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言行为的话题性

语言行为的话题性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行为的话题性,首先是指每一语言行为都必然生发于某一特定的行为话题,哪怕是梦境,或者自由联想,以及一种无意识运动,都得附丽于特定的话题,没有特定的话题,具体的语言行为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语言行为始终是具体的语言行为,任何具体的语言行为的发动与敞开,都必须基于特定的话题,没有具体的主题的激发与导向性生成,根本没有具体的语言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讲,语言行为的具体化,首先体现在语言行为的话题化上。

要理解语言行为的话题性,首先需要理解语言行为的话题性的构成内涵。语言行为的话题性,首先是指每一语言行为都必然生发于某一特定的行为话题,哪怕是梦境,或者自由联想,以及一种无意识运动,都得附丽于特定的话题,没有特定的话题,具体的语言行为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比如梦境、自由联想、无意识运动等非理性化的和生命本能化的语言行为,同样需要具体的话题来激活、来引导。所不同的是,这种非理性主导的梦境、自由联想、无意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具体话题,始终处于频繁的变换过程之中,而其他的理性化的语言行为得以导出的话题,却始终处于相对稳定不变的状态,并对语言行为的敞开运动一直保持其导向功能。语言行为的话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语言行为都必须接受生发这一语言行为的话题的支配和制约。这就是说,某个对象,某件事物,某种观念或见解、思想或主张,一旦构成某一具体的语言行为生发的具体话题时,它就既构成了此一语言行为的直接动力,也构成了此一语言行为得以敞开的导向因素,具体地支配这一语言行为朝着某种既定的方向敞开。因而语言行为的话题,构成了此一语言行为的主导因素、支配力量和调控方式。话题对语言行为的支配、控制性,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语言行为敞开中得到全面的展现。比如,当你偶然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者或充满敌意者相遇于一个无法逃避的情境中,使你不得不面对时,你和对方往往呈现出措手不及的尴尬和沉默。在这突发性的困境中,往往很难很快找到一个恰当的话题,而语言行为也就无从产生。在一定尴尬过程中,你或对方很快找到了一个打破沉默和僵局的“得体”话题,其语言行为也就由此产生,同时自发地接受了这一话题的支配,紧张的尴尬由此得到了些微的消解。

语言行为的话题性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体现,而且人类精神探索的科学行为、艺术行为、思想追问与创造行为,同样都是话题性的。比如20世纪的科学哲学兴起,而“科学革命”是波普尔、托马斯·库恩、拉卡托斯等科学哲学家的研究话题。再比如在物理学的现代展开进程中,量子现象的波粒性和量子结构的测不准现象成为哥本哈根量子力学解释学派的物理学研究话题;而“意向性”问题,却是现象学哲学思潮的话题;人的“存在”则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所关注的话题。与此不同,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家们的语言行为话题,则往往具体体现为创作的“题材”。

语言行为的话题性,也体现其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语言行为始终是具体的,在具体的语言行为中,话题始终是相对的。话题的相对性,实质上呈现出话题本身的时空疆域性,即话题指涉的空间疆域性和时间限度。正是话题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相对性,才使一个连续不断的语言行为才可能出现话题转移现象的产生。换言之,在具体的语言行为展开过程中,一个话题往往并不贯穿其始终,转移话题构成其语言行为得以持续展开的必须前提,而话题转移,在有的情况下是因为语言行为参与者的主观意志强力发挥作用所导致,但也在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此一语言的话题本身的时空疆域性导致它不能继续对此一语言行为予以主导,因而,不得不让位其主导权而产生新的话题以接替之。其次,在具体的语言行为中,其主导它的话题始终是异己的,即话题本身具有排他性,这种排他性的感性呈现形式,就是异己化。话题的异己性,是话题能够主导、支配、调控语言行为,使之按照话题本身的朝向而展开的内在前提。因而,话题的异己性,这是语言行为得以持续展开的根本保证。其三,在语言行为中,主题的异己性生成的最终动机,却是话题的利己性,话题的利己性在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诉求,就是为我性。因而,话题始终是为我的,因为为我才异己,因为为我话题才保持其主导方向,生成出绝对的支配与调控力量。话题的为我性表现为话题的异己性,话题的异己性的行为敞开方式,就是它绝对地排斥不属于自我和有损于自我的所有对象。第四,话题的自我疏离性取向。客观地看,话题一旦产生,它就成了相对独立的异己力量,而对语言行为主体(人)和语言行为产生着一种疏离性。同时,话题产生于恃有主体的某种语义场,由于它是语义场的形式化形态,所以它对语义场也具有一种疏离作用,正是这一双重的疏离原因,使话题成为人的语言行为的疏离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