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创造与稳定的关键因子

影响创造与稳定的关键因子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力和稳定性各自本身又是综合因素,要对社会有更深入了解,就还要对这两个因素进行进一步分解。可见多样性与稳定乃至和谐的关系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在沉寂20多年之后,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生态系统物种减少会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何种程度影响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创造力和稳定性各自本身又是综合因素,要对社会有更深入了解,就还要对这两个因素进行进一步分解。第四章从生命诞生和生物进化角度,发现了能量、多样性和适应性是影响一个系统创造力的三个关键因素,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复杂系统创造力与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样性呈正比,与其适应性呈反比。既然创造与稳定具有相反的性质,我们也就可以根据影响创造力的三个因子,即能量、多样性和适应性,来分析它们对创造与稳定的影响,以及最终对和谐的影响。

1、能量与创造成正比与稳定成反比

能量是一切物质的基础,没有能量便没有物质,也没有系统。前面已指出,系统是能量受限制地释放而产生的,特定的限制产生特定的结构和组织。当能量变化较小时,它所引起的变化不会给系统造成大的改变,可是在能量变化超过一定临界点,则会破坏原来的结构,使系统形成新的结构。

由水组成的系统在0到99度之间时,成液体状态,这时温度升高或降低,除了使水分子运动加快或减慢外,并不会在宏观上改变水的整体形态。可是当温度超过100或小于0度这两个临界点时,水就沸腾或结冰,在外观上水的形态便发生改变。从水系统的固、液、汽三态来看,固态是变化最小、最稳定的状态,随着能量的增加,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稳定性降低。

在生物进化中,突变是引起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用X射线或r射线照射亲代,可使后代中出现突变的百分比,也就是所谓的突变率,比很低的自然突变率增高好多倍。薛定谔引用1934年的《生物学评论》第9卷上铁摩菲也夫(Timoféěff)发现的规律:(1)突变频数的增加量严格地同射线的剂量成正比例,因而人们确实可以引进突变系数来表达这种比例关系。(2)如果广泛地改变射线的性质(波长),从软的X射线到相当硬的r射线,只要给予同一剂量,突变系数保持不变。也就是用于照射的射线能量越高,变异系数越大,生物原来的特性就越不稳定。能量与稳定性成反比。

能量也是社会发展动力,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同其消耗的能量成正比。我国目前的创造能力还远低于发达国家,从能源消费角度就可见一斑,1999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0.87吨标准油,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电力消耗为913千瓦,仅为世界平均水平(2280千瓦)的40%。1997年,中国人均生活用电为101千瓦,而日本和美国的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834千瓦和4025千瓦,为中国的18倍和40倍左右(魏殿生等,2003)。

但是社会创造力又不完全受能源制约,当社会所需能源有了基本保障后,精神能量在社会创造力的作用就会突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创造的主要动力。从唯物主义观点看,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复杂系统所产生的涌现特性。虽然从物理学角度,不可能采用仪器对精神能量进行测量,但是精神能量的作用在于它控制了物质能量的释放方式,从而对系统的能量释放产生重要影响。人因为有了精神能量,其行为就有了目的性,人的物质能量就可能有目的的集中释放,产生无法想象的创造。而动物的精神能量很弱,其行为受本能支配,不可能象人那样能将物质能量通过精神聚集,有目的集中释放,因此与人相比动物创造力低下。正是精神能量的作用,使得同样是两个物质能量相同的物体,在创造力上表现出巨大不同。

以个人为例,可以将精神能量决定生物能量的释放方式分为三类,即能量发散型、能量集中型和居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

能量发散型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能集中精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或者集中精力的时间不长,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就又开始其他工作,甚至同时开始多项工作。就像一面凹透镜,阳光通过镜面后被发散了,不能形成任何有用的能量。这样的人常常看似很忙,可能最后一事无成。或者,有的人干脆什么都不愿意做,吃饱了混天黑,以消遣虚度时光,让生物能量白白浪费。这就是没有精神能量对生物能量进行聚集,使生物能量自由发散。

能量集中型是指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做事时全神贯注,能量高度集中,而且能长时间保持这种能量。就像一面凸透镜,当光线穿透镜面后,被聚到一点,这就有了点燃物体的能量,相同的能量通过不同的透镜却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从对创造力影响程度来看,精神力量起着决定作用,是精神能量将生物能量集中起来,并长期保持其较高的能量状态。在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能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属于能量集中型。

还有一种是处于能量发散和能量集中之间的中间类型,就如同平面镜,阳光通过以后,不发生任何改变,也就是有多少能量,做多少事情,既不会太集中,也不会太发散。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所采取的能量使用方式,然而,绝对能量发散型和能量集中型的人数是很少的。

总之,不论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还是个人系统,能量越大,变化就越多、越快,创造力也就增强,稳定性就降低。这样的系统离和谐就越远。而能量越低,变化少、变化慢,创造也小,稳定性增加,系统过于稳定也不易达到和谐。

2、多样性既有利于创造也有利于稳定

多样性有利于创造,这是必然的。然而,如果说创造与稳定相反,那么多样性就应该与稳定性呈反比关系才对,也就是说,多样性越丰富,越不利于稳定,自然也就不利于和谐。实际情况好像又不能如此绝对。傅志平(2005)从一些中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中,总结出和谐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其中第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多样性是形成和谐的前提。不同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可见多样性与稳定乃至和谐的关系十分复杂。

真正对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生态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学家一直认为,更高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MacArthur,1955;Elton,1958)。然而20世纪70年代May(1973)的理论研究表明,简单生态系统比复杂系统更可能趋于稳定。这一问题在沉寂20多年之后,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生态系统物种减少会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何种程度影响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近的研究结果也并非一致,很多生态学家通过控制试验证明,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Naeem et al.,1994,Tilman&Downing,1994,Tilman et al.,1996,2006,Hector et al.,1999,Kennedy et al.,2002)。可也有不少人的结果与此相反,他们认为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不可能存在必然联系或存在不确定关系(Huston 1997,Grime 1997,Huston et al.2000,Wardle 1999,2001)。双方争论激烈,很多文章就刊登在世界权威的《Science》(科学)和《Nature》(自然)杂志上。

看来生态学家一时半会儿不会得出最终结论。那么如何把握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呢?从系统角度,根据以上和谐的三个法则也许会得到比较客观的东西。

首先,从起源来看,系统是因能量受限制地释放而产生的,由于限制多种多样,或者说差异多种多样,形成的系统也就会多种多样,这里体现的是多样性与创造性的相互促进,也就是没有多样性不可能有创造,甚至不能创造系统自己。既然有创造,同样说明是原来系统不稳定的结果,因为要是一直稳定,没有变化,创造也不可能发生。说明多样性有利于创造、不利于稳定。

其次,系统起源后其和谐程度并非从始至终都一样,而是随系统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起源之初和谐程度较低,随着系统的发展,和谐程度不断增加,当达到最大和谐后,和谐程度又开始降低,最终系统消亡。每个系统作为个体都必须经历这一过程。

从进化角度来看,系统一旦形成,便走上了不断进化的道路。进化是一个由适应驱动的向不同和谐程度层次发展的过程。系统要生存,就要不断适应环境和适应自身,适应最大化时也就是最和谐的时候。这会出现两种情况:(1)如果环境变化不大,相对稳定,系统可以在保持简单性的情况下达到适应,这里的简单性有利于稳定性,利于和谐。例如蛔虫就是如此,它甚至为了和谐变得更简单了。(2)如果环境变化较大、较复杂,适应的结果就是不断变化,随着变化的增加,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可是越是多样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就更多,相互作用会呈几何级数地增长,变化就越大,自然创造越多。因此一些生物进化的结果便是从简单走向复杂。可不管创造有多大,也都是为了适应,为了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多样性同样有利与稳定性,也就是为了和谐而变得复杂多样了。

第三,系统发展变化必定要经历和谐的临界点,不管多样性如何,创造和稳定两部分会逐渐趋向黄金分割的和谐比例。由于和谐临界点本身既有创造,又有稳定,那就是说多样性既有利于创造、也有利于稳定。

根据以上分析,在系统起源时多样性有利于创造,不利于稳定;而在系统进化时,简单有利于稳定,多样性也有利于稳定;在系统达到和谐时,多样性既有利于创造,也利于稳定。这是否存在矛盾?这要从能量的根本特性来分析,法则1分析了能量释放的两种情况,一是能量无限制地释放,这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无序,所有能量占据整个空间,各方向没有差异,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稳定的状态。第二种情况是能量受限制地释放,形成系统,系统一旦形成就走上进化的道路。

进化过程中系统没有绝对的稳定,所有稳定都是相对的。在系统起源初期,系统比较简单时,各部分相互作用不强,新特性涌现少,系统相对容易稳定。可当新特性涌现后,系统稳定状态被打破,为了和谐,系统就会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状态,这就产生新的特性,多样性增加,这些增加的多样性使系统达到了稳定。可是多样性增加以后,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增强,更容易产生新的涌现特性,又会导致系统失去已有的稳定,为了适应又会产生新特性来达到稳定,多样性继续增加。这是一个无限循环过程,多样性的增加是为了系统适应、为了稳定,但是多样性增加的本身又为系统进一步的创造或不稳定提供了条件。这就如同厨师和面,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一样。进化就是这样一个寻求稳定,但永远没有最终稳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生命越来越复杂,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所以多样性既有利于创造,也有利于稳定。对于和谐来说两方面都需要。

3、适应性是调节稳定与创造的杠杆

可以把适应性定义为系统适应的程度或状态,而适应则是指系统完全适合而无任何变化(Gove 1976)。据此可见,适应性是从适应(无变化)到不适应(最大变化)的一个状态区间。由于创造必须有变化,大创造更是包含大变化,因此,适应性就与创造力呈反比。与此相反,当完全适应,系统处于无变化的状态时,也就是最稳定的时候。而不适应,变化就大,系统就不稳定。可见适应性与稳定性成正比。

以生命系统为例,如果一个物种完全适应其生存环境,它将是很稳定的,没有必要作太多改变。生活在土壤中的线虫一亿年来其形态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对两种线虫的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Caenorhabditis briggsae和C.elegans在形态特征上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非常相似的生物学习性,甚至其发育过程都几乎一样,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基因组却相差很大,C.briggsae具有19,000个基因,而C.elegans则拥有24,000基因(Blaxter,2003)。两种线虫经过上亿年进化,虽然在基因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还极其相似。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它们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极高的适应性,以至于当两者在基因上已有明显变化时,形态上仍然不产生大的改变,这是因为形态已经与环境高度适应。从创造和稳定角度理解,可以认为线虫作为一个系统,适应性很强,创造力不高,很稳定。

社会系统同样如此,如果人类适应性很强,对最早的原始社会很适应,社会就会很稳定,就不会有后来的变化和发展,也许至今还停留在猿人阶段。社会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对原始社会不适应,导致了奴隶社会产生,对奴隶社会不适应,导致了封建社会产生,同样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对封建社会不适应而产生的。马克思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现象很不适应,才要建立共产主义。

从个人系统看,完全适应社会意味着失去自我,不可能会有什么创造;而完全不适应社会,要么无法生存,也谈不上任何创造,要么产生重大创造,彻底改变社会,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可以说,毛泽东就是十分不适应旧中国的状况,才带领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创新了中国社会制度。18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就是不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女孩子的成功标准,才完成了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六部小说。曹雪芹不适应以科举考试和当大官为男人成功标志的社会风气,虽穷困潦倒,但整天埋头写他的《红楼梦》,才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伟大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佛陀、米开郎琪罗、贝多芬、伦勃朗、巴赫、毕加索、安徒生……等等,都具有这种不适应,才有如此高的创造力。然而他们又是不稳定的。

从和谐角度看,创造与稳定是两个极端,走任何极端都不利于形成和谐,和谐是创造与稳定的适当搭配。由于适应性是从适应到不适应的一个状态区间,偏向不适应有利于创造,偏向适应有利于稳定,因此适应性就可以起到调节杠杆的作用,用它性来调节创造和稳定的强度和比例,有利于形成和谐(详见第六和第十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