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判断的种类和各种类的结构及其他

判断的种类和各种类的结构及其他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S”和“P”合称为“判断的名词”。关系判断也可以分析为具有主、宾词形式的判断。判断的质是判断的主、宾词间联系的最根本的性质。因为判断就是利用肯定和否定来反映对象的。按判断的质划分,判断只能是上说的两种。在形式逻辑中,主要是作为“至少有些”[12]来理解的,这就是说,在判断中只说到了主词所指的那类对象的一部分,即我们仅仅知道的那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说[13]。这种判断是由几个判断构成的。

按照不同的根据,可以对判断作种种不同的划分。以下我们作几种主要的划分。

根据判断的结构的繁简,判断分为〖甲〗简单判断和〖乙〗复杂判断(注:亦称“复合判断”)。

〖甲〗简单判断

一、根据反映的对象之不同方面,分为属性判断和关系判断。

1.属性判断。它是反映对象有无某种属性的判断。如“我们的祖国是伟大而美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是万能的”、“《欧根·奥涅金》的作者是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意志的表达者”、“美国不是民主国家”等等。

2.关系判断。它是反映对象间有无某种关系的判断。如“我和你是师生”、“昆山在上海和苏州之间”、“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变化慢于它的基本词汇的变化”、“我的成绩暂时还没有超过他的成绩”等等。[4]

在每一个属性判断中都反映了思想的对象,也就是说反映了所谈的东西。此外,在判断中还对这个思想对象有所论断。在判断中,揭示思想对象的那一部分叫作“判断的主词”;它用拉丁字母“S”来表示。对于思想对象有所断定的那一部分,叫作“判断的宾词”;它用“P”来表示。“S”和“P”都是概念。“S”和“P”合称为“判断的名词”。除了主、宾词外,任何属性判断还有联系词,它反映着判断中我们的思想对象同一定的属性之间的联系;思想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联系词通常有“是”和“不是”两个(用“有”、“没有”等等也可以)。属性判断的结构公式为:

“S是P”、“S不是P”。

关系判断的结构公式是:

“aRb”,或者写作“(a·b)R”,其中a和b表示对象,而R表示这些对象间的关系。这个公式读作“对象a和b之间有关系R”,如果不是在两个对象间,而是在三个[5]对象a、b和c之间有某个关系,那么,结构公式可以写作“(a· b·c)R”。

关系判断中的“R”的具体形式,如“等于”、“大于”、“小于”、“不等于”、“在……之间”、“超过”、“胜于”等等。

关系判断也可以分析为具有主、宾词形式的判断。在(a·b)R中,a和b这两个对象就是判断的主词(S),而联系它们的关系R就是宾词(P)。应该注意的是,主词是经过整理的两个对象,即由关系R联系的a和b的次序是整理过的,不能颠倒;如“3大于2”,3在前,2在后,不能颠倒。否则就由真判断变为假判断了。

因此,作为对象的属性和关系之反映的概念都可以分析为宾词,但特性为个别对象(或个别类)所具有,而关系则存在于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对象(或更多的类)之间。[6]

判断,特别是属性判断,在文章和对话中,为了简明扼要,常是省略形式的。省略哪一部分,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应该随时留心分析。

二、根据判断组成部分联系的性质,判断可以划分为:

1.直言判断。这类判断的主、宾词的联系不依赖任何条件就直接联系着。当我们无条件肯定或否定对象具有什么时,就采用这种判断,它是简单的属性关系判断从另一角度的划分,如“燃烧是一种化学过程”、“自然界不是静止的”等等。

直言判断按不同的根据又可以划分为许多类:

A.按质划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质是判断的主、宾词间联系的最根本的性质。因为判断就是利用肯定和否定来反映对象的。判断的这种肯定和否定对象是什么的根本性质叫作“判断的质”(简称“质”)。按判断的质划分,判断只能是上说的两种。肯定判断是以肯定形式反映对象的判断,它肯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否定判断是以否定形式反映对象的判断,它否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它们的联系词分别是“是”、“不是”,公式为:

“S是P”、“S不是P”。[7]

B.按量划分为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8]

判断的量是指判断中涉及主词外延的全部,还是涉及主词外延的部分的情况。判断中涉及主词全部外延的判断叫作全称判断;判断中涉及主词部分外延的判断叫作特称判断。

全称判断的例子如“所有教师指定的作业都应及时做好”,“所有文艺作品都不是供人消遣的”。它的公式是:

所有S是P 所有〖任何〗S不是P

“所有”是全称判断的量的标志,这样的标志汉语中还有很多,也有许多全称判断,主词前面并不带有这等标志。[9]

全称判断的主词是普遍概念。

全称判断还有另一种,它的主词为单独概念。也即这种全称判断在形式逻辑中本作为独立的类来处理,叫作“单称判断”,有自己一定的特性,有自己的公式(这个S是P,这个S不是P),我们因为单独概念作主词的判断也是涉及了主词的全部外延的,所以在整个讲义中就把它作为全称判断来看、来处理。单独概念为主词的全称判断的例子如“这张讲桌不是黑的”、“《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力作”等等。[10]

特称判断的例子如“有些文学作品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的”、“有些我班同学不是足球爱好者”。它的公式是:

有些S是P 有些S不是P

“有些”是特称判断的量的标志。这样的标志在汉语中也很多。[11]

对“有些”这个标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形式逻辑中,主要是作为“至少有些”[12]来理解的,这就是说,在判断中只说到了主词所指的那类对象的一部分,即我们仅仅知道的那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说[13]。如“我班有些同学喜欢下棋”,那是说我班至少有些同学喜欢下棋。这些同学喜欢下棋是确知的,至于还有其他的同学是否喜欢下棋,则这里根本没有说到。还有另一种理解,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即把“有些”理解为“只是有些”[14]。作这样的理解,则对其他部分也表明了确定的看法。如上举的例子中“有些”作“只是有些”理解,则其他部分的同学便是不喜欢下棋的了。[15]对“有些”的后一种理解,不是形式中对“有些”的主要理解,虽然也包含着这种理解。

特称判断的主词也是普遍概念,但不同于全称判断中宾词所指的是主词的全部外延,特称判断中宾词所指的只是主词的部分外延。

C.把质、量结合起来作为根据,直言判断又可以划分为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是既全称又肯定的判断,通常用拉丁字母“A”表示。

全称否定判断是既全称又否定的判断,通常用“E”表示。

特称肯定判断是既特称又肯定的判断,通常用“I”表示。

特称否定判断是既特称又否定的判断,通常用“O”表示。

(这四种判断的例子、公式可看前面缩写为SAP、SEP、SIP、SOP)。

D.根据我们认为所表达的判断是真的(假的)或只是或然的,[16]判断可分为或然判断和确然判断。

a.或然判断。 它是表示我们认为对象可能具有或不具有什么属性、关系的判断[17]。如“这篇文章可能是很好的”、“他大概不是个喜欢运动的人”、“张某和李某之间可能有师生关系”、“他的成绩或许没有超过你的成绩”。公式是:

“S可能是P”、“S可能不是P”、“R可能(a·b)”、“R可能没有(a·b)”(读作a和b可能由关系R联系着,a和b可能不是由关系R联系着)。[18]

b.确然判断。 它又可以分为实然判断和必然判断。

①实然判断。 它是表示我们认为对象实际具有或不具有什么属性、关系的判断,公式是:

“S是P”、“S不是P”、“(a·b)R”、“(a· b)没有R”(读作ab间没有关系R)。

②必然判断。 它是表示我们认为对象必然具有或不具有什么的判断,如“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学习松懈必然没有好成绩”、“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等等。公式是:

“S必然是P”、“S必然不是P”、“(a·b)必然R”、“(a·b)必然没有R”。

〖乙〗复杂判断(由两个以上的判断组成的判断叫复杂判断)。[19]

1.联言判断。这种判断是由几个判断构成的。这若干判断之间有着联合的关系(又称为“联合判断”、“合取判断”)。如“6可用2除尽,并且〖“∧”,称为“合取”〗6可用3除尽”、“《西厢记》是写得好的,并且《董西厢》也是写得好的”。它的公式是“A并且B”〖A、B代判断〗。“并且”是联言判断的联系词,“并且”所联结的不仅可以是两个判断,并且可以是更多的判断,公式可以写成:

“A并且〖∧〗B,并且〖∧〗C,并且〖∧〗D……”〖读作判断A并且B。〗

联言判断的联系词,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如“和”“与”、“同”、“也”、“而”、“而且”、“但”等等。

联言判断在日常语言中

(1)A、B判断非简略形式常用来表达具有不同的主词和宾词。如“太阳落山了,而我们就动身回来了”。但

(2)多半采取省略的形式。如果判断A和判断B具有相同的主词,那么在后一个判断中主词就常常省掉[20];如果它们有共同的宾词[21],那么,在前一个判断中就省掉宾词。如“他醒来,(并且)很快地穿上衣服”(后一个判断中省掉了主词“他”)、“抽烟和喝酒对健康有害”(前一个判断中,省掉了宾词“对健康有害”)。

(3)联系词也常省掉,如“我国是历史悠久、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

像这个例子:“他是聪明、谦逊和有同情心的”(复宾),只有当它被看作“他是聪明的,他是谦逊的,并且他是有同情心的”这个判断的简略形式时,才能认为是联言判断。而如果把“聪明的、谦逊的和有同情心的”当作一个概念——统一的宾词的表达,那么这个判断就可以作为直言判断〖简单属性〗来看。

同样道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复主)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可以看作联言判断,也可以看作直言简单属性判断。“形式逻辑和语法知识不仅为社会科学家需要,并且为自然科学家需要”可以看作联言判断,也可以看作直言判断。[22]

联言判断中有一种称为“双质判断”的判断[23],如“我们要斗争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美国是弱小国家的敌人,不是弱小国家的朋友”,它们各是由一个肯定判断和一个否定判断联合成的。

联言判断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构成联言判断的各个组成部分叫作“联言肢”,这在联言判断的完整形式中显而易见;开始举的两个例子都只是两个联言肢。联言肢可以有许多,这也已说过。了解了什么是“联言肢”,我们再来看联言判断的真假问题。

当联言判断的每个联言肢都是真的时,这个联言判断就是真的;当这些联言肢中只要有一个是假的时,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为了简便省时,我们把由两个联言肢组成的联言判断的真假用表表示如下:

表中一、二栏列出了判断A和B真假的一切可能组合。A真B也(可)真(第一行);A真B(也)可假(第二行);A假B可真(第三行);A假B也可假(第四行)。第三栏中指明复杂判断“A∧B”的值如何。我们看到A∧B只在第一个场合(第三栏第一行)即A、B都真的场合才是真的。在所有其他场合A∧B都是假的。

联言判断的真假无关乎联言肢的次序,如果“A并且B”真,则“B并且A”也必真。前者假,后者也必假。

2.选言判断。它也是一种复杂判断。其中各判断间的联系依赖着选择关系(也叫作“析取判断”),如“三角形或者〖“∨”,称为“析取”〗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三角形,或者是锐角三角形”、“他或者别的人将取得这个最高荣誉”等等。它的公式是“A或者〖∨〗是B,或者〖∨〗是C〖读作“判断A或者B”。符号不讲〗(或者是D,或者是E……)”和“A或者〖∨〗B(或者C,或者D……)是E”(“S或者是P1,或者是P2,或者是P3……”、“S1或者S2或者S3……是P”)。

选言判断总是由两个以上部分构成,构成选言判断的各个部分叫作“选言肢”。[24]各个选言肢由选言判断的联系词“或者……或者……”联系起来。

选言判断按其选言肢都是真的,还是只有一个是真的而分为两类:“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严格选言判断”〖“”〗)和“相容的选言判断”(“联合选言判断”〖“∨”〗)。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是几个选言肢中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上举的例子,三角形既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同时又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其他的情况也如此。[25]

相容的选言判断是几个选言肢,其中各个都可以是真的。如“这个考第一的学生或者很聪明或者很用功”、“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第一个例子中“很聪明”、“很用功”可以相容,即可能这个考第一的学生既很聪明又很用功,两者都是真的。

这两种选言判断的真假如下(我们以两个选言肢的为例)。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中,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而另一个是假的,它才是真的;两个选言肢都是真的或者都是假的,它就都是假的。作表表示如下[26]

相容的选言判断中,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它就是真的;两个选言肢都是假的,它就是假的,作表表示如下:

选言判断的真假不依赖选言肢的次序。

显然选言判断的联系词“或者”有两种意思,一是相容〖∨〗的,一是不相容〖〗的。[27]日常语言中,为了加以区别,为了强调“或者”的不相容的性质,就常用“要么是”来代替它。[28]此外,日常语言中往往不是用它的完整形式,而是用它的简略形式:(1)由“或者”联结的各个判断具有相同的主词时,主词往往就表达在前一个判断里。“这个三角形要么是等边的,要么是不等边的。”第二个判断中省去了主词。这种形式的判断,只有当它是“这个三角形要么是等边的,这个三角形要么是不等边的”的省略时,才可以被看作是选言判断。(2)由“或者”联结的各个判断具有同一的宾词时,共同的宾词通常只表达在后一个判断里,如开头举的第二个例子。这个判断只有当它是“要么是他将取得这个最高的荣誉,要么是别人将取得这个最高的荣誉”的省略时,才可以被看作是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可以是单称的,也可以是全称的。

3.假言判断。它是一种复杂判断,组成它的两个判断间的联系,依赖于一定条件(所以又称为“条件判断”),如“如果学生用功,则他的功课就会好”、“如果阳光通过三棱镜,则幕布上有光谱出现”。它的公式是:[29]

如果A是B,则C是D。

其他可能的形式约为:

如果A不是B,则C不是D。

例子:“如果学生不用功,则他的功课不会好。”[30]

如果A是B,则C不是D。

例子:“如果(天)下雨,则我们就不去了。”

如果A不是B,则C是D。

例子:“如果没有天灾,则今年的收成还要更好。”[31]

假言判断自然可以看作是两个判断构成的。前一个判断是后一个判断的主词和宾词联系起来的条件:“C是D”依赖于“A是B”这一条件,这是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其组成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把假言判断按其本身的特点来分析。这时,任何假言判断都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前件、后件、联系词。前件即理由(“A是B”);后件即推断(“C是D”);联系词即联系前件和后件的“如果……则……”

“如果……则……”是假言判断的联系词,这样的联系词在汉语中还有很多。[32]

假言判断的联系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省略,如“水涨船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学就不懂”等等。

假言判断所表达的(前后件之依赖关系)关系不一定是对象间的因果关系,它可以有如下三种情形。

(1)前件是后件的原因,即因果关系。如“如果气温升高,则寒暑表水银柱就会上升”,气温升高与寒暑表水银柱升高之间有客观的因果关系;气温升高比之水银柱升高要先存在。这时,前件为后件的原因,后件为前件的结果。

(2)前件是后件的理由,即理由和推断的关系。如“如果寒暑表水银柱上升,则室内气温一定升高”。知道水银柱上升是断定室内气温升高的理由。室内气温升高的原因却不是水银柱上升(水银柱的升高只是气温升高的标志)。这时,前件为后件的理由,后件为前件的推断。

(3)前件是后件的条件,即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如“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郊游”。这里,一个事实是另一个事实出现的条件,而非因果关系。因为我们郊游并不是天气好的结果,不过依赖那个条件而已。这时前件为后件的条件,后件为前件的结果(不是因果之果)。[33]

因此,假言判断的真假,不能根据构成它的前件和后件本身的真假来断定,而决定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依赖关系是否(为必然的是否)真实。

假言判断按其前件和后件依赖关系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非区别的假言判断和区别的假言判断。

为了说明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关系的性质,首先要说明两个概念,即“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关于必要条件我们在《绪言》中已经说到,不赘。[34]

充分条件就是这样一种条件:有了它一定有某个结果,没有它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即“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的那种条件。[35]

除了在《绪言》中看到的例子,我们再举一个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的例子。在一个国家里没有工人阶级,就不能在这个国家里胜利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36]。因为,在一个国家里胜利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还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例如:要有共产党、要有革命的形势等等。

现在我们来看是充分的[37]但不是必要的条件的例子。数n能为6除尽是承认这个数为偶数的充分条件(任何能为6除尽的数都是偶数),但是不是这一条件(数n能为6除尽)是使数n成为偶数的必要条件呢?显然不是,因为有许多数它们虽不能为6除尽却都是偶数(如2、4、8、10、14等等)。[38][39]

现在我们再看一个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的例子。数n能为2和3除尽,是它能为6除尽的必要而且充分的条件。事实上,如果数n不能为2和3中的任一个(只要一个就够了)所除尽,那么它就不能为6除尽(能为2和3除尽,是能为6除尽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数能为2和3除尽,那么它一定能为6除尽(能为2和3除尽,是数n能为6除尽的充分条件)。

非区别的假言判断是这样一种假言判断,其中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而后件是前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如果物体受到摩擦,那么它就会发热”。这个判断中,有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就没有后件(因为电流通过、日光照射等也可以引起物体发热)。反过来,没有后件一定没有前件,有后件不一定就有前件(原因同上说)。又如“若二角是对顶角,则此二角相等”、“如果天下雨,则街上潮湿”等等。公式是:

如果A是B,则C是D。[40]

非区别的假言判断的真假情况如下表[41][42]

A、B的次序不能调换,否则要影响整个假言判断的真假。

区别假言判断是这样一种假言判断,其中前件是后件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后件也是前件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43]如“如果n是偶数,并且只是在这时,那么它就能为2除尽”,在这个判断[44]中,有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后件就一定没有前件(这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主要说明)。又如“如果某数每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为3整除,并且只是在这时,这个数能被3整除”[45](具体的数如108,这一数各数位上的数之和为9,能被3整除,所以108能被3整除。2021这一数各数位上的数之和为5,不能为3整除,所以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其公式是:“当,并且仅当A是B时,C才是D。”[46]

[43]表中注:·如电流通过导体,则导体的长度就会增加。表中第1行真真真。

·如电流通过导体,则导体的长度不增加。“→”不允许有此情况。表中第2行真假假。

·如果能找到长生不老的药,则太阳就从东边出来。表中第3行假真真。

·如果能找到长生不老的药,则太阳会从西边出来。表中第4行假假真。

·人为地破坏了充分条件。

·事实上没有关系推断的事实是不依赖理由的事实。

区别的假言判断的真假情况如下表:

A、B的次序可以调换,而并不影响整个假言判断的真假。

辨别是充分条件,还是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必须懂得判断所涉及的其他有关的具体知识,没有这种具体知识,是无法确定的。[47]

上面是对判断的主要划分。这种种划分是依据不同的根据来做的,所以它们并不互相排斥。事实上,每一个判断都可以同时包括在许多种类中,如“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它是简单的、属性的、直言的、实然的、肯定的、全称的判断。

同时,在复杂判断中,可以同时包含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如“如果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并且把逻辑规则正确地运用于这些前提,那么结论必然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言判断;但这个判断的理由又是复杂的联言判断。“如果一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则其中对大角的是大边;而如果它不是钝角三角形,则其中对大角的也是大边。”这个联言判断,每个联言肢都是假言判断。“如果任何一个自然的整数或者能为2除尽,或者不能为2除尽,那么任何一个自然数可以确定为偶数或确定为奇数。”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又都是选言判断。

在形式逻辑中,着重研究的是直言判断(简单的属性判断),而其中A、E、I、O四种类型的判断尤为着重,它们是形式逻辑中判断的基本形式。以下我们就对这四个基本判断进行一些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