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诚信的当为依归

诚信的当为依归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诚信的当为依归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展示。诚信必须依归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诚信问题上,孟子虽然注意到了“有诸己”的方面,并强调人对诚信的追求。孟子在承继孔子思想的同时,指出了“君子可欺以其方”,只要类比有理就行,因为君子坚信只有内心具备道德的人,才能施行道德行为的黄金律。

5.诚信的当为依归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展示。

(1)诚信与学习的结合。孔子曾经问弟子仲由,知不知道六种品德以及由此而来的六种弊病?其具体的内容就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颜渊》,第195页)。其意思是:喜好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其弊端就是容易处于愚昧的境地;喜好用知而不喜好学习,其弊端是容易走向放荡;喜好诚信而不喜好学习,其弊端就是容易陷入害己的境地;喜好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其弊端就是容易因说话尖刻而刺痛伤害他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其弊端就是容易因没有标准而莽撞捣乱;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其弊端就是容易走向狂妄自大。显然,孔子推重诚信必须依归于学习的轨道,这样诚信的因子才能得到合理的发展,诚信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开出绚丽的花朵。

(2)诚信必须依归义。信实虽然重要,但在儒家的体系里,仍有一定的限制。众所周知,孔子的弟子有子曾经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第8页),意思是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这里也注意到了信实与义的关系。孟子继承了这一重视道德的倾向: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第2726页下)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孟子·万章上》,第2734页下)

在大人那里,言语不一定要信实,行为也不一定要见效,只要以义为依归就够了,义比信实占有着明显的优位;“君子可欺以其方”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欺”只要有合理的“方”,也未尝不可。这个“方”是比拟、类比的意思,类比得当,自然很难产生“非其道”的怀疑,如果以爱兄的仁爱之心来理解的话,肯定对此相信并愉悦不已,怎么可能产生这是“伪”的想法呢[5]?这里,使我想到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第140页)的论述,只管言语信实并坚决行为而不问具体情况的人,这是小人;孟子的运思是对孔子思想的承继。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诚信问题上,孟子虽然注意到了“有诸己”的方面,并强调人对诚信的追求。但是,在动态的层面上,孟子把道义作为唯一的标准,为了道义,可以放弃“有诸己”的要求。换言之,为了成全道义,“无诸己”也无偿不可,为假话、瞎话的登场开辟了道路,而道义的标准往往又是以自己为依归的,诸如孔子的父子相互隐瞒的事情,成为正直的道义标准一样。孟子在承继孔子思想的同时,指出了“君子可欺以其方”,只要类比有理就行,因为君子坚信只有内心具备道德的人,才能施行道德行为的黄金律。事实上,子产和校人的故事,就风趣地讽刺了外在赋予本性的主观臆想的善性,最终是无法成为道德行为的必然因子,或者说无法演绎成具体而真实的道德行为。

无论是孔子的学,还是孟子的义,强调的都是后天的因素;换言之,儒家诚信依归的依据不在人性本身,而在外在的社会生活,推重的是社会性。最后,不得不指出的是,孟子的“惟义所在”和楚简的“信,义之期也”,是同义的相异表达罢了;在信与义的关系层面上,楚简的表达更具有清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