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前网络时代,科学交流控制主要针对正式交流过程中的科技文献。于是,书目工作架起了人们与文献之间的桥梁,调和或缓解了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无序供给的矛盾,保障了科学交流正式过程的畅通。书目、文摘、索引等书目控制工具,是“正式”的科学交流顺利进行的尖兵利器。
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_数字时代目录学的理论变革与发展研究

一、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

信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基本属性的表征。人们往往从两个方面考察信息,一是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本体论,二是受主体约束的认识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信息传播始终是信息研究的基本构件和重要内容。信息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传递性,因共享促进传播范围,因传播提升共享程度。英国文学家萧伯纳生动地阐述过思想交流的作用与意义:“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52]信息通过传递实现共享,并依靠共享来实现信息价值。

信息传递需要承载信号的介质,即信息载体。自然物质是天然的信息载体,譬如日月星辰之光、猪狗牛羊之声、山雨欲来之风等。人类不仅善于利用现存物质存储与传播信息,而且创造了丰富的人造信息载体。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首要载体。语言的重要性无论怎样讴歌都不过分,没有语言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远古时期,先人信息交流依靠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画图案,信息载体主要是口语和实物。后来,人们逐步创造了用来表达与记录口头语言的文字符号,兽皮、泥块、石头、甲骨、简牍、丝帛、纸张、磁带、磁盘等先后成为信息载体。人类的发展史,亦是一部信息不断生产、积累与交流的历史。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两种基本工具。口头交流长期在社会信息扩散中居于主导地位,书面交流曾经常常被僧侣、官员、士族所垄断。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扩散,主观与随意的口头信息交流逐步分化出客观与正式的文献信息交流,这在信息记录与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社会中提供、传递和获取科学情报的种种过程是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这些过程的总和被A.И.米哈依洛夫称之为科学交流[53]。如果没有科学交流,科学家就如浩瀚海洋中的孤岛;他们天才般的见解只不过是个体自生自灭的私有意识,不可能产生社会效益。科学交流保障知识在生产者与接受者之间不断传递与共享,从而不断产生新的增值知识,并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文献信息指数递增,学术交流异常活跃,社会生产力急剧变革。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4]。学术交流过程,实质是知识交流、利用与增值的过程。

传统的科学交流途径主要有:一是以图书与期刊为代表的正式出版物——科技文献的公开发行;二是专家学者的直接对话、现场考察、试验参观、科技展览、口头讲演、会议报告、书信传递、内部交流、预印本与单行本交换以及研究成果发表前的准备工作等。显然,前者是以图书和期刊等正式出版物为依托的学术交流,无论内容深度、扩散范围、获取方式、传播规模、稳定程度,都已经超脱个体交流的限制而成为广泛的社会交流。后者带有十分明显的个体性质,被交流的学术内容不能与研究工作本身分开,往往是研究者个人的思想观念或独创见解,同时人们难以通过正式方法获取这种还没有完全向社会公开的学术信息。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科学家H.门泽尔将后者统称为“非正式”过程,以区别于利用科学文献为基础的“正式”过程[55]。在此基础上,苏联情报学家A.И.米哈依洛夫构建如图2-1所示的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图。

img1

图2-1 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

资料来源:[苏]A.И.米哈依洛夫等著.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徐新民,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译本),1980:49.

在传统的科学交流系统中,非正式交流通过“个人接触”来完成,并有一定的主观性、隐秘性和不稳定性;正式交流离不开图书、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特种资料等组成的科学文献系统,这种交流过程具有客观性、公开性和稳定性。在前网络时代,科学交流控制主要针对正式交流过程中的科技文献。科技信息“爆炸式”增长,科技文献以“普赖斯”指数递增。没有科学的方法,我们就不可能在喜马拉雅山似的文献面前有效地检索信息。于是,书目工作架起了人们与文献之间的桥梁,调和或缓解了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无序供给的矛盾,保障了科学交流正式过程的畅通。书目、文摘、索引等书目控制工具,是“正式”的科学交流顺利进行的尖兵利器。清人金榜曰:“不读破天下书,不能治《汉书·艺文志》;不读《汉书·艺文志》,亦不能读天下书”[56]。这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书目与治学的关系,即精通书目知识是严谨治学的基础,良好的学术素养又有助于梳理书目知识。王鸣盛认为目录学是“学中第一紧要事”和“凡读书最切要者”,余嘉锡认定“目录学为读书引导之资”[57]。学术交流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学术研究则为学术交流注入新鲜血液。学术交流主要表现为知识跨越时空传播,有纵向交流与横向交流两种方式,即“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没有学术继承与扩散,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科学巨匠牛顿生动地指出:“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利用学术交流获取充足的知识资源,借助巨人的肩膀更上一层楼,这是无数专家学者梦寐以求的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