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永恒的三十六棚

永恒的三十六棚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哈尔滨铁路机车车辆修理厂之所以在全市大型工厂中率先敬立毛主席塑像,是因为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访苏归国途中路过哈尔滨,2月27日这天下午在周总理和铁道部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这里视察过。哈尔滨车辆工厂,始称“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建于1898年6月9日,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建立的中东铁路附属的临时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先是称中长铁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后称铁道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

四、永恒的三十六棚——哈尔滨铁路车辆工厂

今天,当你走过道里区上海街,来到爱建滨江国际社区中心广场时,你会看见一尊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塑像在那里巍然耸立着。在毛泽东塑像的基座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称之谓“毛泽东宝像传奇”:

滚滚松花江   淘尽大英雄

浩浩天地间   伟哉毛泽东

五十年代初   亲临车辆厂

春风化雨露   生产大发展

敬立主席像   人民共瞻仰

粉碎“四人帮” 神州红旗扬

主席不能走   连夜埋宝像

藏龙卧虎地   风水佳绝处

爱建大开发   冰城面貌新

二十五年后   宝像再出土

神采又奕奕   天地耀光芒

毛泽东思想   宇宙共寿康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这尊毛泽东塑像是1968年10月1日,由原铁道部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工人和干部敬立的。当时该塑像立于工厂办公楼门前小广场。塑像造型一改当时“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模式。他身穿中山装,外套大衣,手拿着建国大业的蓝图,目视前方,胸有成竹,高大雄伟,气宇轩昂。远远望去,令人肃然起敬。

毛泽东塑像为铝合金材质,大理石基座。塑像身高为2.27米,寓意为1950年2月27日这一天到该厂视察。塑像落成这天,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火红年代”,这一天,工厂像过节一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广场前万人齐聚,一片红色的海洋,人们手拿“红宝书”,打着红旗,一遍遍地高呼革命口号,“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会后还一致通过了给毛主席的致敬电,以表达对毛主席的一片忠心。

哈尔滨铁路机车车辆修理厂之所以在全市大型工厂中率先敬立毛主席塑像,是因为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访苏归国途中路过哈尔滨,2月27日这天下午在周总理和铁道部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这里视察过。这里不仅仅是毛主席在哈尔滨第一次到过的大工厂,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主席第一个视察过的地方。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关注和重视,他在视察中的指导讲话,为全国工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毛主席亲临工厂视察是动力,是光荣,是百年老厂历史上的辉煌一页。

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2月27日从莫斯科归来,一下火车,便来到车辆工厂视察,其主要原因是,这里是全市最大的工厂,工厂的生产形势带有普遍性。毛主席一贯注重调查研究,“发展生产”是毛主席非常关心的头等大事。所以他要到生产第一线去看一看,到工人当中去聊一聊。另外一个原因是车辆工厂是俄国人当初办的工厂,这里面有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工厂的一套方法和经验,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厂,有几十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早期在哈尔滨活动的基地。工人觉悟高,是哈埠工人运动的摇篮,有着光荣的斗争史。所以毛主席听到省、市领导的介绍后便提出,“我要去看看。”

哈尔滨车辆工厂,始称“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建于1898年6月9日,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建立的中东铁路附属的临时工厂。

工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工懋街2号。解放前,这里俗称“三十六棚”铁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先是称中长铁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后称铁道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

1896年5月,沙皇政府胁迫李鸿章签订了《中俄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依照条约沙皇俄国取得了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修建中心。1898年4月23日和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大批人马分陆路和水路由海参崴前来哈尔滨,住在现香坊“田家烧锅”院内,并宣布铁路工程全线正式开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三线和旅顺口、满洲里、绥芬河向哈尔滨方向六处同时相向开始施工。与此同时,中东铁路工程局为了满足铁路工程运输、储备物资的需要。在埠头区江沿小九站处先铺设了铁路,建设了“松花江火车站”。又在火车站附近修建了组装和修理机车车辆、铁路器材的中东铁路附属工厂,即后来的位于友谊路的“铁路配件厂”,也称“北厂”。

img31

哈尔滨铁路机车车辆厂1号门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为了满足铁路运输的需要,沙俄又在临时总工厂的南侧,修建了永久性工厂。1908年,临时总工厂各分工厂都迁入新的厂房,这就是所谓的“南厂”,正式名称定为“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也称“三十六棚铁工厂”。

为什么叫“三十六棚”?据史料载,“1908年初,铁路临时总工厂投入使用时设有11个分工,当时工厂有2000余工人。其中俄国工人有400余人,其余是全部从关内外招募来的中国穷苦劳力,这些人,被沙俄称为‘黄色苦力’。”

就是这些“黄色苦力”,被总工厂的俄国人开始安置在工厂附近临时搭起的帆布帐篷里居住。帐篷里阴暗潮湿,拥挤不堪。每逢盛夏,雨淋日晒,蚊蝇滥飞,老鼠泛滥成灾。隆冬季节,北风呼啸,被冰雪覆盖和环绕着的帐篷像一座冰窖,工人们苦不堪言。

当年6月,经过中国工人的呼吁,厂方又在工厂的南侧为工人们搭起了6排窝棚式住宅,每排6座一共36座窝棚,便被简称为“三十六棚”。这三十六棚周围地面南北长35丈,东西长165丈,内住携眷工人及独居者800余户土屋矮窄、窦门斗室、无院无街、密如蜂房。一户住数家,一屋分数姓,空气不通,遇火灾消防车难进,下雨有倒塌之忧。每临夏秋之际,滞水腐臭,百病丛生。

工人们虽然从帆布帐篷中搬进了窝棚里,但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牛马不如的生活。工厂俄国工头根本不把中国工人当人对待,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脏活累活全是中国人干,稍不小心,非打即骂。工人们敢怒不敢言,对沙俄的压榨恨之入骨。

有压迫就有斗争,三十六棚中俄国工人由最初的消极怠工、毁弃机件到1905年11月的千人大罢工。面对重重阻力和血腥镇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5次火烧铁路局和总厂大帐房。

1905年,俄国国内发生了十月全国总罢工,消息传到哈尔滨之后,中东铁路俄国工人首先加入了罢工的行列。当时在哈尔滨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利用中东铁路的便利条件,深入到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中国工人中宣传,呼吁中国工人支持俄国工人的斗争。中国工人立即响应,组织开展反对沙俄统治的罢工斗争。

在罢工斗争中,许多中国工人的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当他们得知“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劳动人民的节日时,便萌生了庆祝自己节日的想法。1907年4月起,工人便自己串联各分厂的工友,建议在“五一”这天举行纪念活动。他们的想法迅速得到大家的赞同,其中包括许多俄国工人,他们还到中东铁路的机务段、印刷厂、电话局和面粉厂等处串连,动员他们也参加5月1日(俄历)在松花江畔举行的集会活动,隆重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1907年公历5月14日,以哈尔滨铁路总工厂为主的俄国工人及哈埠其他大厂的工人,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向江边汇集,宣布罢工一天,庆祝自己的节日。中东铁路当局非常害怕,立即调集警察前往镇压。消息传开后,罢工组织者当机立断,决定将纪念大会改到江北太阳岛举行。当警察赶到时几千名工人早已乘船过江,纪念大会于下午1时开始,此时太阳岛上已聚集万人。他们选择在一块空场中的高地上作为主席台,高地四周插满红旗,上书“民主、自由”、“中俄工人团结起来”、“五一万岁”、“劳工神圣”等口号。中俄工人代表在会上发表演说,并召开大家团结起来反对沙俄统治者。代表们还提出了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等要求。之后,中俄两国工人一起唱歌、跳舞,联欢活动一直延续到下午6时许才结束。

这次集会,是我国工人阶级历史上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会,在东北,甚至全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有重要地位。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着三十六棚工人连续发起四次罢工(1918年1月、1918年9月、1919年6月、1920年3月),规模、声势一次比次一次浩大。所向披靡的赤色风暴,沉重打击了盘踞在哈埠和中东路沿线的沙俄残余势力。

1919年,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三十六棚工人自发地组织了连续几天的罢工和集会,有力地支援了北京学生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多次的运动中,工厂工人得到锻炼,形成了一支哈尔滨最早、最庞大、最顽强、最团结的产业工人队伍。这里成为哈尔滨工人运动的中心和发祥地。正是因为它具备了这样的先决条件,在1925年,工厂建立起来了第一个工人党支部——三十六棚地下党支部。我国的早期的工运领袖,如马骏、罗章龙、吴丽石、刘少奇、郭隆真等人都先后来到哈尔滨,深入到三十六棚指导工人斗争,鼓舞着三十六棚工人为求得彻底解放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哈尔滨后,三十六棚工人立即召开反对日、英帝国主义残杀我同胞的“雪耻大会”。工人们纷纷捐款支援上海工人,后影响到全市大规模声援活动,给反动派当局以强大的震慑。

东北沦陷时期,日军实行极端残暴的白色恐怖政策,可三十六棚工人的工运烈火并未止熄。在地下党、反日会的组织领导下,贴标语、撒传单、“磨洋工”破坏机器、拖延工时,变换各种巧妙的手段,不屈不挠展开生死的较量。

1930年2月,我党早期工运领导人刘少奇同志继1929年9月来哈尔滨领导中东路工人运动之后,第二次以“全总代表”的身份来到哈尔滨。他同郭隆真一道,抵制了托派工贼的破坏,建立起三十六棚赤色工会组织。柴好(又名柴子祯),辽宁兴城人,1904年来哈谋生,入三十六棚铁路工厂做工。他为人正派、公道、行侠仗义,是工厂四次大罢工中的领导人和组织者之一。在柴好家召开的中东路工人代表会上,刘少奇同志发表了3个小时的演讲,与会代表深受启发鼓舞。“全总代表”赢得了三十六棚广大工友的崇敬和拥戴,柴好也在反满抗日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

1933年4月30日,已是反日会成员的柴好与道外区委书记张金山、电车工人杨兆顺一起,攀上车站前伪“建国纪念碑”,书写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特大标语。在1935年敌人疯狂暴虐下,他仍未退缩,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无私、机智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哈尔滨解放后,为了支援解放战争,三十六棚铁路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全体职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恢复生产、抢修车辆、修枪造炮的生产运动之中。当家作主的工人们,不仅修复了机、货、棚车3000辆,而且还造了8000门各类大炮,无计其数的手榴弹、地雷、掷弹筒等,贡献卓著。

抗美援朝期间,工厂抢修31159号机车和赶制了400辆50吨和60吨平板车,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工厂先后选派三批优秀的工人同志,带着全厂职工的重托奔赴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发扬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临这个老厂视察,这是机车车辆工厂全体干部、职工的最大光荣和骄傲,时间虽然暂短,但却给车辆工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毛主席的亲切关怀,是车辆工人的力量源泉,毛主席的谆谆教导,给车辆工人以极大鼓舞和鞭策,激励着车辆工厂几代人克服艰难险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从1953年1月1日起,哈尔滨铁路工厂便由中华人民和国铁道部管辖。1959年1月,厂名正式改为“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工厂”,工厂归铁道部管辖后,工厂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在修理货车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再生产和设计制造新型车辆。

1958年,首先成批生产c6和c50型路用敞车。1960年1月试制第一台kF60型矿用自翻车。1962年2月,根据出口任务的需要,自己设计制造了k3-68型援外矿用自翻车,紧接着又于1967年为攀钢150吨电力机配套而设计制造kF5-100型百吨液压自翻车。1974年1月工厂完成了D23型235吨特种平车的设计和制造任务。这是工厂有史以来制造吨位最大的一种车辆,为以后制造各种大吨位的货车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

哈尔滨车辆工厂并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从1986年开始,根据东北铁路运输的需要和工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铁道部决定投资一亿元,扩大哈尔滨车辆工厂的生产能力,增加客车修理系统。这项巨大的技术改造,到1990年各项基建工程基本竣工。这是哈尔滨车辆工厂最大的一次技术改造,经过这次技术改造后,工厂形成火车制造、火车修理和客车修理三大生产系统。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企业改革大潮深入发展,哈尔滨车辆工厂的管理体制发生质的变化。时至今日该厂已改制为股份企业,名称为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img32

坐落在经纬街上的哈尔滨铁路车辆厂文化宫

2002年6月19日,具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车辆厂开始搬迁。新厂区位于哈尔滨道外区先锋路,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搬迁设备2000多台套,物资2000多吨。变电所、污水处理设备、20公里长的铁路钢轨等基础设施也在搬迁之列。2002年末,工厂全部完成搬迁工作,从2003年初开始新厂的基建和设备安装。到2005年工厂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同年开始投入生产运营,当年实现销售与收入2.3亿元,实现利税100万元。

在搬迁后的老厂区、一栋栋高层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商城、店铺、宾馆和具有各种风味的饭店比比皆是。在新城的中心位置还保留了一处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轧钢车间和老水塔,一辆蒸汽机老式火车头及数十株参天的古树。它们将作为哈尔滨车辆工厂百年的历史见证,哈埠老工业基地的缩影永远保留在这里。

就在“滨江新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建筑工人在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尊埋于地下25年的毛主席塑像。原来,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后,中央通知,各地自行铸造敬立的毛主席塑像要妥善处理。当时的工厂领导很是为难,拆掉可以,但怎么处理却一时拿不定主意。存放起来,不符合中央精神,再说也没有合适的地方。毁坏了化成原料,又有大不敬之嫌。后来,还是工人师傅出了个好主意,按中国传统的风俗,故去的人要入土为安,把它完整地埋掉吧!

就这样在1978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由经过挑选的几位“政治可靠”的工人,先挖了一个大坑,然后用吊车将毛主席塑像轻轻地移入坑内,用大帖布将塑像盖好,再用细土将大坑填平,塑像基座拆掉,没留任何痕迹。

第二天,上班的人们发现毛主席塑像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大家心知肚明,也无人追问去向。

2003年7月15日,随着爱建新城开发建设工程的施工,毛泽东塑像重新出土,又见天日。消息传开,引起省市文物界、红色收藏界的极大关注,纷纷前去征集,还有几个企业要出高价收买。

负责开发建设的上海爱建集团、哈尔滨金马集团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按原高度建设了基座、护栏、灯饰和扩建了广场。并在200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新敬立、昭示后人。

如今,每到清明节,2月27日毛主席视察纪念日,9月9日逝世的忌日和12月26日毛主席的诞辰纪念日,都有机关干部、市民和附近学校的孩子们前来祭扫、敬献花篮,以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