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物我同体到精神“物化”

从物我同体到精神“物化”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从物我同体到精神“物化”自然的涌现,在庄子那里表达为万物“自化”,“自化”是自然的本性,也是万物的本性。既然万物齐一,物我同体,就应当确立一种“以物观物”的审美态度,而不能采取对象化的、移情的审美方式。由“物我一体”到“以物观物”,这又必然地进入到“观化”。而“观化”的结果,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物我同一的“物化”状态。

二、从物我同体到精神“物化”

自然的涌现,在庄子那里表达为万物“自化”,“自化”是自然的本性,也是万物的本性。万物的生成和显现是“化”的结果,物自身就是存在的根据,是自然涌现的过程,因而万物是平等的,无所谓高低之分,都是宇宙之道大化流行的结果。天地万物共处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这个整体自身就是自然之涌现,它不是“什么”,只能表达为“一”。对此,庄子有大量的论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厉与西施,恢 谲怪,道通为一”,(《齐物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齐物论》)“万物皆一”,(《德充符》)“乃入于寥天一”,(《大宗师》)“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天地》)“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田子方》)“圣人故贵一”,(《知北游》)“大一通之”,(《徐无鬼》)“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天下》)“万物一齐”(《秋水》)等等。这些论述尽管角度不同,但都共同而明确地表达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来,都是自然的涌现,都有其共同的根源——“自化”,因而是等同的、齐一的。“齐物”就是齐同万物,主张万物平等。王先谦《庄子集解》释《齐物论》曰:“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已。”以此说明《齐物论》的主旨就是讲万物平等。

人亦是宇宙“四大”中的一员,乃万物之灵长,也同样是自然涌现的产物,与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因此,万物齐一也包括人在内,人与万物都应归属于道,人与万物不能彼此分离。庄子认为,人不过是“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大宗师》)借着不同的原质,聚合而成的一个形体,“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大宗师》)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合而为一的。也正如郭象《庄子注》所云:“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主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天地万物绝不是毫无生气的呆板存在物,既然是道化生的产物,就永无止息地处于生长、生成之中,这意味着各有自己自然的生命,是“有情”、“有信”的。因此,人应破除自我中心,承认并尊重各种独立的生命,与万物“并生”,与天地“为一”,融入生生不已的自然化生之长河中。

既然万物齐一,物我同体,就应当确立一种“以物观物”的审美态度,而不能采取对象化的、移情的审美方式。中国美学历来强调“以物观物”、“万物复情”、“与物为春”。“以物观物”就是顺其自然,顺其物性,虚己待物。庄子在《大宗师》中所描绘的真人能做到“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为宜,而莫之其极”。能做到“与物为宜”,就说明真人已达到了顺其物性,对任何事物都能适宜相待,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自然,人与物处于和谐的关系之中,把物看做是审美的对象,对物采取自然无为的态度。“以物观物”是庄子基本的观物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和审美的境界。“以物观物”,就是要放弃自我的立场,按物的本来状态去观察物,让物回到本原、回到自身,呈现出真实的存在。作为具体的审美感应方式,“以物观物”实质上是以朴素的心灵去观照朴素的自然,所产生的是天然和谐的美感,而这种审美愉悦正是“天乐”的状态,“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知北游》)

万物皆参与到宇宙之大化流行之中,都以其各自的“自化”而不断地生成和显现。物之“化”即自然,惟有“化”才是宇宙真实的存在,惟有在“化”的生生不已的流变中,我们才可真切地感受宇宙无为而无不为的强大生命力,感受到天地万物活生生的情感和意志,这是道的大生命、大情感、大意志。

由“物我一体”到“以物观物”,这又必然地进入到“观化”。而“观化”的结果,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物我同一的“物化”状态。这便是庄子“物化”思想的内在逻辑思路。

所谓“观化”,其实质是以自然的心境观物的“内化”,这是人的自然生命与物的自然生命相互冥合的体验,在此体验中,人进入到一种朦胧的梦幻般的“逍遥游”美感状态,亦即庄子所谓的精神“物化”境界。

至此,我们所考察的“化”已有了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自身的“化”;另一方面是自身之外的“化”。庄子的审美观物方式所要达到的正是这两化的交通,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观化而化及己”。在《齐物论》“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里,庄子以极为浪漫,极富想像力的笔墨,在貌似荒诞、戏谑的神化境界中,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他“物化”思想的深刻意蕴: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这里讲的“物化”,指的就是庄周化蝴蝶,蝴蝶化庄周,庄周与蝴蝶浑然一体的状态。“物化”的思维是审美思维,庄子是以审美态度看待对象的,“梦”的感受不同于非梦状态下的一般真实感受,而是一种游的感受、乐的感受、幻觉的感受,也就是审美的感受,人为什么能变成蝴蝶?蝴蝶为什么能变成人?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梦”,“梦”具有超现实、超客观的特性,庄子是借“梦”来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对象幻觉化,在幻觉中生出想象,由想象达到“游”、“乐”的审美境界。

庄周化为蝴蝶,蝴蝶化为庄周,这既是现实与梦境的换位,也是人与蝶的换位。交换的契机是自然,是“化”,自然、“化”是现实与梦境、人与蝶的共同本性。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存在,都是道的化生。万物之化无常,故万物之存在亦随之而无常。因此,宇宙中随时随地只有“化”的现象真实呈现于我们的眼前。人是宇宙中的一个部分,人从自然中化出,然后又要化入自然中去,“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至乐》)人与自然的相通,注定了人不能同自然相对立,不能泯灭人与自然之间天生的亲和力和亲切感。“物化”的实质就是要消解掉主客对立,消解掉物我差异,达到物我浑然一体,彼此不分的状态,把自己与对象从时间与空间中切断,主客冥合为一。任之自然,随机而化,齐物逍遥,自喻适志。

若欲达到自喻适志,关键是要达到“不知周也”的心境。如果“知周”则必生计算之心,就会把对象置于时空关系中加以考察,使精神为某物某境所系缚而不能超脱。所以“不知”就必须“忘知”,既要忘我,也要忘物。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进入到“物化”之境。

《庄子》书中还有多处谈及了“物化”问题,例如:

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天地》)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天道》)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刻意》)

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达生》)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知北游》)

如此等等,都是强调“道通为一”,“物我一体”。人在与物的浑化交融中,所获得的是高度的自由感和解放感,亦是“逍遥游”的美感境界。庄子的观物态度是纯粹的审美感应方式,庄子的“物化”思想是“逍遥游”的坚固基石,亦是把握整个庄子美学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