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道,非恒道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恒道”指代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属于“人文或自然事物”。显然,意识范畴的“可道”不是物质范畴的“恒道”。因此,画饼非实饼,“可名非恒名”。又如,某人员众多的场所,不幸遭遇火灾。某遇难人员的遗体,称作该人的“恒名”,人们的相貌特征、指纹、“DNA”等信息皆属其“恒名”。老子将“有与无”升华为意识世界的“名称与概念”。

【简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恒无,欲以观其妙(奥妙)。恒有,欲以观其徼(特征),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

【辨析】

(一)“恒道与恒名”应当是老子《道德简》原文。汉代刘恒即位后,某些文人“避讳”,而将“恒道与恒名”更改为“常道与常明”。然而,“通常或经常”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恒久存在”的事物。故本节采用“恒道与恒名”的解说。

(二)汉代以来,出现了“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常无欲,以观其妙也”的断句形式。此处的“欲”,作动词,表“想要做···”。“有与无”皆副词,修饰“欲”。其意为:常有欲望的时候,观看事物的明显特征。常无欲望的时候,观看事物的微妙。试问:若没有“求知欲望”,麻木不仁,怎么能看到事物的“微妙”?很显然,这样的断句不妥,故弃之。

【译文】

“可道”指代人们能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道”,属于“意识或人文事物”。“恒道”指代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属于“人文或自然事物”。广义的“道”包括“恒道(物质)”与“可道(意识)”。显然,意识范畴的“可道”不是物质范畴的“恒道”。因此,“可道”不是“恒道”。

同理,“可名”不是“恒名”。“恒名”指代事物的“本体”,包含“物质及其运动”。“可名”指代“名称与概念”,属于“意识或人文事物”。很显然,意识不是物质,“可名”不是“恒名”。

恒无(状态),我们要观察其无形无影的奥妙。恒有(状态),我们要观察其明显的轮廓与特征。“恒有与恒无”作为其指代的“物质与运动”,两者同出于“客观世界”,若作为“名称与概念”,两者同出于“意识世界”。意识世界的“名称与概念”指代自然与人文世界的“物质事物”,但绝不等同于那些事物本身。因为,一个是“事物本体”,一个是“事物名称”。

从“事物本体”升华到“事物名称”的思维过程,称作“玄”。从事物“名称与概念”升华为某种“理论体系”的过程,称作“玄之又玄”。升华,再升华的思维发展过程,就是“众妙之门”。

【鉴赏】

老子阐述了以下五个观点:

(一)天下万物皆来自视听感觉不到的“无”。

人们看到:有种子,才有小苗;有鸡蛋,才有小鸡。任何事物都有其“前身”的存在,即“天下万物生于有”。但是,鸡蛋与种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子发现“有生于无”。这个“无”是人们看不见的微妙的“无”,是具有物质性的“无”。

例如,经地质考古发现:太上远古时代,没有种子也没有鸡蛋,现代一切生物都是由太古时代的微生物长期进化而来。微生物来自于无生物。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二)“有与无”名称虽然不同,但出处相同。

“无”指代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事物本体”,又是这些事物的“名称”。“有”指代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的“事物本体”,又是这些事物的“名称”。作为“名称”,有与无都出自人类的“意识世界”。作为“事物本体”,有与无都出自“物质世界”。因此,“有与无”或同指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或同为不同事物的两个“名称”。

(三)“可名”是“可以冠名”的缩略语。

“名可名”的“可名”,解说其前面的“名”。“名可名”的意思是“可以为之冠名的事物名称”。

例如,中国人可以为“哺乳纲猫科虎属动物”冠名为“老虎”。英国人可以用“tiger”这个名称,指代中国人所说的“老虎”。“老虎”作为“名称与概念”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世界”,称作“思维事物”。“老虎名称”所对应的“真实老虎(恒名)”存在于“自然世界”,称作“真实事物”。被捕获而关进动物园笼子里的老虎,人们随时可以看到。这些笼子里的老虎存在于“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当然也属于“真实事物”。总之,“老虎名称”绝不是吃人的“真实老虎”。“可名非恒名”。

人类的“思维”在劳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产生了人类的“意识世界”。“意识世界”充满了“名称与概念、情感与信仰、思维与观念”等心理活动与成果。这些“意识事物”表现“客观事物”,但决不等同于“客观事物”。

例如,人们画出来的“月饼”只是一个“名称与概念(可名)”。这个“画饼”不能充饥,绝不是“真实的饼”。因此,画饼非实饼,“可名非恒名”。

又如,某人员众多的场所,不幸遭遇火灾。很多遇难者被烧得面目全非。某遇难人员的遗体,称作该人的“恒名”,人们的相貌特征、指纹、“DNA”等信息皆属其“恒名”。“张三、李四”等“大名、小名、乳名、别名、笔名、网名”等名称与概念,皆属其“可名”。可名非恒名。所以,很多遇难者遗体难于辨认,需要采用“DNA”等检验方法,才能加以分辨与确认。

(四)恒有,欲以观其徼;恒无,欲以观其妙。

人们可以看到:成年熊猫的体形比猫大,但是,熊猫的幼崽与猫崽大小差不多。这就是“恒有,观其徼”。人们还可以看到:每个人的生命都开始于“无”。妈妈肚子里若没有孩子的生命能量与生命信息,就不会有孩子。孩子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其中的奥妙无穷。于是,就产生了《人体生理学》。

有人拿来两块“条形磁铁”,这就是相对的“恒有”。其形状大小、颜色、重量、硬度等属性与特征,明显可见,即“恒有,欲以观其徼”。这两块磁铁的“磁力线”,看不见、摸不到、也听不到,但是,其不同的磁极,存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微妙”。这就是“恒无,欲以观其妙”。

(五)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将“有与无”升华为意识世界的“名称与概念”。“有与无”从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玄”到意识层面的“名称与概念”。这个“玄”的过程,就是“看着‘饼’而画‘饼’”的过程,即“从物质抽象为意识”的过程。因为,事物的“本体与属性”,不等于事物的“名称与概念”,所以,“名可名,非恒名”。

从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升华为“名称与概念”的抽象过程,称作“玄”。从“名称与概念”升华为“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过程,称作“玄之又玄”。这就是人间的“众妙之门”。人们若明白“玄之又玄”的内涵,就跨入了“众妙之门”,就能愉快的获得人间大道。

人类视域内存在“四大道”。人之道、地之道、天之道、自然之道。“四大道”各有其万事万物等小道。万事万物皆有其显性与隐性两种元素(阴阳互补),构成了“对立统一体”。

万事万物皆包含其“内容、时间与空间”三维属性。例如,一只蜡烛或一根香烟。他们都有其“内容、时间与空间”三维属性。若点燃蜡烛与香烟,他们的“内容、时间与空间”将会逐渐缩小,直到很小。

又如,“吃苹果”。该苹果的“内容、时间与空间”三维属性,随着人们“吃”的过程,而逐渐消亡。

人们生活在“天地时空中”,习惯把“天地时空”看做一切“时空”,而忽略了大大小小无量大千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属性不可分割,忽略了事物的“时空属性”与其“内容”属性不可分割。

人们逐渐会明白:任一真实事物不仅有“内容、时间与空间”三维属性,而且具备“载体、能量与信息”三维特性。这就是“三维世界观”,或称“三维哲学”的基本内容。

老子《道德鉴》包含三维哲学思想,因此被称作三维哲学的中古源头。老子道学已经造福人类两千多年了。弘扬老子道学,虽任重而道远,但前途光明,功德无量。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创作的“五千言”是对宇宙世界与人间万象的“理性认识”。令人遗憾的是,老子的“理性认识”被一些文人愚昧化与神秘化,从而阻碍了中华民族走向“理性世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老子哲学思想才得以重新焕发出哲学光辉。

本《道德简鉴》试图拂去历史尘土,清洗历史污垢,修复老子作品的原貌,把其中的哲学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人们学习的资料。

赞道学

春雨润物细无声,无为而治事竟成。

老子教我四大道,少私寡欲得长生。

——摘自湖北《郭店楚墓竹简》网页

——摘自湖北《郭店楚墓竹简》网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