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争议性话题节目策划

争议性话题节目策划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争议性话题节目策划一、争议性话题的策划(一)如何寻找争议性话题争议性话题往往和社会上“热点问题”相伴,它们都有着特殊的矛盾冲突。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了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这一规定引发公众热议。(二)争议性话题的策划作为新闻传播媒体,在社会的转型期间,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百姓“答疑解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第二节 争议性话题节目策划

一、争议性话题的策划

(一)如何寻找争议性话题

争议性话题往往和社会上“热点问题”相伴,它们都有着特殊的矛盾冲突。有了冲突,争议就在所难免了。如“股票热”、“理科热”等,就属于社会热点,而这些社会热点给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在社会上就会有一定的争议。这些话题的意义不在于一个个简单事件的点击率收视率,抑或因为对骂而轰动一时,话题的意义而在于普通百姓积极地参与并且以此为切入点来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如2009年教育类十大争议性话题:

1.高考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2009年2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问题,就此引发一场全民大讨论。

2.“富二代”难成大器?2009年,“富二代”一词似乎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但批判者众,赞赏者寥,见诸报端的也大都是“富二代”奢华败家,甚至是富家子弟飙车撞死人的恶性事件。作为一群家庭条件优越、教育背景良好的青少年,他们为何得不到社会舆论的认可?真的是“富家多败儿”,还是仇富心理作祟?“富二代”当真难成大器?

3.“校长实名推荐制”利大还是弊大?从2010年起,北大自主招生将在北京、上海、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可向北大推荐优秀毕业生,审核合格的推荐生将直接入围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范围,通过面试的学生高考时将享受线下30分录取的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有贬有赞,众说纷纭。

4.高考民族加分是否应该取消?重庆31名考生被曝少数民族成分造假,连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也赫然在列!这一今年高考最大的闹剧引发公众对高考加分制度的拷问,特别是对高考民族加分政策的质疑。国家民委已公开表态不会取消高考民族加分,也有专家表示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域、历史等原因,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应该享受优惠政策,但反对者的声音却仍一浪高过一浪。

5.是否应该封杀奥数?成都率先对奥数动刀了!五项禁令全面封杀“疯狂奥数”。而在此前,著名学者杨乐、顾明远等就曾经痛陈奥数罪状,杨东平教授甚至喊出“打到万恶的奥数的口号”。但仍有很多家长认为,奥数是优秀学生的升学捷径,不应封杀。也有人替奥数喊冤,称奥数的祸根在择校,择校不除,奥数不止……

6.班主任获权批评学生,是进步还是悲哀?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了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这一规定引发公众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进步,适当的批评有利于加强教育的威信,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人认为这是教育的悲哀,教不严,师之惰,老师批评学生天经地义,谁也无权剥夺,更用不着由谁来“规定”。

7.12年义务教育差钱不差钱?有关12年义务教育的讨论近年来一直都有,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制定让这个话题再度升温。有媒体刚报道国家正在讨论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消息,教育部就出面表态,称国家尚无财力支持12年义务教育。一时间,有关12年义务教育到底差钱不差钱的讨论弥散开来,12年义务教育是否真的可望而不可即?

8.该不该恢复繁体字?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并列出三大理由。提议一出,即遭到网友炮轰,以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为代表的反对派也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不过也有人认为,恢复繁体字没什么不可以。

9.在校教师能做有偿家教吗?一名义务教育工作者,能否兼职做本行的生意呢?按理说,一个人下了班,只要不违法,可以做任何生意。但如此一来,又有谁能保证教师不会使出课堂上“讲半节留半节”,逼学生补课的伎俩?而在实际调研中,“教师不能做有偿家教”这个看似不容置疑的道德准则,却很难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10.该不该破格录取“最牛作文”考生?今年高考出现了两篇“最牛高考作文”,四川一位考生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写成作文,而湖北则出现一篇古体长诗。两人虽均高考总分很低,但却都凭借自己的最牛作文而分别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以及三峡大学录取。凭借一篇作文上大学,是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是为了提高知名度的炒作?破格录取对其他考生来说公平吗?

以上所列的2009年教育类十大争议性话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即都和社会热点、百姓生活密切相连。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普通百姓对于这一类话题的敏感度较高,这些问题都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问题由于长期隐藏在社会中,已经在普通百姓生活中产生某些或好或坏的影响,只是缺乏一个导火线将普通民众酝酿已久的情绪引爆。由此,当有某一媒体对这种现象进行报道时,这种情绪在这样的舆论气氛中便得到彻底的解放

(二)争议性话题的策划

作为新闻传播媒体,在社会的转型期间,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百姓“答疑解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针对争议性话题就是要做到告诉广大群众欲知、应知的事实,争议性话题的报道就是要时刻抓住政府工作的脉搏、人民群众的盲点,抓住典型案例,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使政府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认识达成一致性,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仔细地讲明道理,为受众揭开迷惑,对有争议性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1.利用群体属性的差异

谈话者的群体属性的不同,意味着他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看事物的立场、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对同一话题的观点和看法也必然不同。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播出了一档节目——《对话海南航空陈峰》,在对陈峰资金运作成功的探讨上,一位现场观众认为是政府的某张批文与陈峰的海南省省长的航空助理工作经历起了很大作用;嘉宾赵晓(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宏观战略部部长)归结为国内航空业的垄断属性;嘉宾曹建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分析是由于陈峰善于投机;而作为一个改革企业家,陈峰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改革开放成全了他的个人奋斗。这里的多元化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谈话者群体背景差异带来的立场差异。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栏目中,嘉宾与现场观众经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民族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观点多元化,也体现了电视节目对谈话者群体属性差异的利用。

2.选择个体属性不同的谈话者

具有同一群体属性的个体也会对同一话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个体先天认识能力的差异、个体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不同都是原因。一些谈话节目经常邀请普通人做嘉宾,这些无权威性的嘉宾常常能出人意料地谈出一些独到、精彩的观点,这往往是由于他们有与话题相关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相反的情况是,一个理论上权威但没有实际经验体会的嘉宾,则经常与上述有实践体会的嘉宾的观点大相径庭。实际上,这种嘉宾组合常常出现在谈话节目中。比如《实话实说》的一些个案分析节目,除特邀个案当事人做嘉宾之外,相关领域内的专家也是嘉宾之一。

3.创建“争议场”

多元化观点在谈话者心里形成之后,还需要一个“争议场”为交流与争论提供条件。“争议场”不是狭义上的争论场地,它包括节目策划组对争议事先尽可能详尽地设置、临场主持人对争议的激发、推动和掌控、节目制作人员与外来参加人员对争议氛围的共建、影像切入与人物道具等技术手段。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人为与技术因素对“争议场”的营造,那些普通人物会在《实话实说》侃侃而谈;那些经济大潮中的“潮头人物”会到《对话》栏目进行“观点碰撞、思想交锋”。

(三)“争议性”为谈话节目创造新的审美价值

传播美学认为,传播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与传播主客体相一致。谈话节目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体,在大众传播层次上,传播主体为节目参加人员,包括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客体为收看节目的观众。在人际传播层次上,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互为主客体。在此仅探讨“争议性”在谈话节目的大众传播层次上的审美价值,对于审美客体——收看节目的观众而言,除谈话节目原有的“及时互动”、“未知性”、“即兴色彩”等特有审美价值外,“争议性”在谈话节目的出现,又使谈话节目体现出新的审美价值。

1.从多元化的角度对话题矛盾双方的正反辨析,提升了观众的思维境界

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话题所含有的矛盾冲突双方进行充分的正反辨析,最后达到接近事物本质的认识,这是此类谈话节目常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得节目往往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辨。这种思辨往往超越了话题本身,会启发和引导观众从多个角度,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论的方法去看待问题。争议可以提高观众分析问题的水平,提升观众的思维境界。

《对话》栏目于2004年2月22日播出了《汽车之路》,在讨论2003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繁荣新景象时,普通观众发出“汽车进入家庭”的赞叹,嘉宾贾新光则看到了繁荣表象的另一面:行业的不规范。他更从汽车工业分析师的角度指出,行业的不规范会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却肯定行业繁荣的事实。面对这种繁荣,一汽总经理竺延风发出了“乱云飞渡难从容”的感慨。道出2003年汽车行业初步开放之后,处于国内外激烈竞争夹击之中的国营汽车工业失落却不失斗志的心态。在这段关于2003年汽车行业繁荣景象的争论中,繁荣背后的正反两面得到充分的讨论,争论各方分别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微观行业分析的角度、国营汽车生存的角度进行了争论。

2.无论是争议的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出巨大的人文关怀

从话题设置的角度看,在谈话节目中公然争论那些尚未形成合理社会舆论的具有“重大性”、“前沿性”、“焦点性”的争议性话题,体现了社会对公众权利的尊重。这些公众权利包括传播学所说的“知情权”、“知晓权”,使现场观众成为谈话节目中争论的一方,还体现了社会对受众“媒介接近与使用权”的一种尊重。

从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在嘉宾发表专业权威的观点之后,电视媒介允许现场观众(广大观众的代表)从自己的立场、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多元化的意见还同时被大众传媒广泛传播。这是大众传播对自身单向的不平等的传播方式的自我修正。从几十年来我国电视媒体重输出、轻维生,重教导、轻沟通的历史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视对当代大众的巨大的关怀。

从设置话题本身内含矛盾冲突的性质来看,对人的关怀占了很大一部分。毕竟,对任何现象与事件的关心的本质都是对人的关心。在人们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人本身。目前,直接以人文关怀为目的的争议性话题大概分以下两种。

(1)对当代社会特殊转型期中人们的生存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关怀。《实话实说》中常有这样的话题。早期的《打工在北京》探讨打工者与北京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展示了当代人生存观念的变迁。《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通过对新时期夫妻之间矛盾新特点的讨论,提醒人们对夫妻关系重新审视。后来的《多管闲事》,讨论一个普通市民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共利益与周围人的不以为然之间的矛盾,用争议的形式表达出法制进步对公众原有思维方式的撞击。《对话》栏目曾讨论过《一个著名的失败者——史玉柱》,关注改革开放大潮裹挟之下一个时代人物经历成功与失败之后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2)对永恒的人性的关怀。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状、历史与现实、坚强与脆弱,这些人性中永恒存在的矛盾冲突,在新的社会时期新的文化氛围下表现出新的特点,旧有的社会舆论已不再合理,新的合理的社会舆论还未形成。无论是出于社会整合的目的还是个人情感宣泄的目的,人们都需要就这种自身的矛盾进行交流。生活类谈话节目《夫妻剧场》,抓住“夫妻之间如何相处”这一古老又新鲜的命题,对新时期婚姻生活中理智与情感、道德与本能之间的矛盾进行关注与评析。文艺类谈话节目《艺术人生》以明星的经历与情感为题材。无论是《秦怡专集》里秦怡集“惊人的美丽”与“惊人的苦难”于一身,还是《三代童星》中三代童星对待历史与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同态度,都为解决当代人性中复杂矛盾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