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稻蓟马的种类及种类

水稻蓟马的种类及种类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稻秧苗期叶片上有微细黄白色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是水稻蓟马危害的症状。国内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淮河流域以南地区发生严重,是水稻的重要害虫。成虫、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形成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渐及全叶卷缩枯黄,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为严重,常成片枯死,状如火烧。危害严重的可造成大批死苗。主要在水稻生长前期危害。

水稻秧苗期叶片上有微细黄白色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是水稻蓟马危害的症状。水稻蓟马常见的种类有三种,分别为稻蓟马、稻管蓟马和禾蓟马,其中稻蓟马是水稻生长前期危害最重的种类。稻蓟马、禾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害虫,禾蓟马又称玉米蓟马、瘦角蓟马。稻管蓟马属缨翅目管蓟马科,又称薏苡蓟马、玉米蓟马。三者除危害水稻外,还可危害大麦小麦、玉米、甘蔗、看麦娘、游草、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植物。国内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淮河流域以南地区发生严重,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幼虫可钻入颖壳内危害,造成空瘪粒,一般空瘪粒占10%左右。

【危害特点】

(1)稻蓟马、稻管蓟马 这两种蓟马是水稻秧苗3叶期至分蘖期的重要害虫。成虫、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形成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渐及全叶卷缩枯黄,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为严重,常成片枯死,状如火烧。穗期成、若虫趋向穗苞,扬花时,转入颖壳内,危害子房,造成空瘪粒。

(2)禾蓟马 多在寄主植物的心叶内活动危害,食害正在伸展的叶片时,多在叶片正面取食,叶片呈现成片的银灰色斑。危害严重的可造成大批死苗。

【形态特征】

(1)稻蓟马 成虫体长1~1.3毫米,雌虫略大于雄虫。初羽化时体色为褐色,1~2天后,为深褐色至黑色。头近正方形,触角鞭状7节,第6~7节与体同色,其余各节均黄褐色。复眼黑色,两复眼间有3个单眼,呈三角形排列。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发达,明显长于头部,或与头长相等。后缘有鬃4根。前翅较后翅大,缨毛细长,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加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雄成虫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雌成虫第8~9腹节有锯齿状产卵器。卵肾形,长约0.2毫米,宽约0.1毫米,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可透见红色眼点。若虫共4龄。初孵时体长0.3~0.5毫米,白色透明。触角直伸头前方,触角念珠状,第4节特别膨大。复眼红色,无单眼及翅芽。2龄若虫体长0.6~1.2毫米,淡黄绿色,复眼褐色。3龄若虫又称前蛹,体长0.8~1.2毫米,淡黄色,触角分向两边,单眼模糊,翅芽始现,腹部显著膨大。4龄若虫又称蛹,体长0.8~1.3毫米,淡褐色,触角向后翻,在头部与前胸背面可见单眼3个,翅芽伸长达腹部5~7节。

(2)稻管蓟马 雌虫体长1.5毫米左右,黑色略有光泽。头长于前胸。触角8节,第3~4节黄色,但端半部较暗;第3节外端侧有简单感觉锥1个,第4节有2对。长的复眼后鬃、前胸鬃(后角长鬃2对)及翅基3根鬃通常尖锐。足暗棕,前足胫节略黄,各跗节黄。前翅无色,但基部稍暗棕,中部收缩,端圆,后缘有间插缨5~8根。第10节管状,长为头的3/5;末端轮鬃由长如管的6根鬃及长鬃间的弯曲短鬃构成;第9节有一纵走生殖孔。雄与雌同色,但较小,前足胫节略膨大,前足跗节有小齿。

(3)禾蓟马 雌虫体长1.3~1.4毫米。体灰褐色至黑褐色,有时中、后胸稍淡。触角第3~4节或第3~4节和第5节基部黄色,其余灰褐色。前翅灰白色或微黄。体鬃和翅鬃暗灰色。前胸有5对长鬃,前角长鬃长于前缘长鬃,后缘长鬃内有1对短鬃。触角8节,较瘦细,第3~4节上感觉锥叉状,第3节通常长为宽的3倍。头长大于宽,前缘向前拱圆,两颊平行。单眼间鬃在前、后单眼之中间,位于单眼间外缘连线上。后胸盾片前、中部有横纹,其后和两侧为纵纹。前翅脉鬃连续均匀排列,前脉鬃19根,后脉鬃15根。腹部第5~8节背片两侧有微弯梳。第8节背片后缘梳退化,仅可见痕迹。雄虫一般形态相似于雌虫,但较小而黄。腹部腹片第3~7节有雄性腺域,略呈哑铃形。腹端较淡,鬃长而暗。2龄若虫灰黄色。触角7节,较瘦细,第1~2节端部以及第3节两端白色,第3~4节上有微毛。体鬃端部尖。

【发生规律】

(1)稻蓟马 江苏每年发生9~11代,安徽11代,浙江10~12代,福建中部约15代。稻蓟马生活周期短,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田间发生世代较难划分。成虫在茭白、麦类、李氏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第2年3~4月,成虫先在杂草上活动繁殖,然后迁移到水稻秧田繁殖危害。主要在水稻生长前期危害。迁移代成虫于5月中旬前后在早稻本田、早播中稻秧田产卵繁殖危害,2代成虫于6月上中旬迁入迟栽早稻本田或单季中稻秧、本田和晚稻秧田产卵危害。江淮地区一般于4月中旬起虫口数量呈直线上升,5~6月达最高虫口密度。7月中旬以后因受高温(平均气温28℃以上)影响和稻叶不适蓟马取食,虫口受到抑制,数量迅速下降。冬季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和提早繁殖。在6月初到7月上旬,凡阴雨日多、气温维持在22~23℃的天数长,稻蓟马就会大发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纵卷的叶尖或心叶内,有的潜伏于叶鞘内,早晨、黄昏或阴天多在叶上活动,爬行迅速,受震动后常展翅飞去,有一定迁飞能力,能随气流扩散。雄成虫寿命短,只有几天;雌成虫寿命长,危害季节中多在20天以上。稻蓟马生活史中成虫历期长,卵和若虫历期短,除初发代发生整齐外,以后便形成严重的世代重叠。雌虫羽化后经过1~3天开始产卵,产卵期10~20天,一般在羽化后3~6天产卵最多,在适宜的温湿环境下,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00粒左右;雌成虫可以进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产卵量与两性生殖相似。雌成虫有明显趋嫩绿秧苗产卵的习性,在秧田中,一般在三叶期的秧苗上卵量激增,四五叶期卵量最多,六叶期后卵量开始下降。雌虫产卵时把产卵器插入稻叶表皮下,散产于叶片表皮下的脉间组织内,对光可看到针孔大小边缘光滑的半透明卵粒。卵量分布以心叶下第2张嫩叶上最多,其次为第1张与第3张片叶。杂交稻因生长旺盛,叶片宽厚,落卵量较常规稻高。幼虫多在晚上7~9时孵出,3~5分钟离开壳体,活泼地在叶片上爬行,数分钟后即能取食,1~2龄若虫是取食危害的主要阶段,多聚集中叶耳、叶舌处,特别是在卷针状的心叶内隐匿取食;3龄若虫行动呆滞,取食变缓,此时多集中在叶尖部分,使秧叶自尖起纵卷变黄。因此,大量叶尖纵卷变黄,预兆3~4龄若虫激增,成虫将盛发。早稻穗期受害重于晚稻穗期,以盛花期侵入的虫数较多,次为初花期或谢花期,灌浆期最少。双晚秧田,尤其是双晚直播田因叶嫩多汁,易受蓟马集中危害。秧苗三叶期以后,本田自返青至分蘖期是稻蓟马的严重危害期。如稻后种植绿肥和油菜,将为稻蓟马提供充足的食源和越冬场所,小麦面积较大的地方,稻蓟马的危害就有加重的可能。

(2)稻管蓟马 一年可发生8代左右。以成虫在稻桩、落叶及杂草中越冬。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出现,但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数量比稻蓟马少,多发生在水稻扬花期。水稻前期稻叶尖卷枯主要是稻蓟马而非稻管蓟马危害所致。成虫强烈趋花,一旦植物开花,成虫立即飞集于穗花上活动,当花谢后又迅速迁往其他开花植株或另一种开花植物。雌成虫存活期34~71天,雌雄交配频繁。雌虫产卵于颖壳或穗轴凹陷处,每头雌虫可产卵15~20粒。卵期为4~6天。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对若虫发育有利。1~2龄若虫历期7~12天,3~5龄若虫(即预蛹、前蛹和蛹)3~6天。

(3)禾蓟马 每年发生10代左右,贵州年约生13代。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空气相对湿度70%~85%较适,温度20~26.6℃时最适宜禾蓟马发生。多雨对它有明显抑制作用。双季稻、单双混栽以及栽培品种繁多而扬花期不齐,可加重禾蓟马的发生。越冬成虫于3月初开始活动,先后在其他寄主上繁殖4代左右,6月中旬后迁到稻株上产卵繁殖,在水稻上约发生8代,又迁到其他寄主上取食危害。成虫较活泼,善跳,稍有惊动即迅速跳开或飞走,多在心叶中活动,喜在生长旺盛的植株上危害。禾蓟马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经1~3天开始产卵。也可孤雌生殖。水稻孕穗末期钻入禾包内产卵,产卵历期19天。幼虫活泼,孕穗期可钻入颖壳内危害颖壳和子房,并在其中生长发育为“蛹”及成虫,造成褐色的秕谷。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 一是冬春季清除杂草,特别是秧田附近的游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等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基数。二是调整种植制度,尽量避免水稻早、中、晚混栽,相对集中播种期和栽秧期,以减少稻蓟马的繁殖桥梁田和辗转危害的机会。三是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适量追施返青肥,促使秧苗正常生长,减轻危害。防止乱施肥。

(2)化学防治 在若虫发生盛期,当秧田百株虫量200~300头或卷叶株率10%~20%,水稻本田百株虫量300~500头或卷叶株率20%~30%时,应进行药剂防治。策略是“狠治秧田,巧治大田;主攻若虫,兼治成虫”。药剂防治有两种方法:一是拌种法,在常规方法浸种后拌匀药剂,然后播种;二是喷雾法。重发地区,一般在秧苗移栽前用药1次,防止将秧苗蓟马带入大田。用下表中的拌种剂和杀虫剂,可以较好地防治水稻蓟马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