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推动发展常州文化改革发展再谱新篇章

创新推动发展常州文化改革发展再谱新篇章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执法的“常州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经典样板。我市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常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产业集群,以大企业支撑大发展,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去年,中华恐龙园升格为国家5A级旅游区。常州动漫嬉戏谷于去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全球规模最大、创意独特、体验全新的数字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徐缨

自省、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的文化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按照全省和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市到2011年上半年已基本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实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到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到位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位。

1.坚持解放思想,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我市于2009年8月召开了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常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成立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及分类改革组。继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之后,到2009年底,基本完成市属18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并于2011年上半年全面完成11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在改革中形成了部门会商机制、上门协调机制、改革进展月报制度等工作机制,为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

2.理顺管理体制,提升文化行政管理水平。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统一管理,统一执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扫清体制障碍。2007年我市就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的文化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了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将常州广播电视台和电视台“两台合一”,组建常州广播电视台。2008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整合了文化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监督检查的各类执法队伍,设立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综合执法的“常州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经典样板。经过三年多的良好运作,我市又将改革向纵深推进,金坛、溧阳、武进区等辖市区都已全面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加快体制创新,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体制创新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完成文化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产生和壮大一批合格的市场主体,文化的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为从根本上激发文化经营单位发展活力,塑造和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我市启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以6家市属文艺院团成功转企为标志,我市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在文艺院团改革中,我市注销了常州市青年锡剧团等6家文艺院的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成立了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江苏常州市曲艺团和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等4家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后,文艺院团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加强了与旅游、演艺等企业的合作,在揭牌仪式上就分别与杭州金海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中华恐龙园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演艺合作协议。金坛锡剧团大胆尝试“公司化改革、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改制新模式,编创的“校园三部曲”(《少年华罗庚》、《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赴全国各地演出5000多场,受众达500多万人次,充分展现了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活力。

4.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宣传经营分离改革。宣传与经营分离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广电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常州广播电视台将影视剧、动漫等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成立了江苏亚细亚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江苏卡龙动画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体,积极进行市场运作。亚细亚影视制作公司2009年投资7000万元制作完成了电视连续剧《战斗的青春》、电影《邓稼先》、纪录片《盛宣怀》等多部作品。江苏卡龙动画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首批授予“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称号,该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正积极做好上市准备工作,力争成为我省动漫上市第一股。

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我市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常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产业集群,以大企业支撑大发展,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1.转变政府职能,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重点在指导协调、政策扶持、产业规划、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上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常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今后三年“做强重点文化行业、做优特色文化园区、做大骨干文化企业”进行部署和规划。我市各辖市区也结合全市总体部署,分别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大资金投入。2009年起,我市市区两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连续5年,共将投入2.5亿元设立创意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对重点创意企业重大项目、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重点扶持。三是搭建产业平台。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动漫会展,“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动漫艺术周。2011年,共有53个项目合作签约,交易签约金额达41.5亿元。

2.做强重点企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实现产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将龙城旅游控股集团、常州广播电视发展总公司、江苏天目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金坛古籍印刷厂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作为重点文化企业加以培育和扶持。去年,中华恐龙园升格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华恐龙园三期库克苏克峡谷区、恐龙城大剧场、恐龙谷温泉主题公园、春秋淹城诸子百家园等新建文化旅游项目,都已建成并对外营业。春秋淹城投资8000万打造大型实景水影秀“烟雨春秋”,中华恐龙园投资2亿推出大型多元体音乐歌舞秀“美丽新世界”。常州动漫嬉戏谷于去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全球规模最大、创意独特、体验全新的数字文化主题旅游景区。2010年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2838. 34万人次,增加值164亿元,文化旅游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四。目前,我市确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50多个,总投资额超600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的有36个,超10亿元的有20个。

3.做优产业园区,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做优做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是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市整合常州动画产业基地、软件园和中华恐龙园三大资源,形成融创意产业孵化、休闲旅游、文化消费为一体的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已聚集创意企业近400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综合实力已排名第五位。此外,我市以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全力打造常州科教城创新基地、国家动画产业西太湖基地、华夏工艺美术博览园、“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常州现代传媒中心等7大特色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4.注重科技创新,开拓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我市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是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推进文化产业升级。我市已拥有数字有线电视传输节目80多套,数字电视用户91万户;已在1000多辆公交车、超过600家单位分别安装车载电视和移动电视接收终端,每天受众超过20万人次;已开通5个频道的CMMB手机电视;依托常州日报社的内容生产,由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平台的《常州手机报》定制客户已逾20万人,在全国地市级同类产品中排名第四。二是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发展数字视听、影音设备的制造。如常州新科集团加强对文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形成了包括蓝光高清影碟机、移动电视等数字电子产品系列。吟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子琴、数码钢琴、数码电子鼓、音乐教学控制系统等,出口额达到2亿元。三是加强印刷技术设备改造更新,大力发展高科技印刷。全市拥有印刷企业103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1家,超亿元的6家。太平洋印刷、大华印刷等一批龙头企业引起世界先进印刷设备,坚持特色经营,注重新品开发,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我市图书销售多年来名列全省前茅,发行码洋超过5亿元,市民人均购书支出连续14年名列全省第一。

三、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常州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五个一”这一“龙头工程”,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精品创作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期”:在上一轮次全国、省“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常州2件作品荣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10部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常州市委宣传部连续五次蝉联组织工作奖。电影《邓稼先》、电视剧《战斗的青春》同时入选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50部重点影视剧;《邓稼先》还荣获第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提名奖。13部近千集“常州智造”的动画连续剧集体亮相央视少儿频道,其中动画片《小卓玛》荣获2008年度优秀国产动画片一等奖。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建党90周年的重点献礼片《秋之白华》于五月全国公映,并荣获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奖、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奖、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组委会特别奖等。由常州日报社、常州市文广新局和北京好风好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200万元联合打造的大型原创交响锡剧《周璇》成功晋京演出,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型现代儿童剧《留守小孩》相继获得第八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最佳剧目奖”、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创造全国县级剧团绝无仅有佳绩。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扶持,继续推进文艺作品创作工作。

1.科学引导,弘扬主流。“五个一工程”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精品创作生产之中,要求全市的文艺工作者“跳出常州写常州”,以与当代中国发展相适应的大视野、大胸怀,敏锐捕捉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大力讴歌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努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常州印象”的精品力作。电影《秋之白华》、广播剧《史良》、图书《长江以北》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未雨绸缪,统筹规划。为进一步繁荣常州文艺创作,多出优秀作品,我市自上一轮次“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束之后,就投入到紧张的精品规划和生产当中。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着力推进精品创作选题规划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定量化。按照“储备一批、创作一批、推出一批”的思路,从选题立项抓起,严格做到“科学规划、全面酝酿、分批实施、适当储备”。同时,明确了各辖市、区和各宣传文化部门精品生产的中长期重点目标,推动精品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3.扶优择强,打造精品。自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累计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用于精品创作生产,其中市本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近500万元,专项扶持作品12部,争取上级部门创作专项扶持840万元,带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投入近亿元。建立品牌文艺精品立项、招标、签约制度,通过项目规划、立项申报、专家评审等环节科学遴选重点题材、重点项目,积极吸引省内外知名文艺家参与常州文艺精品编创、制作。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化、市场化、品牌化运作,促进文艺“作品”向“产品”转化。启动了电视连续剧《花开青果巷》、《风雪夜归人》、锡剧《杨家碾坊》、音乐剧《水西往事》、广播剧《天目湖之恋》、图书《纸花》、《与生俱来》等一批重点作品的论证筹备工作。

四、文化惠民成效显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落实“文化惠民”目标、实现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任务强势推进。

1.形成了全覆盖的群众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常州体育会展中心、常州大剧院、市博物馆新馆、市书画院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现代传媒中心、报业大厦等近10个标志性文化工程正在推进。全市所有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快城区“15分钟都市文化圈”建设,所有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全部达到“县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标准,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村村通”全面完成。积极修缮保护常州府学等一批文保单位以及青果巷、前后北岸等历史文化街区。

2.形成了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常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蓬勃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为精品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市开展“道德讲堂”20000余场,受众超600万人次。2009年推出“幸福广场”群众文艺周周演、“千台文艺节目走进社区(村镇)”等系列活动,全年200多场中心广场演出、1000多场送戏下基层活动,场场爆满,深受群众欢迎。大批量的创作和演出需求,有力推动了我市群文工作的发展繁荣。常州文化馆编创辅导和创作量同比增长200%,长期演出的群文团队较去年增加了30多支,基层特色团队新增近百支。与此同时,国际动漫艺术周、社区邻里节、农民读书节、溧阳茶叶节、新闸荷花节等品牌活动逐渐形成,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共享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

3.形成了互动化的非遗保护传承格局。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有90个市级“非遗”项目,30个省级非遗项目,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达16人。在普查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240多万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通过传承人定向传承、学校名师传承、家族世系传承、生产性保护传承和社会集体传承等方式,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常州大学合作共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创了江苏省非遗保护研究的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