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的本义

“道”的本义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道”X的本义“道”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来的,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老子哲学的本体X。这些说法都赋予了“道”哲学本体X的性质,在这一点上说得都有道理,说出了老子哲学本体X的“道”与其他哲学本体X的共性。老子认定,“道”是先于实有的虚无,是哲学本体X,这才是主要的,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言之凿凿、充分肯定了的。

1.“道”X的本义

“道”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来的,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老子哲学的本体X。两千多年来,这个“道”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道”是什么?有论者说“道”是一种物质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论者说“道”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也有论者说“道”不但是世界的元素、本原,而且还是普遍的法则、规律。这些说法都赋予了“道”哲学本体X的性质,在这一点上说得都有道理,说出了老子哲学本体X的“道”与其他哲学本体X的共性。例如,泰勒斯哲学本体X的“水”,赫拉克利特哲学本体X的“火”,亚里士多德哲学本体X的“实体”,黑格尔哲学本体X的“绝对精神”,程颢程颐朱熹哲学本体X的“理”,陆象山、王阳明哲学本体X的“心”,等等,都和“道”有不谋而合的相似共通之处。

“道”从首、从走,其本意为人走的道路。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山,老子只是借用“道”这个字作为他哲学的最根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表示他的哲学X的独特的个性。这个“道”字也正符合老子的要求。“首”的意思是头领、最高、第一等;“走”则和运动、发展、变化有关。这些都和作为哲学X“道”的至高无上本体地位、蕃息变易的辩证特性有内在联系。因此,老子不借用其他字、而偏偏首选“道”字作为他的哲学的开端和核心、作为他的哲学的X,是有其道理的。

作为道路的“道”是可见的、具象的,但作为老子哲学本体X的“道”却是不可见的、极度抽象的,是真正形而上思维的产物。在老子看来,“道”作为最高概念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看不见,这叫做无形;“道”听不到,这叫做无声;“道”摸不着,这叫做无体。而这个抽象虚无的“道”却是“先天地生”、“为天地母”的。

“道”不可言说,能言说的就不是那个“道”。“道可道,非常道。”距东方中国老子的“道”两千多年后才出生的西方德国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是不可言说的。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绝对精神”以“有”(一译“存在”)的面貌出现,但是这个“有”在什么时空存在,具有什么属性和特征等问题,一概都不能追问,一追问就不是原本意义上那个绝对的纯“有”了。因此,“有(绝对精神)可道,非常有(绝对精神)”。

不仅仅是“道”和“绝对精神”这两个哲学本体X是玄奥、虚幻、神秘不可道的,其实所有哲学本体X都具有玄奥、虚幻和神秘的特征,都是不可道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总括起来说:“X可道,非常X。”

但是老子觉得对这个“道”又必须说点什么,不说避不开、绕不过,于是勉强为之:“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章。)原来老子不知道自己苦苦寻绎的这个形而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如何命名。就给它起个名叫“道”吧,勉强起个名叫“大”亦可。看来“道”也可以有别的名称,这说明怎么称呼是次要的,任何东西的“名”与其“实”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老子认定,“道”是先于实有的虚无,是哲学本体X,这才是主要的,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言之凿凿、充分肯定了的。

不要小看了这个虚无的“道”,这是老子在哲学史上树立起来的思想大纛,是中国哲学史上首度成形、初具体系的哲学本体X,是老子空谷足音、独步天下的创新,是中国乃至世界更大范围内的人类在哲学思维的抽象理论上达到空前高度的标志。有了老子的“道”X,中国哲学从此就有了真正的最为抽象的对象,“道”真正启动和成就了中国哲学,使零敲碎打的哲学思想凝集、升华成了由“道”统帅和贯穿的哲学理论,从此中国有了真正的哲学。可以这样形容老子在哲学思想领域的地位:如果孔子是“圣”,那么老子就是“仙”,就像在诗歌领域杜甫是“圣”而李白是“仙”、在音乐领域贝多芬是“圣”而莫扎特是“仙”的道理一样。

“道”是摆脱、超越了一切实有的虚无,作为“万物之宗”,“道”产生万物,包括万物的个性和共性。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二章。)这样把“道”作为始因论述宇宙万物的衍生过程,虽然过于简单粗略,同时又神秘莫测,但却具有哲学逻辑的必然。因为本体X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道”不失为解决哲学最核心、最疑难问题即本体X问题的一种极佳的创新方案,尤其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从科学角度看,任何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一定是从其他事物或现象演变发展过来的,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具体原因,事实上科学往往也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这种原因。科学回避“无”以及“无”与“有”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只研究具体的“有”以及“有”和“有”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一切“有”都从“有”而来。但如果要回答整个宇宙这个“有”的成因,科学往往陷入窘境,手足无措。因为在宇宙这个“有”之先或之外再也找不出其他“有”。用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宇宙蛋”来解释宇宙的本原,显然难以自圆其说,漏洞百出。“宇宙蛋”所从何来(时间)?处所何在(空间)?这种棘手问题是令包括最聪明的科学家在内的所有科学家蹙眉无奈的。

那种以为找到“宇宙蛋”便掌握了解开宇宙全部奥秘锁钥的观点,实在是过于自信了,这种观点无论看上去多么有道理,无论经过多少观察、实验、计算、论证,都是难以成立、不经一驳的。宇宙之“蛋”不是老子之“道”,尽管两者都具有猜测的共同点,但“蛋”是科学层面的问题,“道”是哲学层面的问题,“蛋”是“蛋”,“道”是“道”,两者判若云泥,不能同语,一如油水,混淆不得。科学不能与哲学混淆,更不能替代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应该知趣谦让,而哲学家则应该当仁不让。(有关“宇宙蛋”和“大爆炸”的问题,请参见本书上编第三篇《X与宇宙》的相关内容。)

如果科学家不谦让,眼里只有科学而无哲学,将科学与哲学混淆;甚或抬高科学轻视哲学,用科学替代哲学,结果会怎样呢?无非是作茧自缚,授人以柄,为宗教提供口实和机会。这不,现任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乐了,他以揶揄的心态和不屑的口气号召全世界基督徒对宇宙创生的科学理论嗤之以鼻,他说,什么“宇宙蛋”、什么“大爆炸”,以及诸如此类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理论,都是想说明宇宙产生于偶然,而在这偶然背后有上帝这个必然,上帝是“宇宙蛋”、“大爆炸”以及各种可能的科学设想背后的使宇宙成为现实的终极原因。(参见httP://news.yahoo.com/s/nm/20110106/sc_nm/us_PoPe_bigbang网页Phi1iP Pu11e11a“GodwasbehindBigBang,universenoaccident”一文。)

本笃教皇是在本体论的含义上否定“宇宙蛋”的,实际上,“宇宙蛋”也正是科学家的一种有意无意的本体X。当然,这种物质本体的抽象程度是极其有限的,退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平。

然而,本笃教皇面对哲学本体X,结果会怎样呢?不用多想,肯定会不予认可的。但本笃教皇仍用老一套的思维逻辑自然不能奏效了,因为哲学本体X在上帝之上,是能够囊括包含上帝这一概念在内的古往今来所有概念的最高概念,上帝只不过是哲学本体X的一种表现形态而已(请参见本书上编第一篇《X与概念》的相关内容)。不予认可,只能说明本笃及其所代表的宗教应该有、必须有的固执和矜持。

是老子而不是别人提出“道”这一范畴是有客观缘由的。老子不但是禀赋聪慧的超凡之人,而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据司马迁《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记载,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如果那时候档案和情报之类的文献也归藏图书馆,那么老子实际上还是国家档案馆馆长和情报馆馆长。从《道德经》中包含的、后来又被《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转用的军事理论来看,老子应该也接触、研究过此类问题。

老子的博学还可以从孔子登门求教并由衷感叹老子“其犹龙耶”的史乘中得到佐证。(参见司马迁:《史记》下卷,第1650—16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除了天赋和博学,老子还十分留意观察、研究自然和社会。所有这些都是老子抽象概括出形而之上的“道”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哲学本体X“道”哲学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创立哲学本体X“实体”哲学有相似之处。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老子自认为在哲学本体方面悟性独到,与众不同,具有寻绎X的强烈的使命感,把对生命本质、宇宙本原的探究看作神圣的职责,老子自己说了:“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第二十章。)

另外,在老子之前,可供借鉴的哲学思想已经破土萌发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积累,老子实际上也吸收了古代先哲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等学说的精华,这是哲学巨人老子站立的肩膀和创新哲学本体“道”X的必要前提。可以说,没有先人研究成果的积累,就不会有老子哲学,这就像没有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以及没有包括老子哲学在内的古中国哲学,就不会有黑格尔哲学一样。哲学是这样,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也是这样。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都有其历史来源,如果没有这些来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宏大理论。社会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亦如此,在物理学研究上作出划时代贡献的牛顿就说了这句名言:“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1ders of Giants.”(“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