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北朝的佛教学派及其不同特点

南北朝的佛教学派及其不同特点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经论大量译出,中西僧人为之作了大批注疏,阐述自己的理解,由此形成了南北诸家学派。所以南北诸家学派是形成中国佛教宗派的前奏曲,在佛教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北方涅槃学派的流行不及南方之盛。总起来说,南朝佛教学派甚为繁衍,其间盛衰更迭,变化极多。与南朝佛教特点显著不同的是,北朝佛教更注重实践,特别是禅观,不尚空谈理论。

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经论大量译出,中西僧人为之作了大批注疏,阐述自己的理解,由此形成了南北诸家学派。南方独有的是三论学派、十诵律学派;北方所独有的是四论学派、四分律学派、楞伽学派;南北方皆有的是涅槃学派、毗昙学派、成实学派、摄论学派。这些学派虽然各有师承,但不像隋唐以后的宗派那样,在宗法上有严格的谱系关系。各学派的人员灵活流动,一个僧徒可以参加不同学派的讨论,因而学派的理论是相对开放的。其中,有些学派与隋唐的宗派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如三论学派与三论宗,楞伽学派与禅宗等等。所以南北诸家学派是形成中国佛教宗派的前奏曲,在佛教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限于篇幅,这里只阐述三论学派、涅槃学派和楞伽学派。

1.三论学派。该派经典《中论》、《百论》与《十二门论》虽在后秦时即由鸠摩罗什译出,僧肇等人加以阐释发挥,但三论学派兴起于梁代的僧朗。他是辽东人,初入关内习学罗什、僧肇的教义,后到建康,既而移住摄山栖霞寺,开讲《华严》及三论,后人称为摄山大师。梁武帝曾派僧诠、僧怀等10人入山,从学三论大义,其中,僧诠习学最有成就。僧诠后住摄山止观寺,盛弘三论,其门下弟子数百人。其中,以法朗、智辩、慧勇、慧布四人最为著名,世称“诠公四友”,均长于三论。但继承僧诠的学统的是法朗。法朗(507~581年),初习禅、律、《成实》、《毗昙》,后从僧诠受三论及《般若》、《华严》、《大品》等。大力弘传三论之学,在20余年中讲三论及《大品般若经》20余遍,在社会上扩大了三论学的影响:法朗是陈代一大家,弟子众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吉藏,他在隋代将三论学派发展为三论宗派。

2.涅槃学派。以研习、弘传《大般涅槃经》(简称《涅槃经》)而得名。《涅槃经》当时共有三个版本。首先是东晋末年法显译出的六卷,叫《大般泥洹经》。稍后是北凉昙无谶所译40卷本的《大般涅槃经》,亦称北本。北本传到南方后,由慧观、谢灵运等人在北本基础上改编、润色而成36卷,亦称南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是“涅槃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由于经典版本多,且译文本身也有矛盾之处,这导致中土僧人在何为正因佛性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据汤用彤先生的研究,大致包括吉藏《大乘玄论》卷三出正因佛性11家,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卷七言正因佛性有本三家,末十家之别,等等。诸说大同小异,这里仅列举均正《大乘四论玄义》所述本三家和末十家。

其中,本三家为:

(1)道生:“当有为佛性体。”

(2)昙无谶:“本有中道真如为佛性体。”

(3)法瑶:“于上二说中间,执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

末十家为:

(1)昙爱:“执生公义云,当果为正因。”

(2)僧正:“执瑶师义云,一切众生本有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

(3)宝亮:“真俗共成众生,真如佛理为正因体。”

(4)粱武帝:“真神为正因体。”

(5)法安:“心上有冥传不朽之义为正因体。”

(6)法云:“心有避苦求乐性义,为正因体。”

(7)道朗等:“众生为正因体。”

(8)僧柔、智藏:“心识为正因体。”

(9)地论师:“第八无没识为正因体。”

(10)摄论师:“第九无垢识为正因佛性。”[10]

上述各种看法表明,佛性问题的确是南北朝佛学争议的一个热点。在众说纷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竺道生(?~434年),他是南方涅槃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之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倡议“顿悟成佛”论,以反对当时流行的渐悟成佛说,从而与持渐悟说的慧观形成了南方涅槃学派的两大代表。慧观对后世佛教的影响,更表现在他首开“判教”活动。他发现佛典经文中多有矛盾之处。为了合理地解释这些矛盾,便把它说成是佛陀为不同层次的信徒所作的应机说法,进而在佛经中整理出个高低次序,此即判教。慧观把全部经典分为顿、惭二教。[11]这种判教方法对后世颇有影响,如隋唐佛教宗派皆有自己的判教体系。《涅槃》大本在凉州译出后,当时慧嵩、道朗以此知名。特别是道朗,提倡以非真非俗的中道为佛性,成为北方涅槃师的重要代表。但北方涅槃学派的流行不及南方之盛。

3.楞伽学派。以钻研和阐释《楞伽经》而形成的学派。《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为山名,阿跋多罗意译为人,意为佛入楞伽山所说经,故亦称《楞伽经》。该经思想内涵丰富,包括了大乘佛教多派的观点。其中以大乘有宗唯识学思想为主,讲“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八识”、“三界唯心”等观点,与唐代唯识宗的思想近似,为唯识宗根本经典之一。此经还包括大乘禅法,提出了“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等四禅说,讨论了顿悟、渐悟等修行方法,成为日后禅宗的思想根源之一。禅宗在四祖道信以前,以《楞伽经》为宗经。但是此经又讲如来藏思想,如来藏即人心中佛性,亦是万物本源,这类观念又近似于《涅槃》、《华严》的佛性论。《楞伽经》译本传到北方后,一些禅学者依据此经修习禅法,影响渐大。其中,最值得指出的是菩提达摩,由他开创的传法谱系后来发展成为唐朝的禅宗。

总起来说,南朝佛教学派甚为繁衍,其间盛衰更迭,变化极多。南朝佛教一般偏尚玄谈义理,所谓“江东佛法,弘重义门”(《续高僧传》卷十七《慧思传》)。在实修方面,只是在宋初的建康、江陵等区域曾一度盛传禅法。北朝佛教学派,在小乘方面,以《毗昙》、《成实》为盛;大乘则《涅槃》、《华严》、《地论》并弘。与南朝佛教特点显著不同的是,北朝佛教更注重实践,特别是禅观,不尚空谈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