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歷代之著録及考訂

歷代之著録及考訂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歷代之著録及考訂隋、唐之際,嚴君平這部十餘萬言的著作就流傳在士林圈裏,或著録,或徵引,或考訂,成爲研究《老子》一部必需參考的名著。兹依據時代之先後,將歷代著録及考訂有關於本書真僞佚補者,綜述於此;至於徵引與本問題有關係者,亦酌論之。《舊唐書》除嚴君平《指歸》外,又著録有馮廓注《老子指歸》十三卷,與《釋文》及《新唐書》又有不同了。

二、歷代之著録及考訂

隋、唐之際,嚴君平這部十餘萬言的著作就流傳在士林圈裏,或著録,或徵引,或考訂,成爲研究《老子》一部必需參考的名著。儘管著録及徵引的學人非常多,由於嚴君平此書時代的久遠,輾轉流傳,或亡佚,或僞補,逐漸蒙上許多迷霧。到了清季及民國初期,今傳的《指歸》殘本已經被判定爲僞託,不再被認爲是嚴君平的原著了。兹依據時代之先後,將歷代著録及考訂有關於本書真僞佚補者,綜述於此;至於徵引與本問題有關係者,亦酌論之。

(一)隋、唐

《隋書·經籍志》云:“《老子指歸》十一卷,嚴遵注。”謂《指歸》十一卷,作者爲嚴遵;這是官私目録第一次提及《指歸》,也第一次提及它的卷數。隨後,陸德明《經典釋文》及新、舊《唐書》都曾經提及此書。《釋文》云:“嚴遵注二卷。”注云:“字君平,蜀都人。漢徵士,又作《老子指歸》十四卷。”[10]陸德明看到的除十四卷指歸外,尚有嚴遵《老子注》兩卷,比《隋書》及《三國志》所言者多了一種。陸氏《老子音義》,於今本老子二十章“澹兮其若海”及六十五章“稽式”下,皆引用了嚴注本《老子》[11],看來陸氏所看到的嚴君平著作,確實是有兩種之多。

《舊唐書·經籍志》及《新唐書·藝文志》並著録嚴遵著有《指歸》十四卷,所云書名、卷數,皆與《釋文》相符,惟不及陸氏所提到的“嚴遵注二卷”。《舊唐書》除嚴君平《指歸》外,又著録有馮廓注《老子指歸》十三卷,與《釋文》及《新唐書》又有不同了。

到底“嚴遵注二卷”是怎麽樣的一部書?爲甚麽《釋文》以前及以後都没人提及呢?此外,嚴君平除了《指歸》之外,於《老子》一書另外尚有其他著作嗎?馮廓是誰?他的“指歸十三卷”,和嚴君平的爲甚麽巧合一至於此呢?這些問題,像迷霧似地,一直纏繞着《指歸》,成爲往後學者們争論的對象。

(二)宋

《宋史·藝文志》著録嚴遵有《老子指歸》十三卷。

生於南宋的陸游,也看到這部書,他説:“右漢嚴君平著《道德經指歸古文》。此經自唐開元以來獨傳,明皇帝所解,故諸家盡廢。今世惟此本及貞觀中太史令傅奕所校者尚傳,而學者亦罕見也。予求之踰二十年,乃盡得之。”[12]《宋志》所提及的十三卷,實際上和《釋文》、兩《唐書》所言的十四卷,應該是相符合的;大概前者序文併在書内,後者序文獨立成卷,方有此一卷之差異。陸游在乾道年間所“盡得之”的,應該就是此十四卷的完整本了。

比陸游稍早的晁公武[13],他所看到的《指歸》卻有很大的不同,他説:“《老子指歸》十三卷,右漢嚴君平撰,谷神子注。其章句頗與諸本不同,如以‘曲則全’章末十七字爲後章首之類。”[14]原來晁氏所看到的十三卷《指歸》,除了章次頗與諸本不同外,還有谷神子的注文。指歸本《老子》章次和諸本不盡相合,似乎是意料中事;至於谷神子注解《指歸》,晃氏云云,似乎是官私目録第一次言及。谷神子到底是誰呢?晁氏云:“按《唐志》有嚴遵《指歸》四十卷[15],馮廓注《指歸》十三卷。此本卷數與廓注同,其題‘谷神子’而不顯姓名,疑即廓也。”[16]晁氏懷疑谷神子就是馮廓。不管谷神子是不是馮廓,晁公武所看到的《指歸》,實際上是有注文的,注者題署爲谷神子。

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楊仲庚《序》云:“(景元於)熙寧中召對便殿,因進所著。”陳景元於神宗熙寧年間呈進嚴君平的著作,比晁公武寫《郡齋讀書志》早了幾十年,比陸游寫《老子道德古文跋》早了整百年。

根據上文的論述,可知南、北兩宋期間,《指歸》十四卷不但没有殘缺[17],而且,有些學者已經看到谷神子的注文了。

(三)清

嚴君平十四卷《指歸》經過了元、明二朝,到了清代初葉,就殘缺了半部。錢曾當時所看到的,就是這種情形,他説:“嚴君平《道德指歸論》七卷至十三卷,谷神子《序》云:‘《道德指歸論》,陳、隋之際,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論德篇》。’近代嘉興刻本列卷一之六,與序文大相逕庭,其中闕落者尤多。牧翁從錢功甫得其乃翁叔寶鈔本,自七卷訖十三卷,前有總序,後有‘人之飢也’,至‘信言不美’四章,與總序相合。”[18]詳察錢氏這段文字,可以得到下列幾個結論:第一、他所看到的《指歸》只有七卷,從卷七至卷十三;第二、他引述谷神子的序文,似乎默認另一半的《指歸》亡於陳、隋之間;第三、他所看到的嘉興刻本《指歸》是卷一至卷六,少了“人之飢也”以後四章,而不是卷七至卷十三。

根據錢氏的記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有二:第一、另一半的《指歸》到底如谷神子所言者亡佚於陳、隋之際呢?還是亡於元、明之間?第二、爲甚麽嘉興本《指歸》所列的是卷一至卷六,與錢氏當時看到的叔寶鈔本列明卷七至卷十三完全相反[19]

《四庫全書》對《指歸》曾作了一個不算短的《提要》[20];綜合整個《提要》,其主要的結論是“能文之士所贋託”。證據有下列三個:

(一)《提要》云:“又谷神子注本晁氏尚著録十三卷,不云佚闕,此本載谷神子《序》乃云:‘陳、隋之間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論德篇》,因獵其譌舛,定爲六卷。’與晁氏所録,亦顯相背觸。”很顯然的,四庫提要已經看到了谷神子《序》和晁氏《讀書志》對於另一半《指歸》的亡佚時代,有矛盾的不同意見。實際上,錢曾已經看出了個中的矛盾,他説過:“壬申秋日,繙閲晁氏《讀書志》,有谷神子注《老子指歸》十三卷。案舊《序》云‘陳、隋之際,已逸其半’,則谷神子爲唐人無疑,且所注止《論德篇》,而公武以宋人,反得見全書,何也?”[21]《四庫提要》因襲了錢氏的意見,作爲本書作僞的一個證據。

(二)《提要》云:“且既云佚某上經,何以《説目》一篇獨存?”從谷神子以下,都説《指歸》已亡佚前半部的《論道篇》;根據今存的《指歸》來看,這個説法實際上也是正確的。《指歸》所亡佚的既然是前半部,爲甚麽前半部的首篇《説目》反獨存呢?這不是很蹊蹺嗎?《四庫提要》認爲《指歸》内的《説目》,其真僞很值得懷疑。

(三)《提要》云:“至於所引《莊子》,今本無者十六七,不應遵之所取,皆向、郭之所棄。此必遵書散佚,好事者摭吴澄《道德經注跋》中‘莊君平所傳章七十有二’之語,造爲上經四十、下經三十二之目,又因《漢志》《莊子》五十二篇,今本惟三十三篇,遂多造《莊子》之語以影附於逸篇。”《四庫提要》除詆責《説目》爲僞作之外,也因爲好事者“多造《莊子》之語以影附於逸篇”,致使今本《指歸》“所引《莊子》,今本無者十七六”,而知其爲“贋託”的著作。因此,張心澂在《僞書通考》裏,就根據《四庫提要》的意見,判定《指歸》爲僞書[22]

《四庫提要》的證據未必全部能夠成立。谷神子《指歸序》説:“嚴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莊氏,故稱莊子。東漢章、和之間,班固作《漢書》,避明帝諱,更之爲‘嚴’。莊、嚴,亦古今之通語。”[23]谷神子“姓莊氏,故稱莊子”云云,明明就是對《指歸》内許許多多“莊子曰”來説的;换句話説,《指歸》内諸多“莊子曰”,谷神子已經明示後人,那是嚴君平自己的話語。爲了避明帝諱,《漢書》才把“莊”改作“嚴”。四庫館臣見過谷神子《序》,實在不應該把“莊子曰”誤會作莊周的話語,並且據此以判定《指歸》爲“能文之士所贋託”。陸心源在《〈道德真經指歸〉校補》的卷端裏,曾如此批評説:“遵本姓莊,避明帝諱,《漢書》改爲‘嚴’。書中所稱‘莊子’,即遵也,非莊周書也。谷神子《序》已言之。或以所稱莊子爲周書所無,並疑此書之僞,則值矣。”[24]所評甚塙。

(四)現代

民國初年,唐鴻學在成都刊佈明鈔本《指歸》時,卷末附上了他寫的一篇跋文。在這篇跋文裏,唐氏除了以“然此書陸德明、晁公武二家所記,張君房所引,皆係全書”爲理由,證明“是宋以後始行殘闕”外,又根據下列三條證據,判定《指歸》確爲君平所作:

(一)《華陽國志》云:“君平授《老》、《莊》,箸《指歸》,爲道書之宗;揚雄少師之,稱其德。”故其稱引,悉遵師説,如第七卷“夫易姓而王,封於太山,禪於梁父者,七十有二義[25]”,他書或作“家”,作“君”,作“代”,惟《漢書·揚雄傳》《羽獵賦》云:“泰山之封,烏得七十而有二儀。”“儀”、“義”古通。

(二)第十卷經文:“終日嗥而嗌,不嚘。”各本“嚘”多誤“嗄”。《指歸》:“啼號不嚘,可謂志和。”《太玄》本之《夷》“次三”曰:“柔嬰兒于號,三日不嚘。”《測》曰:“嬰兒于號,中心和也。”

(三)梁劉昭注《續漢書·祭祀志》,其所引《莊子》曰:“易姓而王,封於泰山,禪於梁父者,七十有二代[26]。其有形兆垠堮”數語,亦在第七卷中。

唐氏根據揚雄著作内的用字,來證明今傳《指歸》確爲其師所作;又根據劉昭注文内的引文,證明梁代士人得見《指歸》;如果不嫌證據少一點的話,實際上,它們似乎已經動摇了判定《指歸》爲僞作的結論。

晚近,嚴靈峯先生撰有《辨嚴遵〈道德指歸論〉非僞書》[27]一文,於《指歸》、谷神子《序》、《説目》及《總序》之真僞,多所申論。兹據該文,綜述嚴先生之意見如次:

(一)關於《指歸》真僞的問題,嚴先生認爲歷代官、私目録皆嘗著録,而且,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及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等書,亦多所徵引,所以,《指歸》“固未可謂爲‘僞作’也”[28]

(二)至於谷神子《序》,嚴先生云:“道藏本有《總序》,無谷神子《序》;惟有君平説經二目,末雙行夾注云:‘嚴君平者……’未著注者姓名,疑係黄冠之所爲。而《秘册》、《津逮》本卻於此注下增‘其所著有……谷神子《序》’,此則谷神子《序》之所由來。”嚴先生似乎判定此《序》乃後人所依託[29]

(三)《説目》云:“上經配天,下經配地,陰道八,陰道九,以陰行陽,故七十有二首;……故上經四十而更始;……故下經三十有二而終矣。”嚴先生統計殘存的今本《指歸》,發現《德經指歸》已有四十章,與《説目》“下經三十有二”云云不相符,因此,他説:“非君平所自作斷可信矣。”

(四)至於《總序》,嚴先生云:“此文《秘册》、《津逮》二本未見,而文體亦不類《指歸》本,似亦羽流淺學之所爲,附益卷首,又不明上經佚闕,徒增蛇足。”因此,判定“疑非君平自作”。

總結嚴先生此文,他認爲:今本《指歸》雖殘存半部,其爲君平所作,蓋無可疑;至於谷神子《序》、《説目》及《總序》,則皆後人之所依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