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译经区域划分的语言学意义

译经区域划分的语言学意义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3 译经区域划分的语言学意义语言有它的时代性,也有它的地域性。译经区域的大致划分,可为研究语言横向的区域演变提供支点,有助于考察语言的区域差异。从语言容量考虑,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异译经涵盖了功用不同的经、律、论三藏,内容丰富。

4.3.3 译经区域划分的语言学意义

语言有它的时代性,也有它的地域性。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认为“语言在地理上表现出来的类型推移,可看作是语言历史演变各层次的投影”(36),对语言的研究,要把“横”的区域考察跟“纵”的历史比较有机结合。译经区域的大致划分,可为研究语言横向的区域演变提供支点,有助于考察语言的区域差异。语言的区域差异尤其是南、北汉语的差异一直颇受学界关注,可供比较的语料的匮乏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的进展。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译经,已洗草创时的粗糙、混乱,译人语言臻于成熟却仍然保留了大量口语,“强盛而尚未丧失活力”(37),是对其很好的概括。义学高僧以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重翻经典,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因南、北教派不同而造成的义理内容上的差异。

从时段上看,公元317年建于建康的东晋,距公元581年寿终正寝的北周,虽有264年的间隔,所幸的是几乎没有东晋、北周所出的异译经可进入研究视野。东晋、南朝偏安江南,北方各有十六国(反映到译经上,主要是北凉、三秦)及北朝与之相对,最理想的当是东晋与北凉、三秦所成的同经异译及南朝与北朝所成的同经异译,将它们视为同类语料的共时文献是不为过的。

从语言容量考虑,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异译经涵盖了功用不同的经(宝积、般若、阿含)、律、论三藏,内容丰富。据初步统计,近80卷可供比勘,详见附录二。

翻译佛经作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语言(尤其是词汇)到底存在怎样的具体差异,兴许会如鲍金华所言,成为时下的研究热点(38)。语料性质相同的译经,尤其是针对同一佛典的异出经,由于表达内容的高度一致,如翻译地点又恰好南、北相对,无疑吻合了词汇共时比较研究在内容、时段、地域三方面的要求,以这样的性质相同的共时语料为基点进行词汇比勘,极有可能降低比较结果出现偏差的几率。

汪维辉先生曾以农书《齐民要术》为北方语料的代表、以道教典籍《周氏冥通记》为南方语料代表进行词汇比较,得出的结论(39)印证了北朝颜之推的成说:“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40),就诗歌而言,魏晋南朝乐府诗“文胜于白”、北朝乐府诗“白胜于文”(41)。翻译佛经作为中古时期重要的材料,是否也存在南北差异呢?我们对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于公元421年从梵文原典译出的《大般涅槃经》(42)和刘宋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以谶《涅槃》品数疎简,初学之者难以措怀”(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四,T55no2149p258b2-7)而再译的《大般涅槃经》(43)进行具体比勘,发现南、北本雅言的成分比重不同。北本《大般涅槃经》常“杂以世语”,有不少方俗语词,神清谓之为“词野”(《北山录》卷七,T52no2113p619b19)。南本则较多承袭文言古语,致使慧皎亦生“文有过质”之感(《高僧传》卷七,T50no2059p368a23)。对于北本的新词俚语,南本“颇多治改”(《高僧传》卷七,T50no2059p368a23),代之以更古雅的语词。如“葶苈”与“芥”,两者皆为花科草本,非常相似。译经中,“葶苈”后常接“子”构成“葶苈子”,较早见于苻秦昙摩难提译《增壹阿含经》:“所谓苦菓、苦蔘子、葶苈子、毕地盘持子,及诸余苦子,便于良地种此诸子,然后生苗,犹复故苦。”(卷八,T02no125p583a23-25)此词在北方尤其是北凉昙无谶译经中多见,除南本《大般涅槃经》有2处承袭北本外,在其他确切的南方译经中未检索到“亭历(葶苈)”(44):

[1]有持一花益于众花,以亭历子益须弥山。(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T12no374p370b16-17)

有持一花益于众花,以葶苈子益须弥山。(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T12no375p609c28-29)

[2]宁丸大地,使如枣等,渐渐转小,犹葶苈子,乃至微尘。(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T12no374p367b11-13)

渐渐转小,犹葶苈子,乃至微尘。(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T12no375p606c17-18)

芥子”始见于后汉译经,如例[3]、[4]。

[3]难陀白王:“兄如须弥,难陀如芥子,实非其类。”(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T03no184p465c19-20)

[4]复次舍利弗,阿閦佛身中自出火,还烧身已,便作金色,即碎若芥子。(后汉支娄迦谶译《阿閦佛国经》卷下,T11no313p761a12-14)

由于“葶苈子”在南方未被广泛使用,“芥子”就成了慧严等人的首选,北本用“葶苈”处,南本则以“芥子”代之。

[5]迦叶复言:“迦兰伽等其声微妙,身亦不同,如来云何比之乌鹊?无异葶苈比须弥山。”(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T12no374p396a25-27)

无异芥子比须弥山。(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T12no375p636b26)

[6]譬如大地,一切作丸,如葶苈子。(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九,T12no374p422a18-19)

譬如大地,一切作丸,令如芥子。(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九,T12no375p663b10)

[7]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苈糩,其中众生亦无迫迮,及往来想如本不异,唯应度者,见是菩萨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苈糩,复还安止本所住处。(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四,T12no374p388a23-27)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芥子,其中众生亦无迫迮,及往来想如本不异,唯应度者,见是菩萨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纳芥子中,复还安止本所住处。(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四,T12no375p628a24-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