有同样大的吸引力。

(三)唯一性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尤其珍贵的文物是不能再生和替代的特殊资源,因而也就具有唯一性,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都是如此。当然,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异地仿建这些建筑并非不可能,但是仿制品脱离了历史和环境,从而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魅力。

(四)变化性

人类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历史遗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兴趣、需求以及时尚潮流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也会得到不断的创造和补充,而自然旅游资源也会因旅游经营者的深入开拓而不断被开发、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会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也是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